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旺 方超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毙W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同時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故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教材中課文進行延伸閱讀,擴大學生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從而提高其閱讀實效。
關鍵詞:延伸閱讀;課內外閱讀結合;閱讀實效;閱讀量
一、 引言
在新課程環(huán)境下,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多讀書切實達到課外閱讀量,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讀什么才是好書,怎樣讀整本的書以及如何做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實效等一系列問題都在引導著一線語文教師思考以及付諸實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與指引,基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筆者發(fā)現(xiàn)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開發(fā)延伸拓展閱讀,符合課標理念,能夠有效提高閱讀實效。
二、 從一篇課文、一組課文延伸到該作家的其他文章,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架起一座閱讀的橋梁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還提出:課外閱讀要“精”,教師要善于把握好呈現(xiàn)的“度”,要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來有效促進大量閱讀。由此,教師需要選擇適合、適宜、適時的讀物,引導學生閱讀,講求分寸和合理性,需要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架起一座信息傳導的橋梁。
教材中的文本是由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能編入教科書的文本既是作家作品,也是經過專家嚴格選擇的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文章。這已經說明這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名家。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蹦敲醋尯⒆诱驹诿业募绨蛏峡词澜?,從一篇課文、一組課文延伸到該作家的其他文章。由此,我們開發(fā)《親近名家·快樂閱讀》語文延伸性校本課程,讓學生站在名家的肩膀上看世界,讀名家書,學名家讀書方法,說名家故事,學做名家為人。依托校本課程,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實效。
在教授六年級上冊課文《少年閏土》時,該篇的作者是魯迅,本組的課文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都與魯迅有關,于是進行了《親近名家——魯迅》的校本課程閱讀活動:“魯迅先生的生平介紹”“魯迅先生的生活時代”“魯迅先生的讀書方法”“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魯迅先生的詩”“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巴金的《憶魯迅先生》”“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心目中的魯迅”。閱讀活動讓學生、教師、作者和文本進行對話。通過校本課程,在閱讀中學生初識魯迅,在最后“我心目中的魯迅”交流活動中,學生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一張消瘦的臉,一頭短發(fā)直豎著,一個隸體的‘一字須,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他,就是魯迅!”“魯迅的脊梁是最硬的,他,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的心是最軟的,他,俯首甘為孺子牛?!薄棒斞甘菓?zhàn)士,他以筆為戎,揭露、抨擊,喚醒沉睡的祖國,喚醒沉睡的國民;魯迅是老師,他以筆寫信,鼓勵、幫助,熱愛寫作的青年,熱愛文學的青年。人民愛戴他,懷念他。”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七律·長征》時,這首詩的作者是毛澤東,同組中《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都是描寫毛澤東的。因此讓學生進行延伸性拓展閱讀,讓學生親近名家,進行相應的延伸性閱讀活動——走進毛澤東;在教授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時,讓學生走進季羨林,讀懂他《賦得永久的悔》,讀懂他那顆愛國愛母親的心;在教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引導學生讀懂安徒生,讀中外童話,讓學生站在名家的肩膀上看世界,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架起一座閱讀的橋梁,切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讓學生親近名家,聆聽名家談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想追求,閱讀與教材選編名家文章配套,可以對課內閱讀教學進行補充性、遷移性、鑒賞性的延伸閱讀,既學生更好地讀懂名家,也方便學生讀懂文章。親近名家,感受名家的平易近人,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名家的平淡生活、幽默的話語及其精辟的見解。親近名家,讀名家文章,悟文章精髓,體味神奇的語言,學會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寫自己的真心話。親近名家,站在名家的肩膀上看名家如何讀書,如何寫作,如何做人。
三、 從一篇課文到整本名著,讓教材與名著閱讀環(huán)環(huán)相扣
現(xiàn)在學生可閱讀的材料很多,書籍不再匱乏,學生不愁沒書可讀,可是讀什么書呢,讓學生讀什么才是好書,怎樣讀整本的書,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怎樣提高學生閱讀實效。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壞?!睆男W生的課外閱讀情況看,隨機性比較強,一有機會就看見什么讀什么。讀什么樣的書才有益呢?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學生讀書漫無目的,亂讀一通,那樣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要先指導,讓學生有選擇性地讀,選擇適宜學生閱讀的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補充性拓展延伸,既是補充課內,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擴大學生閱讀量,既是讓學生讀名家名篇,也是讓學生讀名家那顆的愛祖國、愛生活的心。從一篇課文到整本名著,要求學生學習課文時,延伸閱讀該文章節(jié)選的書籍,讓閱讀與教材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讀書成為師生共同的習慣,讓名家引領書香浸潤我們的心靈。
在六年級下冊就有通過《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梗概和精彩片段介紹吸引學生去閱讀整本名著的做法。由此,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爭吵》一文時,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愛的教育》,讓學生在書中找到《爭吵》一文,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與家長聯(lián)系進行整本書的親子共讀,既服務補充課內,又擴大學生閱讀量。在教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法布爾昆蟲記》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有的進行昆蟲的介紹;有的進行法布爾昆蟲記小話劇表演;有的學習法布爾觀察飼養(yǎng)起蠶、毛毛蟲等昆蟲并記錄下觀察日記等,學生既閱讀又實踐,擴大閱讀量的同時更讓學生愛上閱讀。五年級下冊中的《猴王出生》《草船借箭》《武松打虎》《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下子就將四大名著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引導學生去讀少年版的,甚至是原版的書籍,讓學生不懼怕大部頭的名著閱讀,在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
