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彩芳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入美學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要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結合思想品德的教材和教師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活動中實施美育,融入美學精神。本文將對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融入美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思想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的目標是指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對此,學生都有一定的親身經歷,故非常感興趣。在設計這類課堂的導入時,教師可以采用精心選取的生活情景,凸顯潛在的教育導向意義,以“趣”入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對教學主題感興趣。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币雱?chuàng)設美的氛圍,除了美化校園、教室的環(huán)境,還應該美化人。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穿著得體大方,普通話標準,說話有藝術性,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良好的品質等。教師的語言美是創(chuàng)設美的氛圍的第一要義,美的語言能使學生聽課成為一種享受,無生命的文字會因為美變得親切,如果教師只是照著教材,用冷冰冰、干巴巴、缺乏激昂熱情的語言教學,就很難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情感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較大的影響,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思”入境,即要用語言、情節(jié)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
賞析名言,引起共鳴。現(xiàn)在初一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品質課,安排了較多的名言警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一帶而過,而是應該要求學生低吟高誦,并作一定分析,細細領會。如講“積極培養(yǎng)良好性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人的所謂性格因知識和習慣的改變而改變著”,以及古代印度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以此為契機,教師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良好性格對個人的成長、事業(yè)成功、生活美滿都具有重要意義,能為人生旅途增添絢麗的光彩;性格的優(yōu)化需要知識的力量,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可以優(yōu)化一個人的性格,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是培養(yǎng)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徑。最終,教師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學會充實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塑造良好性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聆聽音樂,陶冶情操。目前,學生中喜歡聽音樂的很多,但大多數(shù)聽的是不適合自身年齡的流行歌曲。為此,我在教學《陶冶高雅情趣》這一單元時,專門準備了一些歌唱人間真情的歌曲,上了一堂“音樂欣賞課”。當薩克斯管演奏的優(yōu)美舒暢的《回家》、阿炳演奏的悠揚含蓄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回蕩在教室時,許多學生不由自主地閉上眼睛,沉浸在迷人的音樂氛圍中,感受音樂述說的情感。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沉浸在美的音樂聲中,看他們的神情,我相信學生知道了怎樣的情趣是高雅的,也知道了什么是美。
觀看視頻,感染學生。在觀看一部好的影視片時,學生的情弦也會不由自主地被撥動。這種不由自主的東西,最難能可貴。教師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煉蘊含于影視片中的思維價值,引起學生的某種心理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
例如,我在上初一的思想品德課時,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焦裕祿》,利用焦裕祿這個美的藝術形象捕捉學生感情的共鳴點,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去想象、去升華,得到了很強的思想教育效果,使許多意志薄弱的學生從中獲得了力量,樹立了意志力強大的榜樣。教師從小磨煉學生的堅強意志,能使其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獲取更大的成功。
如在《關愛殘疾人》這一課的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生活情境:在講臺上放本書,旁邊再放些其他的東西,過道上也擺些凳子或物品,設置些障礙,讓學生蒙上眼睛,首先獨自取書,接著在同學的幫助下取書。通過該情境,教師能讓學生親身感受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心理,借助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對比、體悟、心理換位和行動實踐等途徑,實現(xiàn)道德情感的共鳴和升華。
辨析是導行的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評價辨析題中的人物言行,評價其是否符合美的道德要求,從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評價時,教師可采用圖片辨析法、聲像辨析法、小品辨析法和故事辨析法。這可以在學生體驗、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讓思想品德要求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使學生不斷地實現(xiàn)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總之,政治教師要不拘一格,一改思想品德課上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一口氣講到底的教學方法,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大膽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的美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