文_王萬秋
一天晚自習課間,小張走進我的辦公室,問我是否有時間,他想跟我聊聊自己的苦惱。這讓我很意外,因為小張正是我前不久剛約談過的一個問題學生。小張較為散漫,沉迷于網絡社交,學習成績在班級墊底,還結交了一些社會不良青年。
小張同學坐定后,低聲抽泣起來,向我訴說著自己的苦惱。原來他的爸爸一直對他的成績不滿意,常常訓斥他,父子關系非常緊張。我立刻意識到小張的違紀行為與他的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他對爸爸明顯存在著對抗的情緒,要想徹底解決小張的問題,必須想辦法打開他的心結。
耐心地聽著小張的哭訴,我試著與他聊天,希望了解與他相關的更多信息。漸漸地,我大致掌握了小張家的情況:小張的家境一般,媽媽是全職主婦,負責照顧家庭和一個身體不好的奶奶;爸爸脾氣比較暴躁,經常訓斥小張,小張與爸爸之間有過多次激烈的對抗,他甚至建議媽媽跟爸爸離婚,自己和媽媽搬到外面住。
分析下來,小張爸爸身上的擔子應該很重。很多時候可能是爸爸將工作的壓力、生活的不如意轉嫁到了小張的身上,每次看到小張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向上時,怒氣更甚,父子對抗的情景自然產生。我先引導小張從爸爸的立場思考問題,試圖緩解他的激動情緒。
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小張的問題,我決定約談他的家長。到校的是小張的媽媽,我對小張媽媽提出了幾點建議,話還沒說完,小張媽媽的情緒已失控:“我們的情況十分困難,他爸爸長期在外工作,患有癌癥的奶奶還在外地醫(yī)院住院,需要我前去照顧。這個孩子,我實在沒辦法……”淚流滿面,聲音哽咽,小張媽媽不顧形象地訴說著自己的困境。剎那間,辦公室里只剩小張媽媽的哭訴聲。當人的情緒非常激動時,是聽不進別人的勸誡的,我能做的就是讓小張媽媽情緒穩(wěn)定下來,然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給小張媽媽倒了杯熱水,耐心地聽著她的哭訴,約半個小時之后,她的情緒漸漸穩(wěn)定。尋找到合適的契機,我試著與小張媽媽分析小張身上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
小張之所以會出現(xiàn)成績落后、沉迷網絡的問題,實際上是因為想要躲避現(xiàn)實在虛擬世界中獲得肯定和成就感。目前,要解決小張的問題,關鍵在于兩點:第一,要讓小張意識到父母的艱辛,懂得換位思考和體諒父母,明白學習的最終是為了自己。第二,改善父子關系,努力讓爸爸認可孩子。要做到第一點,必須讓小張親身體驗父母的辛苦?,F(xiàn)在有的獨生子女較為自我,如果不親身體驗,他們很難感受到父母身上的重擔。因此,我建議在假期,小張媽媽到外地照顧奶奶時,將小張帶在身邊一起陪護奶奶。在陪護時,讓小張適當?shù)貐⑴c照顧奶奶的工作,讓他在做的過程中培養(yǎng)感恩意識。這樣一來,小張一直有父母的陪伴,不僅解決了小張孤獨的心理問題,也能讓父母能夠隨時把握小張的動態(tài),同時小張在實踐體驗中也能夠切身體會父母的不易。要做到第二點,還需要小張媽媽在中間調和,讓小張爸爸合理控制情緒,理性看待小張身上存在的問題。經過一番誠懇的交談,小張媽媽非常配合,主動與我溝通具體操作中的許多細節(jié)。與開始歇斯底里式的哭訴不同,兩個小時之后,小張媽媽笑著離開了我的辦公室。
兩個月后,再次見到小張,他的臉上掛滿了純真的笑容,眼神中也充滿了堅定與自信。問及他現(xiàn)在成績以及與爸爸的關系時,他很開心地回答:“我現(xiàn)在進步很大,已經脫離倒數(shù)行列,成績快到達重點本科線?,F(xiàn)在跟爸爸關系也挺好?!奔议L會后,小張媽媽特地來找我,主動與我交流了小張及家里的近況,言語中流露出對兒子的滿意和自豪??吹叫埖淖兓乙彩珠_心。到了高三,小張的成績穩(wěn)步提升,最后考取了一所重點本科高校。我回顧了小張的轉變過程,將成功的經驗總結如下。
懇誠傾聽學生的心聲,客觀分析問題行為的成因。在處理小張的問題時,我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他溝通交流,耐心地與他分析存在的問題,而非居高臨下地草率定性。有了這樣的前提,他才會在自己失落、苦悶時主動與我溝通交流,尋求幫助。
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有其內在的原因?,F(xiàn)在的部分獨生子女,盡管集眾多寵愛于一身,物質上相對富裕,但是可能存在內心孤獨、家長過于關注成績而忽視他們內心健康的問題。一位高中學生成績有起伏均屬正?,F(xiàn)象,但是小張的爸爸并沒有正確地引導小張,而是一味地指責,從而將小張推向了家長的對立面。小張盡管臨近成年,但是心智尚不成熟,在面對家長指責否定的情況時,不會與家長積極溝通或者認為溝通無效,只能消極抵抗,沉迷網絡,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短暫的快樂。
有效尋求家校合作,提供情境教會學生換位思考。小張出現(xiàn)的問題與他的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家校合作,架起家庭和學校溝通的橋梁,往往可以有效打開問題學生的心結。如果沒有與媽媽的一番誠懇交談,我便無法更深入地了解小張問題的成因,也無法讓小張的父母清楚地了解小張的心理訴求以及問題解決的辦法。
有的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只要在校認真學習即可。殊不知,學習是由在校學習和實踐學習共同組成的,是“知”與“行”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過重地看待在校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實踐探索,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與小張媽媽溝通時,我與她分享了我們遇到的實際案例。某學生與小張的情況較為類似,當時他的父母也很苦惱。在說教無用的情況之下,班主任提出了一個建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生活的艱辛。家長很配合,很快就給孩子找了一份工作,孩子需要早晨5 點出門,晚上11 點之后才能回家,忙起來午飯都來不及吃。一周后,再次踏進校園時,該同學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一改從前不學習的狀態(tài),他的父母甚為欣慰。張媽媽聽了我的案例介紹,表示愿意積極配合,由此可見,小張后來的轉變與家校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適時跟蹤學生的情況,靈活調整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方式是多樣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闡明道理、口頭說教往往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對一些特殊學生,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蒼白無力。這時,一些家長常常無計可施,頭疼不已。
究其原因,是這些家長平時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陪伴,與自己的孩子很少有深度的溝通交流。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長大,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教育他們的孩子,這樣一來,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對待問題學生,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做有心人,以心換心,根據(jù)教育的效果,適時調整教育的方法。在孩子進步時,我們要及時肯定;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以朋友的身份給出合理的建議,讓孩子在分析問題時自己做判斷。如果我們一味地以“過來人”的口吻說教,我們那些寶貴的生活經驗,在孩子看來或許只是喋喋不休的嘮叨。當談心說理都無濟于事時,可以嘗試輔以適度的社會實踐。與其簡單地對孩子說教,不如讓孩子走入社會,了解不學習之后他面對的生活將是什么樣的。相信在情與理、知與行的共同作用下,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重拾自信,在學習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以德潤人,以文化人”,我們要用合適的方式,讓這些特殊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舞臺,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這才是“靜待花開”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