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霞
【摘? ?要】? 什么樣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呢?只顧作曲家自己喜好寫的作品并不是成功的作品,它只被作曲家一個人接受。只有被聽眾接受,被聽眾所喜愛,才能視為成功的作品。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分析教材中音樂作品被學生喜愛的程度,提高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 小學音樂;成功作品;取悅聽眾
音樂是一門藝術(shù),它不僅注重形式,還注重情感。它既可以成為作曲家情感的抒發(fā)載體,也可以成為聽眾的情感抒發(fā)載體。當聽眾和作曲家能夠通過音樂作品達成共識時,這個作品就能夠傳播下去,是一個成功的作品。
一、成功的音樂作品應當符合聽眾的喜好
聽眾的喜好會隨著時代背景的發(fā)展而改變。一般來說,歌曲的旋律、歌詞以及它營造的環(huán)境和氛圍都有可能會符合聽眾的喜好。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也應當分析音樂和學生喜好之間的關(guān)系。
湘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猜謎謠》這首歌曲的歌詞很有意思:兩個腳,抱著頭?不是山羊,是老牛。上樹頂,爬樹頭?不是貍貓,是小猴。(呦一呦二)也是山羊,也是牛。(呦一呦二)也是貍貓,也是猴。扁扁嘴,細長的脖?不是鴨子,是白鵝。坐著高,站著低?不是巴狗,是豬玀。(呦一呦二)也是鴨子,也是鵝。(呦一呦二)也是巴狗,也是豬。
小學生非常喜歡猜謎語,比如,幾個常見的謎語:“粽子頭,梅花腳,屁股掛把指揮刀,坐著反比立著高”“身穿白袍子,頭戴紅帽子,說話伸脖子,走路擺架子”“年紀并不大,胡子一大把,無論遇見誰,總愛喊媽媽”等,這些都是有關(guān)動物的謎語,而這首歌曲也是在引導學生猜謎。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他們會根據(jù)謎語的內(nèi)容展開想象,在腦海中搜索符合謎語內(nèi)容的事物。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猜謎,教師也會收獲到不少有趣、新奇的答案,小學生還非常享受猜對謎語的喜悅感和成功感。這首歌曲是一首山東的民謠,在創(chuàng)作時就考慮到了小學生喜好。譜寫歌詞時,使用一些問號,想帶領(lǐng)學生思考,讓學生融入音樂中。歌詞的對仗非常工整,學生唱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僅能夠享受到猜謎的樂趣,還能夠享受到歌唱的樂趣,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二、成功的音樂作品應當貼近聽眾的生活
一部貼近聽眾生活的作品,能夠讓聽眾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讓聽眾收獲到一個良好的聽覺體驗,從而得到聽眾的肯定,聽眾會覺得這首歌非常適合自己。
以小學湘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小貓釣魚》這一節(jié)的教學為例。歌詞描繪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景:河邊有一只小貓貓,拿著釣竿把魚釣,飛來一只小蜻蜓,它丟它丟它丟下釣竿把蜻蜓找。哎呀呀,哎呀呀,三心二意的小貓貓,一條小魚也沒釣著,唉!也沒釣著。小貓貓把缺點來改掉,拿起釣竿把魚釣,飛來一只花蝴蝶,小貓小貓小貓它只當沒看到。嘿呀呀,嘿呀呀,一心一意的小貓貓,一條大魚上呀上鉤了,嘿!上呀上鉤了。
這首歌曲會勾起小學生的回憶。有時,家長會帶孩子一起去郊外釣魚,通常家長釣到魚,小朋友們卻釣不到魚。因為小朋友們天生好動,在釣魚時非常不專注,很容易被周圍的事物吸引。比如,這個小貓被小蜻蜓和小蝴蝶吸引。所以,很多學生在聽這首歌的時候會覺得“確實是這樣”,自己就像歌詞里面的小貓貓一樣,學生在聽音樂的時候也會非常認真。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這首兒歌時,注重塑造音樂中的情景,而且非常貼近兒童的生活,所以兒童愿意去傳唱這首歌曲。
三、成功的音樂作品應當觸發(fā)聽眾的情感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種體驗:自己心情比較悲傷時,喜歡聽一些悲傷的歌,而且會覺得這首歌創(chuàng)作很好;但自己高興時就不愿意聽悲傷的歌曲。所以,作品能否成功還要看他能否觸發(fā)聽眾的情感。
以小學湘教版音樂三年級上冊《每當我走過教師的窗前》這首歌曲的教學為例。光聽這首歌曲的名字,不少學生的心中可能就起了一絲波瀾:靜靜的深夜,群星在閃耀,教師的房間徹夜明亮。每當我輕輕走過您窗前,明亮的燈光照耀在我心房。辛勤的園丁,培育新一代,今天深夜燈光仍在亮。嘔心瀝血,您在寫教案,高大的身影映在您窗前。每當想起你,敬愛的好教師,一陣陣暖流心中激蕩。
這首歌曲用來歌頌師生之間的美好情感,也給學生展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辛苦。學生在傳唱這首歌曲時,也會想起老師對自己的各種關(guān)心。比如,作業(yè)上的指導以及課堂上的互動,課間的交流等情景。學生的心中就如歌詞中所描繪的那樣“一陣陣暖流心中激蕩”,內(nèi)心充滿了對教師的敬畏和感恩,作曲家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很好地融為一體。學生也會肯定這首歌創(chuàng)作的成功之處,會以一種比較慢的速度,飽含深情地來傳唱,較為順利地展現(xiàn)歌曲的精華所在,以歌唱這種較為直接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教師的情感。
小學音樂教師如果想優(yōu)化音樂教學,讓學生喜歡教材中的作品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當學生有了興趣,自然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分析作品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以提問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找到音樂作品的成功之處。
【參考文獻】
[1]李琬琬.聽眾是音樂作品的最好評論者[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5(04).
[2]奚臨臨.作品與聽眾“橋梁”——試論音樂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J].廣播歌選,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