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梅 李嘉欣
摘要設計概論是設計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是藝術設計學院所有專業(yè)大一年級學生的啟蒙課程。文章基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背景,選取“設計的形式美法則”章節(jié)課程作為教學案例,以課程目標、思政教學思路為導向,融入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通過融入式的情境提問,充分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在專業(y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大量中國傳統(tǒng)、現代的優(yōu)秀設計案例;增強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逐步達到專業(yè)課程隱形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 設計概論 課程思政 教學案例 形式美法則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38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 Teaching Cases of Introduction to Design Course
——Take the "formal beauty law of design" as an example
HUANG Jinmei, LI Jiaxin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Design is the core basic course for design majors, and it is an initiation course for freshmen of all majors in th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the article selects the designed chapters ofthe "formal beauty law ofdesign" as a teaching case,anddesigntheteachingcontentbasedoncurriculumgoal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ideas,incorporat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immersive situational questioning, fu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ntheteachingimplementationprocess,andcombinealargenumberofChinesetraditionalandmodernexcellent design cases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process; Enhanc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prid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design ideas, and gradually achieve professional courses stealth educational effect.
KeywordsIntroductiontoDesign;courses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eachingcase;formalbeautylawofdesign
1案例簡介
該案例以楊曉旗教授、黃虹編著的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設計概論(第3版)》為教材,其中“設計的形式美”為設計概論第三章設計理論的重要章節(jié),該次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兩點:(1)設計的形式美概念:使學生認識到形式美是在人類長期勞動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美的形式規(guī)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是歷史文化積淀的成果,是與人相關的。(2)形式美法則:通過講解使學生了解形式美的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內容法則包括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jié)奏與韻律、變化與統(tǒng)一,結合案例理解形式美法則,這是本講的重點所在。
2目標與思路
2.1課程目標
該次授課將從課堂教學目標與思政育人目標兩個方面達成,課堂教學價值注重學生掌握知識、專業(yè)技能的能力;育人價值凝聚起知識價值力量,引領知識傳播。[1](1)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形式美的概念,掌握形式美法則的內容;建立良好的設計審美能力,能夠用形式美法則欣賞、品鑒設計作品,為以后的設計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將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能力。(2)思政育人目標:引導學生關注本土傳統(tǒng)文化,建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能夠開始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設計思維和良好的審美能力,樹立精益求精的設計“工匠”精神。強化學生擁有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為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而設計的理念。
2.2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思路
(1)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采用問題引入的方法進行課程教學,在合適場景適當融入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升學習的主動性。(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在重點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對教材更加熟悉,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3)豐富課程育人價值: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以“隱形思政”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豐富專業(yè)課課程內涵,體現育人價值。
3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
3.1教學內容
在設計的形式美概念導入時通過孟子談論美的共性這一案例,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人對美的看法,加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在形式美法則概念理解過程中,闡述設計不僅具有功能性,還具有審美性,審美能力是設計實踐的堅實基礎,以此強調專業(yè)設計審美的重要性與美育的重要性。在形式美法則概念講解中,融入故宮、天壇、園林設計等傳統(tǒng)建筑案例,《千里江山圖》中國傳統(tǒng)紋樣設計等藝術作品,建立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使學生能夠通過形式美的法則解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建筑與平面設計;結合比例與尺度在人機工程學、人性化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復習通用設計的理念與設計師的責任,引導學生關注通用設計,使學生樹立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通過中國近三十年的設計發(fā)展變化,讓學生理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設計師的設計作品要滿足這兩方面的要求,要為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而設計;列舉本土設計案例,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關注本土文化,增強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如表1。