在五年級上下兩冊中《竊讀記》和《冬陽·童年·駱駝隊》這兩篇課文都是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由此在兩個學期中的寒假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城南舊事》整本書的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走進小英子的童年生活的同時讓其回味自己的童年趣事。
同時閱讀的書籍也并不拘泥于教材中課文作家名著,還應拓展古今中外相關更多作家的介紹,讓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閱讀天地。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是一個關于熱愛生命的盲女孩的故事,教師應相機引導孩子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學生更加熱愛生命。六年級上冊《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作者是沈石溪。學生特別喜歡閱讀他寫的動物小說,《狼王夢》《鳥奴》《斑羚飛渡》《戴銀鈴的長臂猿》等書籍數不勝數,抓住這個契機,教師開展閱讀活動:“認識沈石溪”“沈石溪談動物與人類”“動物小說我來讀”“動物小說我來談”“動物名家我知道”等一系列活動。在“動物名家我知道”活動中,結合教材中的課外書屋,教師引導學生選讀更多的古今中外動物小說作家的著名作品,例如,加拿大作家西頓的《小戰(zhàn)馬》《紅脖子》,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白牙》,日本作家椋鳩十的《山大王》《孤島野犬》,姜戎的《狼圖騰》《小狼小狼》。學生有書可讀,有經典同行,有名著相伴,這些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大智大慧、睿語哲思的好書,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閱讀天地。
四、 從課內到課外,從課外到課內,導之以航,提高實效
小語專家經常說:“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課內指導,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給學生導之以航,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從而提高閱讀實效。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讀書方法正確高效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讓學生在閱讀中熟悉人物、選擇重點、略讀與精讀相結合,鼓勵學生閱讀與思考同時進行,由眼入腦,由腦入心,使閱讀更具實效性。閱讀教學不但要立足課本,更要走出課本,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相互補充,不可忽視課外信息對于學生理解課文的輔助功效。
統(tǒng)編新教材中單獨設立了“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專項閱讀活動,在二年級下冊中,選擇了貼近生活的古今中外的四個故事:《神筆馬良》《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七色花》《愿望的實現(xiàn)》,教學中教師需教學生學會看書的目錄,和學生一起制訂計劃,讀中進行方法指導,讀后進行交流總結,將學習能力遷移到課外,又從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教授六年級下冊《文言文兩則》時,教給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三步法,既參考注釋讀懂句意,根據意思斷句讀通順,反復誦讀。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小古文》《少年中國說》等文言文時,讓學生運用學習的文言文方法,學生興趣盎然。在教授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后,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尋找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結合《三國演義》閱讀,學生在第一章就找到了劉備、張飛、關羽的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人物的描寫方法來反應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又深化、滲透到寫作中去。
從課內到課外,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閱讀方法。同樣,從課外到課內,也能讓學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課文內容和時代背景與學生相隔很遠。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無法理解,語文教學因此失去了它自身的魅力和情趣。因此,課外閱讀補充真是一個提升學生閱讀實效的好辦法。
在進行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同時理解作者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的用意。而學生與時代背景相隔久遠,通過資料搜集與教師介紹,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認知。因此,通過閱讀高爾基的《童年》使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感受高爾基的童年,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閱讀高爾基《在人間》文章中的做鞋匠學徒片段,讓學生通過整本書及精彩片段的閱讀理解時代背景,由課外認知補充課內,讓學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教授《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文中出現(xiàn)“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弊髡咧豢匆娏酥芸偫硪灰沟墓ぷ?,怎么說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的?理解了這一難點,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周總理工作多么勞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不僅要求學生閱讀鏈接資料《周總理的一天》,還讓學生閱讀《人民的好總理》書籍。在學生閱讀后,學生知道這是從總理工作表中隨意抽出的一天。周總理每天都是這樣辛勤的工作。教師需讓學生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學生交流說“腦海中浮現(xiàn)是每個夜晚總理工作的情景,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終繁忙的總理”“總理工作如此勞苦,他真是人民的好總理,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崩谜n外閱讀加深對課內課文知識的理解,提高閱讀實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五、 結語
作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深深地體會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課內,更依托于學生大量的有實效的課外閱讀。教師利用教材延伸,提高閱讀實效,讓豐富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充實他們的頭腦,開展他們的眼界,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
葉紅旺,方超,安徽省寧國市,安徽省寧國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