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稚
[摘 要] 依據(jù)小語種二外法語的課堂現(xiàn)狀討論將課程級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該課堂的教學思路。結(jié)合“線上+線下”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將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融入課堂,使得傳統(tǒng)“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得到延伸。靈活應用“線上”資源充分激活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以期改善小語種第二外語課堂課時少、內(nèi)容多、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為更高效地開展小語種二外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課程級混合教學;第二外語;法語
[作者簡介] 朱 稚(1986—),女,江蘇無錫人,市場營銷質(zhì)量管理碩士,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助教,主要從事外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3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8-0129-04 ? [收稿日期] 2021-04-20
一、引言
一般認為,“以有計劃、有教學價值的方式,將在線學習與傳統(tǒng)的面對面課堂活動結(jié)合起來”的教學,視為混合教學。但是,在為什么混合,如何混合,多大程度上混合,哪些方面(內(nèi)容、方法、手段)需要混合,以及如何評價混合等問題上,主張卻各各不一。原因是教學的層次、目的和要求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專業(yè)屬性不同,教學對象的動機和學習能力不同,甚至是可資利用的技術因素不同。這也許是理解混合教學定義眾多紛爭的前提?!癟each Thought”的定義頗具實操指導意義,“Blended learning is an approach to learning that combines face-to-face and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s. Ideally,each (online and off) will complement the other by using its particular strengths.”[1]在線并非全是好處,傳統(tǒng)也并非一無是處。理清楚各自的優(yōu)劣,并對應教學中的存在問題和改革需求,這才是混合教學的題中之義。
二、課程級混合式教學
任何形式的教和學都是混合的,所謂的混合教學是“起了新名字的老朋友”?;旌霞瓤砂l(fā)生在課堂教學的活動層面,也可發(fā)生在課程實施的系統(tǒng)層面。目前文獻中普遍使用的混合學習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觀點:教學模式或授受媒體的混合;不同教學方法的混合;計算機為媒介的在線教學和面對面教學的混合[2]。第三種觀點被認為更準確地反映了混合學習系統(tǒng)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本文采用第三種觀點,即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基于智能終端(計算機、手機等)的在線學習的相互混合(圖1)。
課程級混合學習(course-level 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源于Graham(2006)[2],他整合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學習的最新文獻,提出了一種基于四個不同層次的混合學習模型,其中混合可以發(fā)生:活動級,課程級,專項級和院校級(activity-level,course-level,program-level,institutional-level)。級別之分無關范圍大小,而是系統(tǒng)層次不同。
我國高校目前大多數(shù)混合教學的實踐探索都發(fā)生在活動級,少數(shù)在課程級。前者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部分使用技術手段,改善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手段(如多媒體應用),或引入優(yōu)質(zhì)在線資源(如慕課、微課),或改變課授和課外學習方式(如翻轉(zhuǎn)課堂)。但是,這些發(fā)生在課堂內(nèi)外的混合教學探索大多并沒有達到課程級的層次,因為,技術因素的介入僅發(fā)生在教與學的方法、行為層次,并沒有觸動課程的組織架構(gòu)和評價體系。課程級混合式教學不只是教學方法改革,而是系統(tǒng)的課程建設。這樣才具有“為修學一門課程必須完成規(guī)定的面授和在線學習內(nèi)容”的課程級混合學習的含義。
教育部2019年明確提出了混合式金課建設的目標,這可以看作是課程級混合教學的官方指南。文件指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應注重突出校本課程的特色和解決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本文聚焦法語二外教學中的典型問題。
三、小語種第二外語教學的典型問題
開設小語種第二外語是普通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多數(shù)高校開設了法語、日語、德語、韓語等第二外語課程。也有學校為這些語種開設公共課,供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選修。小語種第二外語的共性問題是零起點、要求高、課時少、內(nèi)容多,作為語言學習必要的連續(xù)性和訓練密度得不到保證。
二外法語教學面臨的問題既有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教學條件等外在原因,也有語言難度大、學習起點低(零起點)、學習動機不足等內(nèi)在原因。突出表現(xiàn)為以下幾對矛盾。
(一)內(nèi)容多與課時少
