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黎芳
[摘 要]我國通過課程思政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在多種課程中融入思想道德建設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這能夠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符合新課改要求,也是教育發(fā)展理念進步的標志。然而我國課程思政概念提出時間較短,實踐經驗不足,許多高校難以在實際教學中合理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當前一些高校開展英語教學時,英語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內涵沒有準確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英語教學中生硬地插入一些課程思政理論,難以獲得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也難以提升。高校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有機結合課程思政以及英語教學,對素質較高的應用型英語人才進行培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改;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德育元素;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23-0087-03
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針對高校新時代思政工作開展提出新要求,需要高校通過課堂教學這一渠道開展思政教學,將每一學科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在其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以此達成協同效應,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是高校課程教學面臨的新課題,也是其需要肩負起的歷史使命。高校英語課程的主要特點是跨度大、覆蓋廣以及學時長等,大學生學習英語課程后能夠了解國外思想文化,并且受到外來思潮以及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英語課程承擔者著重大的思政教育責任。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主動承擔思政教育這一責任,不僅要在教學中傳授知識,也應落實思政教育,在高校英語課堂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加強思政功能,和“思政課程”構成協同效應,以此獲得良好教育效果。
課程思政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在不同課程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工作是其重點,挖掘各科目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資源,使高校各科目教學有效銜接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構建全新教育育人理念。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在該理念影響下,應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將學科德育作為核心的工作理念,基于此實現教育體制改革,重新設置德育課程,構建思政教學工作體系。在各高校教育改革中,將思政有效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探索思政課程如何轉變?yōu)檎n程思政教學理念,注重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教學的渠道,在不同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由此挖掘各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提升高專業(yè)課程所具備的思政功能,構成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在我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召開后,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課程思政理念,成為高校教學工作熱點和未來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發(fā)展方向[1]。
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價值取向和整體情操會直接影響我國改革開放發(fā)展和“中國夢”的實現。高校英語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中應注重德育教育工作開展[2]。傳統(tǒng)高校教育體系中只是進行單純的思政教學或英語教學,然而在教學改革背景下,需要高校擔負立德樹人這一任務,進而應使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理念相融合?!罢n程思政”內涵比較豐富,在英語教學中有效融入該理念,可以充分挖掘出英語中蘊含的德育精神。除此之外,高校英語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大學生將自身認識社會與世界的能力提升,不斷完善自我認識,提升自身分析判斷能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想,能夠改善西方文化向我國單向輸入的情況,學生也能夠進一步認知母語文化,這能夠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并且可以完善學生情感體系,提升其道德高度。
(一)可轉變英語教學模式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一般教師會使用單一教學模式,沒有認識到思政教學元素在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未對思政內涵進行挖掘,無法保證教育指導效果[3]。新時期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到高校英語教學中,利于教師對英語教學中存在思政教育因素進行挖掘,通過合理措施來增強學生道德素養(yǎng)以及思想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愛國主義精神。由此可知,英語課堂教學與思政教學有效結合,可培養(yǎng)學生思想素質。
(二)可承擔時代使命
英語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以此來承擔時代使命,教學中將立德樹人作為主要傳達精神,創(chuàng)新改革教學內容以及模式,完善課程體系,在英語專業(y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進行英語教學時,在其中融入思政內容,使英語教學與思想文化不斷交融交融,對目前英語教學情況進行改善,使學生形成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更多知識。另外,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論以及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還可以使其具備良好思想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一)教師不具備良好的融合意識
現階段部分高校英語教師更注重學生學習和應用基本知識,沒有認識到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或者是一些教師認識到了其重要性,但采用的方法不合理,難以使學生接受和吸收。教師在學生樹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時應給予正確引導,向學生傳授自己的經驗,這就需要教師接觸新事物,充實自身的思政知識,提升思政素養(yǎng),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與需求制定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合“課程思政”內容。
(二)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學生大學階段學習狀態(tài)與高中階段相比存在較大不同,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比較寬松,在大階梯教室教學時會有一兩百名學生一起上課,教師很難對每位學生加以照顧,掌握學生學習狀況,難以保障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也會因為學生人數太多不能夠單獨管理,可發(fā)揮的約束作用較小。另外,很多學生沒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荒廢大學時光。因此,教師更應該做好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工作,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和增強自身道德素養(yǎng)與品質有準確的認識。
(三)學校教資與師資不充足
