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江琴
摘要:為提升中專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效果,對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研究。從混合式教學理論的角度分析教學改革的可行性,并在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下,構建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實現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通過實踐教學反饋結果可知,提出方法既可以保證可信度,也能夠有效平衡各臨場的維度值。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中專;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34-0215-03
計算機基礎教學是為中專學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課程,其主要目的是確保中專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以單方面輸入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為主,忽略了中專學生的學習特點,難以發(fā)揮該門課程的實際作用[2-3]?;诖耍疚膶旌鲜浇虒W方式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能夠優(yōu)化計算機課程的共享資源,也能夠通過交互的教學模式,保證教學課堂具有靈活性以及多維性。在混合教學模式下,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具體分為傳統課堂以及網絡課堂兩部分[4]。其中,傳統課堂需要通過多媒體設備,梳理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而網絡課堂則是提供計算機基礎教學視頻課件以及計算機基礎教學資源庫,建立自主學習平臺,以期為提升中專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效果提供一定幫助。
1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1.1 基于混合式教學理論分析教學改革可行性
在中專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中專學生作為計算機相關理論知識學習的主體,而興趣是中專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動力[6]。但當前,中專學校主要通過課堂講解的方式實現教學,但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還會降低學生的興趣[5]。這是因為在傳統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傳統課堂中通常使用教材以及PPT課件兩種方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會根據中專學生的成長特性,對計算機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針對性地細化,而且還會建立線下實體計算機機房和線上職教平臺,在創(chuàng)設虛擬教學環(huán)境的同時,實現課堂教學由被動接受逐漸向學生自主探索的方向轉變[7]。
1.2 構建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
通過探究計算機教學臨場感、社會臨場感、學生情感反饋臨場感以及認知臨場感這四個要素,構建一個面向過程的理論框架。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各臨場感維度的理論框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能夠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管理、中專學生情感反饋以及支持性交互討論等方面形成交叉區(qū)域[8]。其中,情感因素對教學模式的改革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現實作用。因此,激發(fā)中專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理論的熱情至關重要。中專學校的計算機教師作為教學臨場感的構建者,需要明確計算機基礎教育的任務安排,進而提升學生的認識和學習熱情。此外,在基于混合模式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教學的工具不僅應包括傳統設備的配備,還需要構建全方位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通常情況下,計算機基礎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發(fā)布都需要借助PPT軟件實現[9]。這不僅能夠實現計算機基礎理論的實時互動性,還能夠通過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反饋,了解中專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而優(yōu)化相關教學內容。最后,在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調整中專學生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中專教師需要布置計算機基礎相關任務,并形成解決方案以作業(yè)的形式進行反饋。
2 教學實踐
2.1 教學準備活動
為了適應全面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戰(zhàn)略,設計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但在進行具體的實踐設計之前,需要對中專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主要內容包括中專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能力、學習目的以及學習態(tài)度等。此外,在創(chuàng)設混合式教學環(huán)境時,首先要搭建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在線課堂環(huán)境,并導入相關課程資源。以計算機軟件系統這一章節(jié)為例,教學設計需要根據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分析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目標、對象以及課程資源等方面,如表1所示。
在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設計過程中,只有中專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承擔的學習任務,才有利于計算機基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需要在保證計算機整體知識結構邏輯一致的情況下,重新組織計算機基礎知識理論體系。與此同時,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并在下一輪的教學活動設計中進行優(yōu)化,以彌補不足。
2.2 教學過程及結果
為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中專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文設計的教學模式主要由開放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以及先進的移動終端構成,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引導,使課堂學習和移動學習進行充分融合。同時,在實施過程中,計算機課程資源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資源選取規(guī)則進行選擇,規(guī)則具體包括:感官層圖像資源設計;立體化、沉浸式教學氛圍;學習支架成為認知加工輔助工具等。
此外,還要結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充分整合移動終端的學習優(yōu)勢,并通過多種技術、多個平臺、各種終端設備以及各項計算機課程資源等方面的充分融合,以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監(jiān)督以及評價學生的作用,并激發(fā)中專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熱情。
當然,不能忽視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線上課堂的作用,這是因為其能夠有效保證微信小程序與教學網頁的并存,進而幫助教師統計作業(yè)以及學生成績等相關數據,還能夠提供計算機基礎教學課堂管理等服務。在運用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線上課堂時,為保證其完整性,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學習服務,其不僅需要提供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知識理論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根據中專學生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從而形成中專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表,具體評價內容如表2所示。
為了驗證本文設計的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將其與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其中,傳統課堂模式下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看作傳統方法1;而僅提供網絡課堂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看作傳統方法2。
在保證計算機基礎教學的課件總頁數,以及習題數量一致的基礎上,對不同教學模式進行多維度的信度檢驗。在檢測中設定判斷標準,將低于0.6的臨場維度值看作是低可信度,不可選取。在此基礎上,得到不同模式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反饋對比結果,具體如表3所示:
根據教學實踐各臨場維度值的變化可以發(fā)現,僅依靠網絡課堂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只有情感臨場感的可信度最高,具有一定優(yōu)勢。而傳統課堂模式下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觀念落后,很難在計算機基礎課堂中提升中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會激發(fā)學生對計算機基礎內容學習的熱情以及創(chuàng)造力。而本文提出的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能夠在高可信度的前提下平衡各臨場的維度值,能夠從多方面提升中專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
3 結束語
為提高中專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熱情,本文對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研究,以形成線上與線下充分融合的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將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進行講授,確保中專學校學生能夠構建計算機基礎知識理論學習框架,從而激發(fā)學習計算機基礎內容的熱情。為分析基于混合式教學的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適用性,將本文方法與傳統方法進行對比,可知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不僅更加契合中專學生的學習心理,還能夠有效解決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的對立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 段靜波,潘惠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結合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3):115-116.
[2] 歐東蘭.論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風,2021(4):29-30.
[3] 常逢佳,常逢錦.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J].計算機時代,2020(12):118-122.
[4] 劉才華,姜洋,李俊生.以賦能為目標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時代,2020(12):114-117.
[5] 嚴暉,李小蘭,劉衛(wèi)國,等.基于任務驅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20(11):52-56.
[6] 中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中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20(11):2,119.
[7] 張芳,楊洪偉,李曉輝.融合翻轉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J].高等農業(yè)教育,2020(4):87-91.
[8] 李紅艷.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與探索——以《大學計算機基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7):126-127.
[9] 解紅,劉建.“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5):50-52.
【通聯編輯: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