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倫,李英,尤瑋
目前,肺癌發(fā)病率仍位居我國惡性腫瘤首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所有肺癌患者總數的80%,且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多需采用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手段以控制腫瘤發(fā)展[1-2]。以鉑類為基礎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是目前臨床治療晚期NSCLC的標準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易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尤其對免疫功能損傷較大,且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并不理想[3-4]。分子靶向藥物具有高效低毒優(yōu)勢,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癌的常用輔助手段,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應用最為廣泛。安羅替尼膠囊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型小分子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亦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藥物[5-6]。本研究采用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治療晚期NSCLC患者,并觀察其對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自貢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胸部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均顯示可測量的肺癌病灶,并經病理學、細胞學檢查確診為NSCLC。采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TNM分期、原發(fā)灶部位、病理類型、卡氏(Karnofsky,KPS)評分、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自貢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無法行手術治療;(2)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3)KPS評分>60分。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類型肺部疾病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2)存在惡病質者;(3)合并嚴重內分泌、血液、免疫、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4)合并腦、心、肝、腎及骨髓造血功能異常者;(5)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或不耐受者;(6)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7)認知、溝通、精神障礙或依從性較差,無法有效配合臨床治療、檢查與后期隨訪者;(8)存在明顯大咯血風險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充分水化、利尿、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輔助治療,并于化療前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取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靜脈滴注,以預防性止吐。對照組患者給予GC化療方案,具體如下:21 d為1個化療周期,患者分別于第1、8天靜脈滴注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0104)1 000 mg/m2,30 min內滴注完畢,并于第1~3天靜脈滴注順鉑(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0813)25 mg/m2,1次/d。觀察組患者給予安羅替尼膠囊(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80004)聯(lián)合GC化療方案,具體如下:GC化療方案同對照組,并于化療第1天開始給予安羅替尼膠囊治療,早餐前頓服,12 mg/d,連續(xù)治療2周后停藥1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兩個化療周期。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4 觀察指標
1.4.1 臨床療效 根據腫瘤病灶變化判定臨床療效,其中完全緩解:原有腫瘤病灶完全消失,無新病灶產生,且維持1個月及以上;部分緩解:原有腫瘤病灶縮小≥50%,無新病灶產生,且維持1個月及以上;穩(wěn)定:原有腫瘤病灶縮?。?0%,或有所增大但<25%,無新病灶產生;進展:原有腫瘤病灶增大≥25%,或形成新病灶[7]。
1.4.2 腫瘤標志物 采集兩組患者化療前后晨起空腹肘外周靜脈血約10 ml(分3份),其中1份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留取血清并置于2~6 ℃條件下保存待測;采用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德國西門子ADVIA Centaur XP型)測定血清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
1.4.3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取另1份外周靜脈血標本,1 5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留取血清并置于-70 ℃條件下保存待測;檢測前30 min取出血清并平衡至室溫,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VEGF、bFGF水平,所用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型)。
1.4.4 紅細胞免疫指標 取1 ml經肝素抗凝后的外周靜脈血標本,采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后分離紅細胞,再次采用0.9%氯化鈉溶液反復進行3次洗滌離心,配置為0.5 ml紅細胞混懸液(1.25×107/ml),加入補體致敏酵母多糖混懸液、戊二醛固定后,涂片,瑞氏染色,測定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rosette forming enhancement rate,F(xiàn)EER)、紅細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osette forming inhibitor rate,F(xiàn)EIR)、協(xié)同腫瘤紅細胞 花 環(huán)(associated tumor erythrocyte rosette,ATER)及直向腫瘤紅細胞花環(huán)率(direct tumor rosette rate,DTER)。
1.4.5 毒副作用 記錄兩組化療期間毒副作用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脫發(fā)。
1.5 隨訪 所有患者化療后電話或門診隨訪12個月,以死亡為終點事件。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兩組患者生存曲線,計算隨訪12個月累積生存率,并進行Log-rank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940,P=0.026),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Table 2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2.2 腫瘤標志物 化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YFRA21-1、CEA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血清VEGF、bFGF水平 化療前兩組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紅細胞免疫指標 化療前兩組患者FEER、FEIR、ATER、DTE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觀察組患者FEER、ATER、DTER水平高于對照組,F(xiàn)EIR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5 毒副作用發(fā)生率 兩組患者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脫發(fā)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7。
2.6 生存曲線 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隨訪12個月累積生存率為87.5%,高于對照組的6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39,P=0.037),見圖1。
鉑類抗腫瘤藥物聯(lián)合吉西他濱化療是目前臨床治療晚期NSCLC的一線標準方案,其中順鉑屬重金屬絡合物,與雙功能烷化劑類似,其主要作用靶點是增殖細胞DNA,可明顯抑制增殖細胞DNA復制[7-8];吉西他濱屬二氟核苷類抗代謝藥物,可降低核糖核苷酸還原酶活性,抑制細胞增殖,同時抑制其自我修復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具有高效、低毒等特點,其與順鉑聯(lián)用可使順鉑及DNA間嵌合穩(wěn)定性提高,進而達到抗腫瘤效應[9-11]。但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化療藥物易在抑制病情發(fā)展的同時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損傷,進而對整體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
方案,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保護機體正常功能已成為現(xiàn)階段臨床研究的重點及難點[12]。