3.2教學方法與手段
該次“形式美法則”課程中使用了演示講授、案例教學、學生閱讀、情景提問、小組討論、思考練習多種教學方法,以應對不同的教學場景、解決不同的問題。
演示講授法:由教師進行主導,講解重要知識的概念、定義。
學生閱讀法:新一代年輕人對紙質書本的親切感大大降低,通過定量的閱讀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案例教學法:改變傳統(tǒng)抽象設計原理、概念的闡述方式,置于鮮活的實際案例之中。[2]通過古今中外的設計案例輔助設計理論的講解,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設計概念印象,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要注重設計案例的育人性、新穎性與趣味性。
小組討論法:將課堂分為若干小組,通過小組對話題的探討,學生互相分享觀點,拓寬視野,增加課程互動與學生參與度。
情境提問法:教師拋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能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圍繞問題找出答案及解決方案,從源頭理解設計概念。
思考練習法:通過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一方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便查缺補漏,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回答由教師對階段的授課進行總結。
3.3教學實施
本次課程一共為四節(jié)課,分為課程回顧、新課導入、知識點拆解與課程小結四個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演示講授為基礎,多以優(yōu)秀傳統(tǒng)設計案例與本土設計案例的分析為輔助,拆解概念,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提問與小組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深度參與到課程中去。詳細的教學實施如下。
3.3.1課程回顧
在課程開始前十分鐘回顧上次課程的重點內容——創(chuàng)意基礎理論。課程回顧過程中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以適當拉緊課堂氣氛,通過創(chuàng)意思維方法及創(chuàng)意思維障礙知識點的提問與回顧,強調創(chuàng)意設計的重要性,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fā)展活力與發(fā)展后勁。
3.3.2新課導入
通過孟子談論美的共性這一案例,引導出形式美法則的概念:形式美是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和聲音等)的有規(guī)律組合所顯現出來的審美特性,[3]由學生對概念進行課堂朗讀,帶領全班同學熟悉形式美法則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提問:設計專業(yè)為什么要學習形式美法則?在學生自由回答的過程中,將良好的審美能力是日后設計實踐的堅實基礎這一概念進行總結與強調。
3.3.3知識點拆解
設計的形式美包含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jié)奏與韻律、變化與統(tǒng)一四組法則。它們或獨立或互相交織的體現在各類優(yōu)秀設計中,此部分將重點結合案例講解。
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首先引入對稱與均衡的概念,重點解說對稱與均衡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哪些設計遵循了對稱的法則,哪些遵循了均衡的法則?再通過故宮、天壇等傳統(tǒng)建筑,天安門前的華表與金水橋,中式客廳的家具、擺設等案例,詳細解說對稱是如何應用到建筑設計與環(huán)境設計中的,讓學生體會對稱的設計有莊重、安穩(wěn),襯托中心的作用;通過中國傳統(tǒng)紋樣、東漢馬踏飛燕等案例,解說均衡是如何在設計中體現的,學生在不同案例圖片的呈現中,直觀的體會到相比于對稱,均衡顯示了變化,在靜中趨向于動,給人以自由、活潑的感受。在該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形式美法則解讀、品鑒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設計。
形式美法則——比例與尺度:通過身邊的案例如課桌、座椅、鉛筆等引導出產品設計都具備相應的比例與尺度,這些設計都以人體自身的尺度為中心,讓學生對比例與尺度有初步的認識。緊接著教師對學生發(fā)出提問:列舉出生活中比例與尺度不合適的反面設計案例。在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并重點解讀比例與尺度與人機工程學、人性化設計之間的關系,設計不僅要合理、適用,滿足人的生理需要,還要在視覺上達到人的審美需求,滿足人的心理需要。強調設計師的責任,需要服務人民,關注通用設計。
形式美法則——節(jié)奏與韻律:說起節(jié)奏與韻律,切合學生生活的音樂案例是最合適的解讀,從不同的音樂中引導學生理解在設計中也存在著節(jié)奏與韻律,并讓學生說出更多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節(jié)奏與韻律,如山巒的起伏、潮水的起落、季節(jié)的更替。教師再通過不同的海報設計的視覺呈現解析節(jié)奏與韻律的區(qū)別:節(jié)奏是形態(tài)有規(guī)律的重復與變化,由節(jié)奏產生的美感即為韻律。最后教師結合廣東建筑、廣東設計案例講解節(jié)奏與韻律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強化概念,引導學生關注本地企業(yè)、本土文化。
形式美法則——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是變化最常用的方法,統(tǒng)一是對整體的把控,結合學生學習素描的親身體會,引入變化與統(tǒng)一的概念,并由學生閱讀復述這一概念及特點。教師再通過蘇州園林、嶺南園林、蘇州博物館的案例解析,講解變化與統(tǒng)一是如何應用到建筑設計中的,并由此闡述出變化與統(tǒng)一是形式美的總法則,它不僅體現在設計中,還體現在繪畫、音樂、文學藝術中。在舉一反三階段,請學生小組討論,試著用變化與統(tǒng)一的形式美原法則解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經由學生發(fā)言分析,教師介紹《千里江山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帶領學生如何使用形式美法則鑒賞作品,引導學生建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
3.3.4課程小結
教師在課程結束前的幾分鐘對本次課程做知識點的總結,再次通過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課程中的重點概念,以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程度。并在超星學習通上布置相應的課后思考題,強調學習形式美法則的重要性,作為設計師要有良好的審美能力,善于觀察、勤于總結,熟知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設計,深入理解人民需求,將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出滿足人民需要的設計。
3.4教學環(huán)節(jié)總結
“設計的形式美”課程以概念講授與案例解析為主,輔以師生互動與學生閱讀,根據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總結出該次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分為課前回顧、新課導入、提問導學、案例解析、師生互動與檢測小結六個部分,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它們基本按照授課進程與時間順序依次實施,適用于設計概論其他章節(jié)的授課,也能為其他設計類理論課教學實施做一定的參考。