二外總課時一般不超過128,全學程四學期,每周一次課(2節(jié)90分鐘)。但是需要完成基礎階段四冊教材(大多完不成)。這樣,造成的課程實施操作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擇重講解的話,難免掛一漏萬;面面俱到的話,課堂知識難以消化鞏固。一周一次課難以保證語言學習的連續(xù)性,趕課式、單一模式的語言知識講解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難度大與練習少
根據(jù)《大學法語教學大綱》(第二版)的要求,第二外語法語課程需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聽、寫、說與譯的能力,是學生能用法語交流簡單的信息,提高文化素養(yǎng)并為進一步提高法語水平打下比較好的基礎?!狈ㄕZ零起點學習的難度大,知識性內(nèi)容多,加之法語本身又是較難學習的語種之一。而限于課時,只講不練或精講少練是常態(tài),亦是無奈。所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達到上述大綱的能力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
(三)教學要求高與師資偏弱
高校二外教學起點低、語際干擾大、實踐訓練少、教學時效差的特點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很高的教學水平,但由于大多數(shù)高校第二外語語種沒有對應的專業(yè)建制,開設歷史不長,師資規(guī)模很小,甚至出現(xiàn)一門課程由個別教師承包的現(xiàn)象。一些有專業(yè)建制的院校,又會將教學水平相對較弱的老師分配到二外教學中。久而久之,教研活動無法開展,課程建設難以進行,教學質(zhì)量難以保證。
(四)規(guī)定性要求與動機迥異
第二外語是專業(yè)必修課,學生不得不選,然而選學的動機卻是各各不一,依次排序是考研(35%)、學校規(guī)定(25%)、感興趣(22%)、就業(yè)準備(17%)、出國準備(2.5%)、其他(2.5%)[3]。這個排序今天來看變化仍然不大。它們與此階段學生的求學訴求和生活目標是一致的。這樣的動機水平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動力不足,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后,語言水平會產(chǎn)生明顯的差異,后續(xù)教學活動就會變得越發(fā)困難。
(五)助學需求大與教學支援難
由于以上種種矛盾,法語二外的學習迫切需要及時有效的針對性學習輔導和拾遺補漏。但是在現(xiàn)有的課程設置與操作框架內(nèi),恰恰是無法做到的。教師既沒有時間精力,也沒有可靠的技術手段,更沒有配套的評價機制,所以,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學習支援長期缺位。學生的課外學習似乎只能“順其發(fā)展”。
(六)教材陳舊且配套資源有限
我國各高校對于二外法語教材的選擇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這對于需要考研的學生來說非常不利,他們往往期望掌握目標學校使用的二外法語教材的內(nèi)容來應對研究生考試。大多數(shù)高校使用的二外法語教材還是十幾年前筆者讀大學時學習過的《法語》或《簡明法語教程》,這兩套教材雖然都出版了修訂版,但是教材內(nèi)容還是過于陳舊,并且不切合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學生代入其中。
四、混合教學在二外法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混合課程的設計思路
對教師來說,混合學習不只是教學方式、教學媒體的改變。為確保學生獲得成功的混合學習體驗,必須為課程重新設計教學流程和組織教學內(nèi)容。課程重新設計包括“決定哪些課程目標可以通過異步在線學習活動最好地實現(xiàn),哪些課程目標可以在同步事件中最好地實現(xiàn),以及如何整合這兩個學習環(huán)境”[4]。在設計混合式教學的“線上”環(huán)節(jié)時,不是照搬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而是根據(jù)具體問題和學生特點重組課程結(jié)構(gòu)、分配學時內(nèi)容,采取對應的授受方法、支持手段和測評要求。
(二)典型問題與應對策略
課時有限的問題——課時有限是高校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制定的常態(tài)問題,但對外語學習而言,尤其是零起點二外學習,學時不足是極大的挑戰(zhàn)。相對可取的解決之道是盡量提高單位學習時間的有效性。首先,應惜時如金地安排教學時間,精心組織教學內(nèi)容,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其次,確定哪些適合自定步調(diào)的自學,哪些適合面對面課堂講學,進而析出部分課例、知識點供在線自學,騰出課時用于有效解惑?;旌弦潦家迷诰€平臺做好課前導學、課后督學和紓困助學。這樣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模式,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課授冗余、增加有效學習時間,操作得當?shù)脑挘芎艽蟪潭壬暇徑庹n時有限的問題。
有效性實踐問題——語言不是教會的,而是練會的?;旌险n程應該有布置、有要求、有指導、有檢查地推送與課文配套的系列微課和在線練習材料。微課用于“隨診式”(疑、難、重點)學習;在線練習可分階段循序漸進:語音階段宜先“線下”學,后“線上”練,可準備配套的實景音視頻材料,供學生反復聽、讀,并且在出現(xiàn)發(fā)音困難時,能夠有效地對照視頻進行自我糾錯;語言知識的鞏固消化,可“線上”“線下”并行;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后,就可以嘗試先“線上”再“線下”的教學模式?!熬€上”練習的內(nèi)容可以依據(jù)課程整體的進度,遵循由易到難、由簡至繁的方式慢慢增加。
隨著“線上”課程的內(nèi)容和難度的逐漸增加,教學的主體逐步從教師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從“老師講,學生聽”漸漸變?yōu)椤皩W生學,老師幫”?!敖虒W從屬于學習,而不是像有些教師依然認為的那樣,學習受教學支配。沒有學習便無所謂習得。換句話說,不能再像有些學生想得那樣,只要上課聽講便能掌握知識?!盵5]只有老師和學生都改變了觀念,練習實踐才會落到實處,混合學習才會產(chǎn)生實效。