只有師資充足,教師知識儲備量大,才能夠更好地開展英語教學和思政教育。英語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時,需要了解相關內容,這有利于向學生提供良好的幫助。目前大學逐漸擴招,新入學人數增加,挑戰(zhàn)著學校的學生容納量,這會使高校教師的教學課程增加,壓縮教師增加自身知識儲備量的時間。這就需要學校抽出時間對教師進行培訓,并且擴招專業(yè)教師,減小其教學壓力,為其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提供一定時間和空間。
(一)提升高校英語教師思政意識
為增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功能,需要提升高校英語教師思政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識,教師可通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方式提升自身思政理論水平,對自身肩負的教育使命有所認識,并且主動研究思政教育方法論,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形成愛國情懷,使高校英語教師能夠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落實“課程思政”。教師應做到教書育人時堅定政治立場,并且遵守政治規(guī)矩,思想上、行動上、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增強自身的政治鑒別力以及敏銳性,實際教學中需保持政治定力,樹立鮮明的講政治旗幟,宣傳黨的理論、方針、路線與政策。
(二)豐富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內容
高校英語教學中沒有較多的思政元素和良好思政功能,主要是因為英語教材中沒有蘊含較多“思政內容”,教學大綱對于中國文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沒有做出較高要求,使得英語教材中常常忽視編入中國元素。英語課堂教學中教材使重要的客體材料,能夠知道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通常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效果會受到教材中內容以及知識比重排列的影響。為了加強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功能,應該優(yōu)化教學大綱、合理編寫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在英語教材中積極融入思政理念以及要素,以此來突出中國元素,對思政教育起到引領作用,其中應包括的內容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內容,為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提供素材支持。防止學生只接受西方文化知識,受其思潮沖擊,喪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以及認同。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比較”中提升文化自覺以及思辨能力,并且增強“四個自信”。
(三)提升高校英語教師思政能力
(1)高校英語教師需增強自身思政素質,保證“課程思政”順利落實,只有教師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道路,熱愛教育事業(yè),才可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及其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2)英語教師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踐行“四有”的教師標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傳播先進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宣傳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此體現出英語教學的專業(yè)性、思想性、理論性。(3)英語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程思政”理論,探索思政教育的途徑,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改革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方法,采用“課程思政”辯證法以及方法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詞匯以及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使其能夠用英語來講中國故事、宣傳中國文化,并且應確保英語課程能夠統(tǒng)一其學理性和政治性、知識性與價值性、批判性和建設性、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以此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比如,可組織思政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集體備課,并且組建科研團隊,構建“課程思政”研討機制,使英語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在知識體系、學科背景方面存在的差異轉變成互補的優(yōu)勢,由此將其助推動力增強,實現高校英語教學和思政教學同頻共振,相互促進,以此構成協同效應。
(四)加強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制度建設
實施政策和開展工作都需要相關制度的支持,“課程思政”也是這樣。高校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各專業(yè)特點,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加強建設相關制度,主要從領導體制、配套措施、評價研判這三方面進行,全面落實頂層設計工作。首先完善構建“課程思政”的領導體制,組建“課程思政”的領導委員會,對學校、學院、教師的力量以及相應資源進行協調,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確定牽頭部門、負責校領導和具體負責人等,積極改革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保證全面落實細節(jié)工作,構建“課程思政”領導體制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其次,應完善構建修訂教材、優(yōu)化教學、建設隊伍、投入經費以及應用成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在制定培養(yǎng)目標、設計教學大綱、選擇教材資源、監(jiān)督教學課堂、考核評價教學結果等環(huán)節(jié)體現出“課程思政”理念。在引進教材以及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好政治關,加強黨的領導,把控好政治關口。最后,應該構建考核評價機制,在述職評議考核、教師“師德師風”、教學績效考核之中納入“課程思政”內容,將原本注重知識的考評方式轉變成注重知識以及育人效果的綜合考評機制,將制度的指揮以及助推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除此之外,也需要完善構建督導反饋機制,落實專家聽課制,對于英語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情況進行跟蹤,保證相關信息反饋的及時性,基于此不斷改進,由此選樹典型,做好推廣和宣傳工作,構成整體效應以及長效機制。
為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效融合“課程思政”,需要高校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和意識形態(tài)陣地,使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內容更加豐富、增強英語教師思政意識、提升教師思政能力、完善制定“課程思政”制度,構建相應的英語思政教育體系,增強英語教學的思政功能?!罢n程思政”屬于專業(yè)課,同時也是一種課程觀,目的是在高校專業(yè)教學中貫穿思政理念以及要求,不只是實現專業(yè)課思政化,也不是轉變專業(yè)課為思政課。為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積極融合“課程思政”,作為教學主體和管理主體的高校和英語教師應正確把握“課程思政”以及“思政課程”間的關系,不應本末倒置。需要認識到英語課程和思政課程間存在的差異,對兩類課程兼容性加以探索和分析,明確其切入點,實現因材施教,確保英語課堂“專業(yè)屬性”“思政功能”,構成協同效應,以獲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1]杜剛躍,孫瑞娟.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04):122-126.
[2]符燕津.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分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02):91-92.
[3]李曉巖.關于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J].海外英語,2020(1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