表3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s,μg/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CYFRA21-1 and C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表3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清CYFRA21-1、CEA水平比較(±s,μg/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CYFRA21-1 and C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注:CYFRA21-1=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EA=癌胚抗原
組別 例數 CYFRA21-1 CEA化療前 化療后 化療前 化療后對照組 34 17.92±2.41 11.47±1.85 17.94±3.92 14.29±2.56觀察組 34 18.14±2.57 7.04±1.37 18.27±3.89 12.10±2.31 t值 0.364 11.221 0.348 3.703 P值 0.717 <0.001 0.729 <0.001
表4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清VEGF、bFGF水平比較(±s,μg/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VEGF and bFGF between the two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表4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清VEGF、bFGF水平比較(±s,μg/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VEGF and bFGF between the two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注: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VEGF bFGF化療前 化療后 化療前 化療后對照組 34 505.36±70.37 312.56±60.41 29.12±6.17 18.52±3.16觀察組 34 504.12±72.36 259.61±52.27 28.67±6.31 13.12±2.51 t值 0.072 3.865 0.297 7.802 P值 0.943 <0.001 0.767 <0.001組別 例數
表5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紅細胞免疫指標比較(±s,%)Table 5 Comparison of immune indexes of red ce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表5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紅細胞免疫指標比較(±s,%)Table 5 Comparison of immune indexes of red ce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注:FEER=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F(xiàn)EIR=紅細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ATER=協(xié)同腫瘤紅細胞花環(huán),DTER=直向腫瘤紅細胞花環(huán)率
組別 例數 FEER FEIR ATER DTER化療前 化療后 化療前 化療后 化療前 化療后 化療前 化療后對照組 34 50.24±5.12 43.25±4.16 43.14±3.96 49.74±5.21 50.97±4.59 46.49±4.37 29.41±3.09 22.27±2.46觀察組 34 50.32±4.65 53.37±4.78 42.56±3.81 42.27±3.69 51.17±4.62 53.94±4.89 29.26±3.14 31.37±3.25 t值 0.067 9.312 0.615 6.731 0.179 6.624 0.199 12.875 P值 0.946 <0.001 0.540 <0.001 0.858 <0.001 0.843 <0.001
表6 兩組患者化療期間毒副作用發(fā)生情況(例)Table 6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during chemotherapy
表7 兩組患者化療期間毒副作用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7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chemotherapy
圖1 兩組患者生存曲線Figure 1 Survival curve of the two groups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PTK信號通路是促進NSCLC細胞增殖、分化、轉移的重要途徑,阻斷其信號通路表達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13]。故本研究在GC化療方案基礎上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治療晚期NSCLC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隨訪12個月累積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脫發(fā)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且毒副作用多為Ⅰ~Ⅱ級,未對治療進程產生影響,患者耐受性良好,提示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能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臨床療效及短期生存率,且未增加患者毒副作用發(fā)生率。
腫瘤標志物是參與NSCLC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子,其中CYFRA21-1主要分布于肺腫瘤上皮細胞胞質中,可在肺泡上皮細胞凋亡時經蛋白酶降解為可溶性物質,并進入血液循環(huán),是臨床診斷NSCLC、評估病情及療效的重要化學標志物[14];CEA存在于消化系統(tǒng)腫瘤、乳腺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其在NSCLC的輔助診斷、預后評估中均具有重要作用[15]。VEGF、bFGF均是誘導腫瘤血管新生的重要細胞因子,可為腫瘤細胞生長提供基質成分,與病情進展密切相關[16]。與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不同,安羅替尼膠囊對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等均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通過多靶點影響血管形成、降低細胞增殖相關激酶活性,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抗腫瘤血管新生雙重作用[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YFRA21-1、CEA、VEGF、bFGF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可抑制晚期NSCLC患者腫瘤標志物表達,并通過下調VEGF、bFGF水平而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二者均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進而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及患者生存率。
既往臨床上有關免疫狀態(tà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體液免疫等方面,而紅細胞亦可在抗腫瘤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免疫黏附能力與疾病轉歸關系密切[19-20],因此,本研究以紅細胞免疫為切入點分析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對晚期NSCLC患者免疫狀態(tài)及疾病轉歸的影響。謝雪園[21]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晚期NSCLC患者處于繼發(fā)性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狀態(tài),血清FEER、ATER、FEIR、DTER水平紊亂,此外,化療藥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紅細胞,進而使其黏附腫瘤細胞的能力進一步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后觀察組患者FEER、ATER、DTER水平高于對照組,F(xiàn)EIR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可調節(jié)FEER、ATER、FEIR、DTER水平,改善晚期NSCLC患者紅細胞免疫狀態(tài),進而減輕機體免疫損傷。進一步分析認為,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可通過增強紅細胞免疫功能而調節(ji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免疫復合物,同時提高補體受體對腫瘤細胞的黏附及攻擊作用,進而為殺傷腫瘤細胞奠定基礎,在抑制病情進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最終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可通過下調腫瘤標志物表達、抑制腫瘤血管新生、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等多個途徑控制晚期NSCLC患者病情進展,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短期生存率,且未增加毒副作用發(fā)生風險;此外,口服給藥具有便捷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本研究未進一步分析GC化療方案聯(lián)合安羅替尼膠囊改善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探究,以為晚期NSCLC患者臨床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貢獻:許倫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撰寫論文,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李英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數據收集、整理、分析,論文的修訂;尤瑋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