師資與教學質(zhì)量問題不可否認,各高校都有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經(jīng)驗豐富、業(yè)務精湛的小語種老師,但就二外教師隊伍而言,科研實力和教學水平整體偏弱是不爭的事實。引進名校優(yōu)質(zhì)慕課資源可以迅速緩解師資缺憾,既有利于年輕教師同步成長,也有利于改進課程教學質(zhì)量。不過,引進時不建議全程選用慕課自學,而應將其作為課授資源嵌入校本課程,采用SPOC混合教學模式。無論是引用重組還是自制在線視頻內(nèi)容,均應注意知識的組塊與切分,并穿插練習測驗和積分彩蛋(積極反饋)。引用課程一定要解決好知識產(chǎn)權問題。
需求差異與針對性助學問題第二外語學習由于課時有限、資源有限,一定會出現(xiàn)學習間隔長、訓練密度低等問題,加上學習者的動機不一、動力不足等原因,學生比第一外語學習時更早出現(xiàn)兩極分化。需要幫助的面向和程度差異很大?;旌险n程應選用優(yōu)秀SPOC平臺,利用后臺數(shù)據(jù)跟蹤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給懶惰的學生予督促,給困難的學生予幫助,給達標的學生以激勵。
混合教學的資源有限性問題網(wǎng)絡時代不缺資源,缺的是適合教學目的、有用、實用的優(yōu)質(zhì)學習資源。二外課程是有時效要求的規(guī)范性學習。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方便快捷地獲取盡可能多的可靠且有用的知識,這是混合課程資源建設的挑戰(zhàn)。二外小語種既無專業(yè)建制,又缺少團隊合作,所有資源全靠個人積累的話,耗時費力見效慢。學校應考慮購置名校在線資源、小語種語料庫;小語種教師應建立校際同語種資源共享機制;任課教師本身應加強教改意識,逐步形成課程配套資源??傊S富適用、組織性狀良好的資源環(huán)境是混合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混合教學的學習管理與成績考評——本文以課程級混合式教學為題展開討論,意在強調(diào)“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的教學實踐不單是在線技術的課堂介入,而是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知識表征、交互方式、學習管理到成績考評的多方位、全流程的課程改革與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習管理與成績考評模式不變的話,所有混合教學探索都有可能無疾而終。這正是課程級混合學習與活動級混合學習的關鍵區(qū)分。
(三)課程級混合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
對于學生來說,確定的四個關鍵挑戰(zhàn)是:期望更少的課程意味著更少的學習,時間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承擔個人學習責任的問題以及更復雜的技術困難[4]。混合課程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需要在線完成,但學生一方面不能適應“線下”的“精簡”,另一方面也不能做到“線上”的“自覺”,尤其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在沒有實際教室、不需要肉身到場的“線上”學習中,這種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
對于教師來說,混合教學的挑戰(zhàn)主要是:時間投入,缺乏對課程重新設計的支持,難以獲得新的教學和技術技能以及與該課程相關的風險因素[4]。在混合教學課程中,增加的時間投入被認為是教師們最大的成本挑戰(zhàn),規(guī)劃和開發(fā)一門混合課程所需的時間是開發(fā)一門傳統(tǒng)形式的類似課程所需時間的兩到三倍?;旌辖虒W對于教師來說不是一個單獨的教學活動,同樣也是學習的過程,為了確保學生獲得成功的混合學習體驗,必須對課程重新設計、學習新的教學和技術技能以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結(jié)語
隨著社會進步與科技發(fā)展,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高校外語教育應該緊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第二外語教學質(zhì)量也必須有實質(zhì)性提高。從事二外教學的教師也應該緊跟高校教學改革的大趨勢,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將更多更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應用于課堂。
參考文獻
[1]TeachThought Staff.The Definition Of Blended Learning[EB/OL].https://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the-definition-of-blended-learning,April4,2020.
[2]Bonk. C. J., Graham. C. R.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C].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2006:6-11+19-27.
[3]何雯雯.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二外法語課程調(diào)查報告[J].法國研究,2012(1):86-92.
[4]Vaughan D. Norman. Innovating Education in Technology-Supported Environments, Chapter 1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es, Trend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pportunities[C].2020:5+8-11.
[5]Defays Jean-Marc.法語作為外語和第二語言的教學法研究[M].傅容,張丹,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