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紅
摘要: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其過程是長期的、反復的、上升的?,F(xiàn)代音樂教育應將德育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因為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德育質量的好壞決定社會建設人才的素質。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無論何時都應該把德育放在教學過程中的突出位置,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教育;方法措施
1引言
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應做的絕不是簡單的帶領學生將歌曲學會,而是在啟發(fā)學生去了解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將人格規(guī)范、愛國教育、家國情懷融入教學之中,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對德育工作應如何開展作出了一些探討。
2夯實教材理解的基本功
教材是每一位教師在工作中必備的工具,凝聚著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對于教育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吃透吃爛教材,扎實自己的基本功。教師只有真正的熟悉教材,才能在工作過程中靈活運用。這也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1理解學生的內心
時代長河奔流不息,碎片化信息不絕如縷,繁雜的信息撲面而來。這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的沖擊不可謂不大。另外學生所處的年齡段的特殊性也不可忽略,自我意識的萌發(fā),對個人的認同感的追求等等。因此這要求教師應能夠完成對自己教學過程的藝術化,興趣化設計。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例如這次借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音樂組集體備課決定組織學生觀看了《抗美援朝70周年》文藝晚會,通過詩歌朗誦、舞蹈、音樂演唱、戲曲欣賞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形式讓學生去感受那個時代先輩們的堅毅與頑強,達到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的目的。
2.2立足于歌曲的背景,發(fā)揮音樂的感化作用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能夠拉近人們的距離。沒有音樂的世界是黑白的,沒有音樂的生活是單調的,沒有音樂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而音樂這一學科就能給學生啟迪和享受,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完成教育的終極目的——立德樹人。
要想完成德育的工作,應在不同環(huán)境下匹配上不同的方法。
啟示法:教師將自己要講授的內容先做隱藏,用語言的技巧引導學生自發(fā)的思考解決問題,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如教授歌曲《感恩的心》,便可以拋出父母為孩子做了什么,而孩子自己又是否給予的回應。以此讓學生思考感恩的真正意義,完成培養(yǎng)學生對于家庭關系處理的能力。
討論法:師生之間,討論、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完成德育教育。這一工作需要老師能夠提前做好準備,設計出有吸引力的問題,在學生討論時做到諄諄善誘,將教育內容深入學生內心。例如在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提出自己對于接下來要學習的歌曲的題目、歌詞的理解。同時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表明學習此歌的目的,做到有的而發(fā)。在交流中使教學更加出彩。
小結法:此方法適用于歌曲教導完之后,加深學生對于歌曲主題的理解。經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學生自身已經對于歌曲有了大概模糊的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去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撥開學生心中的迷霧,加深主題,從而真正的結束這一堂課的同時,也做到了育人的目的。
教師們在教導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還應該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夠將之傳遞給學生們??梢耘紶柦M織學生們一同觀看一些那個時代的影視作品和短視頻來加深對歌曲和音樂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將德育工作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
3扎根教材,完成工作
中學音樂教材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分為“聆聽、表演、編創(chuàng)、活動”幾部分。包括“七子之歌——澳門(唱)”、“東方之珠”、“1997.天地人交響曲”、“鼓浪嶼之波”等。選材上有歐洲風情、芭蕾舞劇、校園歌曲等等,多種多樣的樂曲來匹配學生們的精神世界,給他們以美的感受。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該盡力滲透素質教育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學習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有高尚的情操。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們享受美,熱愛美,愉快生活、愉快學習,主動接受,愛學、樂學。如中學音樂《鼓浪嶼之波》,一開始教師可運用聲像結合的動態(tài)畫面,讓學生去感受歌曲蘊藏的內涵。也可通過對《東方之珠》學習,讓學生理解在改革開放年代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勇敢。在老師有感情的歌聲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表達自身獨特的想法。
4放聲歌唱,立德愛國
家國不可兩分,作為一名光榮的社會主義下的教育工作者。應時時刻刻牢記對于學生的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祖國是哺育所有人的母親,是所有生命的搖籃,對于新世紀的孩子們更應注重愛國教育。因此在對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中要合理地穿插進入愛國主題。如,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黃河大合唱》、《七子之歌》等是典型的愛國主義題材的歌曲,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學習類似作品,使學生更好理解歌曲主題和內涵,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有關歌唱的語氣、情感、音調,學生練習飽含深情的歌唱,從而表達出對祖國深沉的愛意。
5勞逸結合,課外教學
開展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個性,正確三觀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法。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通過一次次的群體活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在日常音樂教學中可以貫穿互動的舞蹈、節(jié)奏與演唱為一體的相互協(xié)作性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學習生活中的彼此互助友愛,更好的加深了學生對于集體力量的理解,從而讓學生們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加入集體,了解集體。
6 結論
綜上,真正將德育工作滲入教學,貫穿人文精神和美學意義。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工作者能夠做到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牢牢把握住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跟上學生的思想。中學音樂教育作為孩子音樂啟蒙重要的一環(huán),更應該被重視。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合理選擇教學的內容,應在啟智的同時做到對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另外也應去探討出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做到因人而異,讓每一朵花都能夠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段兆波.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J].中國文藝家,2020(01):194.
[2]鐘慧.淺析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J].中國文藝家,2019(07):157.
[3]劉英英.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幾種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7(34):148-149.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學東校區(qū)?安徽?六安?2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