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許哲 王科程
浙江外國語學院
疫情后期為助力產業(yè)復興,國家加大對餐飲及其服務業(yè)支持力度釋放利好政策,聚焦餐飲扶持,助推餐飲市場爆發(fā)巨大商機。國家發(fā)改委等出臺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強調從供給端入手,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tài)體系,激發(fā)疫情后消費潛力,循環(huán)國內市場。
在消費升級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背景下,餐飲消費提質升級,而疫情期間餐飲堂食消費受到限制,由此造成后疫情時期需求反彈和外賣激增。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餐飲業(yè)態(tài)呈現餐飲消費活動集聚型和個性化發(fā)展,已不滿足于現有的餐飲供應模式[1]。
從餐飲生產空間來看,越來越多的顧客青睞私密性且易于互動的餐飲空間,但疫情影響導致餐飲供應市場出現資源閑置,餐廳經營轉型改制將主營業(yè)務調整為大眾市場,顧客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具有私密餐飲空間的非專業(yè)餐飲場所,如民宿等部分資源卻常被閑置。
現有的互聯網+餐飲平臺針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有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與探索,各大平臺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類似于大眾點評的平臺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購物、娛樂、餐飲以及提供配套服務商家的相關信息,地理位置,分店情況,優(yōu)惠政策以及公眾評價的信息共享平臺,重在為商家進行推廣,平臺也緊跟網絡發(fā)展步伐,通過“網紅推薦”來增加熱點消費,將信息與廣大消費者的業(yè)余愛好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平臺的信息來源并挖掘潛在客戶[2]。存在問題:單一的信息提供僅滿足消費者的基本了解需求,且信息缺乏有效透明的平臺商家間的核實機制,存在商家信息與實際不符的現象,從而使顧客的使用體驗進一步惡化。
共享廚房起源于國外校園,人們僅需花費少量的錢就能獲得公共廚房設施的使用權,從而滿足三餐需求。國內現有的共享廚房有幾大類型:1.社交共享類,通過有烹飪技能的人在網絡上發(fā)起飯局,以拼桌付費的形式聚集起來有意向的食客,與此同時為顧客提供社交機會。2.家庭共享類,有烹飪技能的家庭將自己的拿手菜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售賣,通過物流送餐運送至顧客手中,為一部分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安全的飯菜,也緩解了個體家庭富余生產力和積壓資源的問題。3.空間共享類,這一類并非把顧客當做用戶,商家提供足夠的共享廚房空間,將這些空間同時出租給多個商戶,各個商戶的廚房集合在一起,共同使用廚房設備及配套設施,并且只為線上用戶提供外賣服務[3][4][5]。存在問題:平臺種類較多且雜,并且各自所提供的服務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局限,如社交類平臺無法保證烹飪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條件,也缺少相關的雙方互評體系和第三方篩查干預系統(tǒng);另外兩類則受制于有限的服務與配送能力,缺少傳統(tǒng)餐飲模式的明確分工,無法實現保質保量且高效的完成全部工作,且人手不夠也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盈利模式的不明確也難以讓該模式得到廣泛且忠實的參與者。
采用“今日下單+次日送達/門店自提”的模式,圍繞社區(qū)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滿足不同用戶的差異化需求,通過完善的倉儲配送體系,滿足顧客的日雜需求。顧客使用APP或者微信小程序來獲取服務,平臺根據用戶所在地區(qū)及特定消費習慣進行產品推薦,顧客可以選擇自提或者送貨上門。依靠價格吸引顧客,打造社區(qū)電商平臺。存在問題:平臺的折扣信息、購買信息和庫存之間的不對稱,導致交易成功后又無故取消等情況。另外食品質量參差不齊,客服售后團隊不成熟等都是平臺運營所面對的問題。
總體而言,目前平臺種類繁多,目標群體和服務內容各有側重,借助互聯網技術充分發(fā)揮了電商對資源整合功能。因此,依托互聯網,為非標餐飲資源與多元消費需求搭建互通平臺,不僅為“互聯網+餐飲”模式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是助推餐飲市場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
為研究“互聯網+餐飲”服務平臺,項目借鑒了共享經濟理念,將目前的餐飲資源分為三要素:“廚師、廚房、餐廳”。針對該三要素,制定了以下多層次服務體系,以此盤活餐飲業(yè)的資源供給。
1.共享廚師。
無論是民宿、轟趴館、研學基地或是團建基地等非餐飲生產場所,還是單純的餐廳,網約廚師可以滿足顧客的多元消費需求,增加消費選擇,而菜品準備、餐后清潔等可作為廚師的增值服務項目,對于廚師而言,也得到了流通機會。
2.共享廚房。
平臺可通過租賃淡季或閑置的廚房,為有需求的消費者提供餐飲生產設施,可以為各類活動提供餐飲配套功能,有助創(chuàng)新飲食文化傳播方式,更多網紅食品或私房菜將被開發(fā)。
一般經營性的餐廳因顧客流量大,無法滿足顧客的各類定制化需求,共享餐廳是利用閑置餐廳資源,提供定制環(huán)境,并開發(fā)附加服務,例樂隊演奏,主持禮儀、主題布置甚至活動策劃等。
