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利 梅陽寒
摘? 要 課程思政是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而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是專業(yè)課程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前提。因此,深入挖掘精密檢測技術應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不僅能為該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奠定基礎,也能為其他同類課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課程思政;思政元素;精密檢測技術應用;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4-0098-03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 of Appli-cation of Preci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ZUO Dali, MEI Yanghan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in-depth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Therefore,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precision detectiontechnology application” can not only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ur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pplica-tion of preci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梢?,“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1],而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之一,自然責無旁貸。慶幸的是,“‘課程思政’的提出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樣態(tài)”[2],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且有效途徑。
精密檢測技術應用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方向課,不僅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能讀懂機械零件圖紙、會檢測機械零件質量等能力的重任,還負有塑造學生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人格品質的責任。這也是學生今后從事機械零件質量檢測相關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為此,對其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完成課程育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而要順利實施課程思政,前提就是要正確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因此,本文通過對高職精密檢測技術應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設計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提出分析該課程思政元素的策略,以期為精密檢測技術應用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奠定基礎,并為其他機械類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 課程思政目標設計
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yè)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過硬本領,還要承擔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為此,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正確的價值取向”[3],引導學生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樹立崇尚科學的堅定信念? 測量技術是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高科技的工業(yè)一刻也離不開測量技術。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信息技術包括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測量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關鍵和基礎?!庇纱丝梢姕y量的重要性。盡管不同的學科測量的對象不同,采取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也不同,但是測量對各個學科領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之重大由此可見一斑。為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精密檢測技術的作用和地位,幫助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獻身我國科學事業(yè)的崇高理想和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樹立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理念? 本課程面向的主要工作崗位及其職業(yè)成長過程主要包括初次崗位(機床操作員,含機械零件加工質量檢測)→目標崗位(品質管理員)→發(fā)展崗位(品質經(jīng)理)等。通過對課程面向的就業(yè)崗位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分析,引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和科學發(fā)展觀,引導學生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科學制訂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并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和積累,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9年1月18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一共產(chǎn)生了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他們大多是普通工人,最年輕的29歲,最年長的86歲高齡,然而,他們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課堂上,通過講述這種讓人敬畏和感動的“德技雙馨”的真人真故事,讓學生看到平凡崗位中迸發(fā)出來的勞動精神、勞動之美,共同感受中華民族通過勞動,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一個個歷程,從而激發(fā)學生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新精神? 精密檢測技術應用課程包含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理論知識,而這些豐富的理論知識源自眾多的國家標準。為了讓“中國制造”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國的國家標準必然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在國際社會上擁有話語權。然而,也正因為我國科技力量的崛起,在眾多領域話語權的增加,導致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我國科技力量的打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5G技術由于領先世界而不斷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排擠和打壓??梢?,要想更快地攀登科技高峰,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和責任擔當精神,以此來激勵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擔當、敢于挑戰(zhàn)的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
觸動學生科技強國的愛國主義靈魂? 精度是實現(xiàn)機械設備高精度運轉的必要保障,而精密檢測技術是實現(xiàn)這一保障的必要技術手段。對比分析國內外精密檢測技術領域的現(xiàn)狀,既要讓學生看到我國在精密檢測技術領域取得的進步,增強民族自豪感,鼓舞學生投身我國科技工作的自信,也要讓學生看到我國在某些重要領域與國外的差距,讓學生明白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還需要不斷努力。要想不受制于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靠“祈求”換不來和平,從而激發(fā)學生科技強國的愛國主義熱情。
激發(fā)學生的愛崗敬業(yè)精神? 帶領學生參觀工業(yè)4.0樣板企業(y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企業(yè)員工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和愛崗敬業(yè)精神。通過切身體驗,讓學生懂得要正確檢測機械零件的加工質量,除了要求操作人員具有精湛的檢測技術之外,還需要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和誠實守信的社會責任感。
2 課程思政元素分析策略
能讀懂機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術參數(shù),并會利用現(xiàn)代化的檢測儀器測量它們的誤差,是從事機械加工、品質檢驗等工作所必備的技能。為培養(yǎng)學生在機械加工和品質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控制能力,本課程規(guī)劃了四個學習情境。
一是走進精密檢測技術: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認識精密檢測技術,了解企業(yè)機械零件質量檢測的方法。
二是線性尺寸測量:幫助學生認識尺寸公差,培養(yǎng)學生利用常規(guī)檢測工具測量零件的軸徑、孔徑、深度等常規(guī)尺寸的能力。
三是幾何誤差測量:幫助學生認識幾何公差,培養(yǎng)學生利用三坐標測量機測量零件的幾何誤差的能力。
四是表面粗糙度測量:幫助學生認識表面粗糙度,培養(yǎng)學生利用粗糙度對比塊和粗糙度儀分析和測量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能力。
根據(jù)本課程的內容以及課程的思政目標,對本課程思政元素的分析策略如表1所示。
3 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專業(yè)課程落實立德樹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對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教學目標和德育目標有機融合,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中實現(xiàn)育人功能,既是單門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4]的重要舉措,對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鄭吉春.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質的實踐與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4(11):53-55.
[2]萬力.“課程思政”研究的三重邏輯綜述[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9(4):36-41.
[3]丁沖,楊文榮.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電路”課程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6):70-72,96.
[4]羅瑤瑤.高職通信專業(yè)核心課《數(shù)據(jù)通信技術與應用》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32):
149-150,155.
3133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