課前復習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課堂提問互動的形式復習上次課程內容;新課導入是在原本授課的基礎上,根據本次課程教學目標與內容,結合提問與學生閱讀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點與概念;提問導學主要在講述新概念之前或中間階段進行,通過老師的提問,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找出能表現所講概念的生活中的案例;案例解析,教師依據備課計劃及現場學生反饋,提取典型案例詳細講解,讓學生深刻理解不同的設計概念、設計知識點是如何在生活中、設計中體現的;師生互動,在講授完概念與案例后,給予學生幾分鐘時間互相討論,找出更多的案例與老師同學交流,鍛煉學生舉一反三、深度挖掘的能力;檢測小結,由教師帶領回顧本次課程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提問,檢測課程所學知識效果,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總結,鞏固重點難點。
3.5教學資源
課程除使用教材、多媒體與幻燈片等常規(guī)教學資源外,在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標準與教案五位一體的基礎上,結合疫情背景,在課程中加入了一定的學習通練習與網絡課程線上教學資源。(1)教材:教材能與學生建立閱讀聯(lián)系,便于學生傳統(tǒng)閱讀,標記、預習、復習、鞏固知識點。(2)多媒體: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豐富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3)幻燈片:通過演示文稿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教師的講課脈絡、知識點與案例,更好的進行課堂互動與交流。(4)超星學習通云平臺:用于快速考勤,節(jié)約課堂時間,便于教師統(tǒng)計,方便學生課下學習與練習,增強教師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5)網絡教學資源:向學生推薦中國大學慕課網湖南大學趙洪江團隊“設計概論”,武漢理工大學陳漢青團隊“設計概論”課程,作為課堂延展幫助學生拓展課程內外知識點。(6)其他: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標準、教案、中國知網等。
3.6考核評價方式
因設計概論為專業(yè)基礎理論課,整個課程的評價方式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占比70%;考勤占比10%;課堂表現10%與課下作業(yè)10%構成。其中課堂表現主要體現在學生課堂活躍度與回答問題正確率上;課下練習由線上超星學習通單元測驗與課下思考練習構成;整體評價方式較為合理,能夠較全面地檢驗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及課下練習的參與度。
4教學效果
情景提問的教學形式能較好地牽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較高,樂于參與回答問題,較之以前的課程與教師、同學的互動更加頻繁。在已開設的兩個學年中(2019、2020),該門課程的學生評價在全院理論課中排名靠前,學生的教學評價及評語都體現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良好效果;學生閉卷期末考試成績較之往年有所提升,通過考試,學生整體成績呈正態(tài)分布,優(yōu)良學生占比40%以上,較好的掌握了上課所學重要知識點;中等學生占比45%左右,基本掌握了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要點。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結合思政育人,通過理論知識、案例解析、思政元素三者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胸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滿足人民的需要而設計。
5路徑指引
融入式的情境提問:課程采用情境提問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具體理論知識之前,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實現學習目標的習慣。教師的作用不再是“理論的灌輸者”,而是引導學生走向解決問題的引路人。其次,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次課程的概念部分采用了學生自主閱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立體式的知識分布:課程將思政元素融入每一個知識點的課堂教學中,從各個角度,全方位的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設計觀念及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設計理論及實踐水平。
自然性的案例解說:課程以專業(yè)內容為主干,解說設計理論,精選設計案例,通過設計的形式美法則解讀、引導學生品鑒中國傳統(tǒng)設計文化與本土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思想,不強行灌輸思政理念,體現出“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
系統(tǒng)性的思政教育:課程從思想層面、職業(yè)層面及個人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式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感,樹立設計師的職業(yè)道德及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設計“工匠”精神。
6結語
學習“設計的形式美法則”是建立設計專業(yè)學生在設計實踐過程中的堅實基礎,關系到設計師的審美能力及能否用形式美法則欣賞、品鑒設計作品。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案例有著豐富的內涵,與思政教育結合緊密,能夠較好的讓學生關注本土文化,建立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教學實踐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與提升,因為本門課程為理論課程,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更多的讓學生發(fā)言思考,成為課程的主導,也可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或挖掘更加接近新一代語境的典型案例與社會熱點輔助講授設計理論,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生活中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試著給出解決方案,通過設計實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升華思政精神、提升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
基金資助:廣州商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四個一”試點項目,項目編號:KCSZSDXM202078;廣州商學院2021年度課程思政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021XJKCSZ0013
參考文獻
[1]許立夫.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論——以藝術設計專業(yè)為例[J].設計,2020.33(09):109-111.
[2]徐清.《設計概論》案例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鄂州大學學報, 2015,22(02):86-88.
[3]楊曉旗,黃虹.設計概論[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