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頸動脈超聲對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篩查作用及腦卒中危險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收的1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了解其基礎病史,所有受檢者均接受頸動脈超聲診斷,評價頸動脈超聲對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篩查作用,并分析腦卒中危險因素。結果:經(jīng)超聲頸動脈篩查,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檢出率為37.00%,斑塊形成檢出率為20.00%,頸動脈狹窄檢出率為4.00%,其中60~65歲年齡段的人群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檢出率均較50~59歲、45~50歲年齡段的人群更高(P<0.05);男性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檢出率與女性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對單因素提示可能為頸動脈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高血壓、糖尿病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篩查價值較高,其中老年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也是頸動脈超聲重點篩查對象,早期篩查可為臨床防治腦卒中提供可靠依據(jù)。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腦卒中;高危人群;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3.3;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7-0175-02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WHO將其定義為多種原因所致的腦血管受損,局灶或整體腦組織損害,引發(fā)臨床癥狀超過24h或致死[1]。腦卒中具有較高病死率及致殘率,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增加家庭、社會負擔。有研究表示,頸動脈斑塊所致的頸動脈狹窄為導致腦卒中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頸動脈狹窄對預防腦卒中有重要意義[2]。頸動脈超聲為一種準確、無創(chuàng)、非侵入性的診斷方式,其可檢出頸動脈內(nèi)狹窄、中膜增厚等情況,在無癥狀頸動脈狹窄中有重要診斷價值[3]。本研究將頸動脈超聲用于腦卒中高危人群中,旨在評價其篩查作用,并分析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1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男女分別58例、42例,年齡45~65歲,平均(55.36±3.49)歲,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9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9例,受教育程度:小學24例、初中21例、高中25例、大專16例、本科及以上14例。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腦卒中高危人群定義,既往存在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史,或年齡>40歲,腦卒中風險評估≥3分;以《腦卒中篩查與防治技術規(guī)范》為參考依據(jù),腦卒中風險評估主要包括以下8項:1血壓≥140/90mmHg,或正在使用降壓藥治療;2糖尿病;3較少進行體育活動(每周鍛煉<3次、每次<30min);4房顫或心瓣膜病;5有吸煙史;6血脂異常;7既往有卒中家族史;8超重或肥胖(BMI≥26kg/m2);受檢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肝腎器官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丟失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對檢查配合性較差者。
1.3方法1問卷調(diào)查及體檢:對所有受檢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姓名、疾病史、吸煙史、飲酒史、日常飲食、運動鍛煉、生活習慣等,體檢包括體質量、血壓、血糖、頸動脈超聲等檢查。2頸動脈超聲檢查:使用儀器為美國GE生產(chǎn)的LOGIQ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用線陣探頭,探頭頻率設置在7~12MHz之間。囑患者取仰臥位,于雙肩放置墊枕,將頸部充分顯露在視野中,使受檢者頭部偏向檢查對側,沿胸鎖乳突肌外緣行縱切、橫切掃描檢查,依次顯示頸總動脈近、中、遠端,觀察兩側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內(nèi)膜光滑程度,并對動脈內(nèi)中膜中層厚度(IMT)進行測量,觀察內(nèi)膜是否光滑、有無增厚、有無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程度等。
1.4觀察指標比較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頸動脈超聲檢查評估標準:IMT<1.0mm表示正常,IMT在≥1.0mm~<1.5mm之間表示內(nèi)膜增厚,IMT≥1.5mm表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程度:內(nèi)徑減少<50%表示輕度狹窄,減少在50%~69%之間表示中度狹窄,在70%~99%之間為重度狹窄,減少100%表示管腔完全閉塞。分析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1.5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分析軟件為SPSS19.0,“例(%)”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齡段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本組100例患者中,經(jīng)超聲頸動脈篩查,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檢出率為37.00%,斑塊形成檢出率為20.00%,頸動脈狹窄檢出率為4.00%,其中60~65歲年齡段的人群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檢出率均較50~59歲、45~50歲年齡段的人群更高(P<0.05),詳見表1。
2.2不同性別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男性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檢出率與女性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詳見表2。
2.3腦卒中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對單因素提示可能為頸動脈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高血壓、糖尿病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3。
3討論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病,居中國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發(fā)生與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有密切關系,而頸動脈內(nèi)中膜層厚為頸動脈硬化形成的早期表現(xiàn)[4]。腦卒中具有較高病死率及致殘率,可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為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有研究表示,80%腦卒中為腦缺血所致,而缺血性腦卒中約20%病因為頸動脈狹窄,為腦卒中高危人群[5]。頸動脈超聲為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檢查快捷等優(yōu)勢,可通過超聲捕捉到斑塊形成過程,還可直觀反映血管壁內(nèi)結構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但對健康人群篩查效率較低。本次研究過程中,通過對不同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篩查,結果顯示60~65歲年齡段的人群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檢出率均較50~59歲、45~50歲年齡段的人群更高,但男女差異不明顯,提示年齡與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腦卒中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亦表明年齡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隨年齡增加,機體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頸部動脈彈性逐漸降低,使得頸動脈內(nèi)壁發(fā)生損壞,進而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腦卒中發(fā)生風險[6]。
腦卒中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年齡外,高血壓、糖尿病均為導致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為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較正常人更易形成頸動脈斑塊,增加腦卒中發(fā)生風險[7]。糖尿病為頸動脈IMT增厚的危險因素,可通過脂質代謝紊亂促使動脈斑塊形成,進而引發(fā)廣泛性粥樣硬化病變[8]。高血壓、糖尿病等均會加重血管內(nèi)膜損傷,形成硬化性斑塊,促使頸動脈變硬、增厚,形成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而提高腦卒中發(fā)生風險。故應加強對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監(jiān)測及健康宣教,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利于降低腦卒中發(fā)生風險。針對高危人群的特點制定以下護理方案:1健康知識宣教:將本研究所得結果向高危人群進行宣教,通過社交APP、健康手冊、一對一咨詢等方式,告知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預防措施,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識,對高危因素進行預防。2生活方式干預:發(fā)放國家體委編排的24式簡化太極拳的練習視頻,每日根據(jù)視頻教學內(nèi)容進行練習,30min/次,2次/d;根據(jù)營養(yǎng)狀態(tài)及飲食習慣制定食譜,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推送飲食建議及食物營養(yǎng)知識、烹飪知識等,教會患者定時更換食譜中的食物種類,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求。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篩查價值較高,其中老年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為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也是頸動脈超聲重點篩查對象,早期篩查可為臨床防治腦卒中提供可靠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周飛,陳東.頸動脈血管超聲成像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狹窄的篩查及腦卒中危險因素的預測[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9):1356-1358.
[2]陳靜,韓越,練丹,等.頸動脈超聲指標在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及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4(9):1216-1219.
[3]陳秀平,黃玲.腦卒中高危人群的頸動脈超聲表現(xiàn)及相關因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1):135-137.
[4]王新華,劉恒方.基于頸動脈超聲篩查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1):1617-1619.
[5]王俊,王雪君,朱麗.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異常檢出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42(15):2859-2862.
[6]徐世亮,寶波,欒嵐.??谑心X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超聲異常檢出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7,17(10):997-1001.
[7]祝翊倩,羅劍鋒,陳冬冬,等.上海市社區(qū)全科門診中老年人群腦卒中風險篩查與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8,17(10):798-802.
[8]康文慧,陳小珠,劉淑軍,等.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高危人群檢查中的應用價值[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6):643-645.
作者簡介:畢晨嫻(1982.10-),女,漢族,江蘇阜寧人,大學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慢性病防治。
(收稿日期:2021-3-5 接受日期:2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