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琰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這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正確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教師要為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睍r代呼喚真善美,作為德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學科正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一.傳遞生活溫度,追尋真理的真諦
“真”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腦中正確反映。從根源上看,“真”來自于客觀存在的事物,并且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真理性認識。思想政治課的“真”要求教師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從學生真實生活出發(fā),引領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奠定理論基礎。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真心,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生活環(huán)境和個性差異。教師要堅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學生,克服職業(yè)倦怠感,多研究新時代新情況,舍得花時間去了解和親近不同性格的學生,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學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爭做學生的知心人、貼心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為給學生之需要之事業(yè),與學生同情:以學生之樂為樂,以學生之憂為憂;學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學生之苦惱即我之苦惱”。
其次教學要設置真實情境。情境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載體,也是能對知識產生共鳴的載體。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學生在生活中多面角色,挖掘學生的家庭、社區(qū)、社會等直接生活經驗和生活關切,探討國際國內時事熱點,剖析社會重大事件、焦點事件等間接生活經驗,拉近理論與學生的距離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專注度。
再次要教師要設置真問題。陶行知先生認為“從生活中發(fā)生出來的困難和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用這種實際的問題來解決才是實際的學問?!睆纳畛霭l(fā),最終回歸生活,這樣的問題才是真問題。
在教學《經濟生活》”市場配置資源”一課時,筆者設置以下情境與問題:
情境一、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雙十一單日全網銷售額最終為3143.2億元,同比增速達24.3%。
情境二、李同學說:網購假冒偽劣商品太多,購物有風險,維權太麻煩,我還是喜歡實體店購買,看得見摸得著,商品有保障,國家應該控制電子商務,大力發(fā)展實體店。
情境三、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的代購、微商、直播平臺賣東西的博主,都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都需要營業(yè)執(zhí)照,都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承擔刑事責任。
設問:
(1)結合材料一數(shù)據,能推測出未來電子商務市場前景如何?依據是什么?
(2)制假售價行為能否杜絕?這種行為產生的根源在哪里?
(3)如果買到假冒偽劣商品你是怎么解決的?你認為你的解決方式能否改變商家行為?請說出原因?
(4)如何讓消費者提升消費信心,營造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
教師通過設置學生熟悉的、真實的教學情境,設置層層推進的問題,使學生陷入情境,在討論思考中不知不覺調動感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希望等情感思維,遵循認知規(guī)律。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現(xiàn)實生活,用真實經歷感悟抽象的價值規(guī)律、誠信意識、法律意識的真,才能內化于心,從個人體驗升華為社會規(guī)范認同。只有基于學生真實生活經驗的教學,才是有溫度的教學,才能讓教學的每一瞬間都處在真理的光亮中,才能克服高大上、高冷、高難度的“三高”偏見,讓思想政治課變得接地氣,有人情味,有價值,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
二.構建和諧教學共同體,感受向善的磁場
蘇霍姆林斯基“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道德關系,就是培養(yǎng)兒童榮譽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他要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边@揭示了教學的價值就是引導學生成為向善、從善、揚善之人,即立德樹人。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善”突出表現(xiàn)在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人。向善是一種價值追求,在教學方式生不能靠簡單說教或者反復背誦,而是要通過構建和諧課堂教學,讓學生親歷現(xiàn)場,觸動學生內心,才能真正外化于行。
首先構建師生教學共同體,形成親善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觀察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學習疑問的解答者激勵者,始終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陪伴學生。教學是教師道德修行的場所,教學中總有學生會有“出格”行為,挑戰(zhàn)教師權威,磨練教師氣度。教師要有一顆善心,要做到善言、善行。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氣質風格、知識涵養(yǎng)、道德價值觀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無形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會“擇其善者而從之”。教師在知識上要樹立權威,在課堂教學管理上樹立平等意識,提升課堂應變駕馭能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用自身親善的人格魅力來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敬仰。教學是能定格師生品質的,在質疑與信服中轉換,在否定與肯定中切換,教師不能錯失任何一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的機會。
其次是搭建小組學習共同體,形成良善的合作關系。從高中生自身心理發(fā)展來看:一方面現(xiàn)階段的高中生心智處于半成熟階段,他們往往不滿足書本上的結論,會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另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時代獲取信息方便快捷,量多面廣,學生在獲得他們想要的資源、知識的同時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小組學習共同體則能讓不同的學生自由表達不一樣的觀點,交換不同的信息資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分享的道德情操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不同思維的碰撞和交鋒中能學會求同存異,提高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在教學《政治生活》“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進行了憲法宣誓。請你談談國家為什么要舉行憲法宣誓?
馬上就有學生提出這是“做秀”,部分學生哄堂大笑,甚至有的學生開始聊選秀節(jié)目,這個情形與教師預設完全相反,但也反映出學生的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還很淡薄。筆者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升學生思想覺悟的機會。于是教師臨時設置如下問題,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秀”的是什么?“秀”給誰看?為什么要“秀”?怎么“秀”?
經過簡短的合作探討,學生基本能達到一致,這是一個應該而且必須做的“秀”。“秀”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秀”的是中國的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程度,“秀”的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秀”的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神圣權利。法治使人共享尊嚴、社會更加和諧,生活更美好。我們應該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一個小插曲,卻達到了出彩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說教,不僅缺乏說服力,更無法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也會扼殺學生上課表達的積極性。通過臨時調整,及時回應,運用教學機智“撥亂反正”,保護了學生自由表達的情感,厘清書本知識,提供理性思考路徑,不失時機擦亮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底色。教師的課堂應變是專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的集中表現(xiàn),是愛崗敬業(yè)精神的榜樣示范。教師要整合書本知識與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典例。平時注重生活素材的積累,尋找身邊普通人的感動瞬間,周日早早守在校門外翹首盼望的家長、校運會上學生志愿者,班級助人為樂的同學,學?!白蠲馈苯處?,身殘志堅的外賣小哥等。積極弘揚社會責任、家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思想意識,例如火災中奮不顧身的消防員,時代楷模、一帶一路等,幫助學生跳出狹隘的個人私利,賦予他們社會責任、精神價值和生活意義,為未來長遠發(fā)展牢基固本。德育無痕,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在恰當?shù)臅r機出現(xiàn)在合適的教學狀態(tài)下,必定能遇見不一般的精彩。
三.借學科之美,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對思想政治課教學來說,要充分發(fā)揮學科特色,把握學科本質,用學科之美來引領學生探尋和實現(xiàn)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人類對美的最高追求標準和共同愿景。
首先發(fā)揮思辨理性之美,探尋美好生活價值。亞里士多德說“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強音、最終善?!眲?chuàng)造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洞察事實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在不斷的自我審視、自我反思、自我矯正中探求真實自我,正確認識自身、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思想政治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辦事情,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教師賦予思想的火苗,點燃求知探索人生的宇宙,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在價值沖突中深入探討辨析,在矛盾沖突中澄清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理性表達,做有信仰,有擔當、有情懷、有智慧的人,過有意義的美好生活。
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教學不變的主旋律,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結合時代要求,讓真善美走入心坎,為學生發(fā)展蕩滌心靈,培根鑄魂,使他們成為真善美的追尋者、繼承者、實踐者,傳播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