以契合共享經濟發(fā)展理念,“互聯網+餐飲”新發(fā)展模式將整合社會閑置烹制資源作為重點,打造新型餐飲的自我表達價值,從品牌理念識別、品牌行為識別到品牌符號識別,將共享經濟與新型餐飲巧妙結合形成自身核心價值體系。借助互聯網及新媒體媒介對品牌進行人格化塑造,建立具備社交屬性的畫像品牌。與此同時,從差異化元素構建、市場需求的深入挖掘、目標受眾的選擇細分等方面進行自我審視,在“互聯網+餐飲”模式探索過程中從不同維度、不同方式植入品牌價值內核。
推進數據化服務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加快服務設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革,利用信息技術精確定位客戶需求,實現差異化服務。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構建優(yōu)質在線化服務模式,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甚至是人工智能從而精確定位客戶需求,準確提供信息,賦予消費者人性化服務體驗感,并且完善客戶群體的消費與反饋體系構建。
隨著網上流量紅利消失、網絡廣告等公域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傳統(tǒng)的獲客成本高,創(chuàng)新獲客形式刻不容緩。
1.新媒體輔助,增強客戶黏性。在提高顧客忠誠度基礎上構建良性流量變現閉環(huán),從品牌自身出發(fā),借助媒體傳播影響力打造顧客口碑,探索由粗放式吸引增量客戶轉變?yōu)榫毣洜I存量客戶的獲客形式,從追求流量增長轉變?yōu)樽非罂蛻魞r值,培育平臺易于隨時直接觸達的私域流量(“互聯網+餐飲”服務平臺在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上的所擁有的老客戶、潛在客戶、關注者以及粉絲等[6]),緊密圍繞客戶的喜好和訴求提供產品和服務,培養(yǎng)從顧客滿意、內在價值到關系利益、轉換成本的內生競爭力。
2.注重品牌建設,打造文化特色。為實現最大化獲客目標,平臺應打造起良好品牌形象,并且基于其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平臺的文化特色。餐飲平臺文化也是吸引消費者,促進消費的一大賣點。例如,包裝本平臺的“移動三要素”特色,運用文化營銷的方式,借助前期構建的私域流量進行創(chuàng)新營銷宣傳推廣,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區(qū)別于市場上的其他同類平臺。
平臺依據“互聯網+”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潮流,為滿足顧客對上門服務等附加體驗式消費理念的追求,采用網絡營銷一體化流程,針對顧客需求推薦定制方案,通過規(guī)范服務,提升消費體驗。
1.用戶預約:個人訂制。消費者可根據個人需求在“用戶預約”中訂制廚師(中廚、西廚)、服務類型(私人用餐、派對定制以及商務宴請)、菜系菜式、用餐要求及服務時間。
2.服務開展:嚴格把關。采用“互聯網+”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模式,對廚師上門服務、餐飲物流(食材采購、分檢、保鮮與配送)環(huán)節(jié)建立起一體化體系,嚴格把關。充分溝通以保障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信息的對稱性、認真篩查確保商家的餐飲生產資質、定期檢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3.服務結束:體驗反饋調查。烹制服務結束后,附加提供收拾廚房臺面、地面工作服務。并對客戶進行服務滿意度調查:詢問客戶此次體驗是否滿足需求,菜品、菜式是否符合顧客預期,服務是否周到。
大數據憑借其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樣(Variety)、價值(Value)等特征加快向各行業(yè)領域全面滲透的速度[7]。大數據在餐飲行業(yè)釋放出的巨大價值,而其運用的前提是充足的基礎數據、數據開放、數據共享。
1.加速建立多方位平臺合作關系。通過高效推進與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包括客群消費行為信息、消費偏好信息、商戶信息、商圈商場信息等多個維度的互通來實現商業(yè)數據與信息的共享。此外,以戰(zhàn)略合作為依托,優(yōu)先為彼此置換線上及線下資源,優(yōu)先在彼此平臺上開展先鋒業(yè)態(tài)、體驗活動等合作實現各商業(yè)鏈條間的對通[8]。
2.依托大數據精準對接消費者需求。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價值趣向和個性化餐飲消費需求,最終應用于平臺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實現精細化運營。平臺也將整理各種餐飲產品服務案例,構成產品庫,顧客可以從中進行選購,根據平臺大數據,逐漸優(yōu)化產品庫。
“互聯網+餐飲”在后疫情時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逐步提上日程,面對疫情的持續(xù)性影響,餐飲行業(yè)在移動互聯作用力下帶動市場需求,實現消費動能帶動產業(yè)復興。本文分析了“互聯網+餐飲”如何借鑒共享經濟理念、盤活餐飲市場資源供給、鏈接需求以促市場回暖亟待解決?!盎ヂ摼W+餐飲”共享服務平臺是后疫情時代整個餐飲行業(yè)結合技術手段、營銷手段探索出的共享服務化商業(yè)模式,在對傳統(tǒng)餐飲業(yè)革新發(fā)展基礎上,社會群體更應持續(xù)性關注行業(yè)如何全面、高效應對公共安全衛(wèi)生危機,形成行業(yè)預警,針對社會的變化得以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