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建設中對外語能力的要求在與語言輸出上,用外語去說服不同觀點、描述自己的故事、引領團隊都需要完備的寫作能力。因此,大學外語寫作課程需要擴充教學內容,即包含基本語言表達同時涉獵專業(yè)用途語言的磨煉。同時,面對寫作教學特點,需要采取科學靈活的授課方式,基于手機APP的移動教學模式是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必要補充。
【關鍵詞】新工科;大學英語寫作;移動教學
【作者簡介】張銀帙(1981.0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建筑大學公共外語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的英語移動教學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寫作是外語學習中重要的五種基本技能之一,語言輸出的主要形式,能客觀準確地反饋使用者的語言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充分反映著不同文化的特點與內涵,而寫作正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直接碰撞, 體現(xiàn)著對思維異同之處的理解與感悟。 能夠用正式文體準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客觀描述工作現(xiàn)象是很多用人單位希望學生能夠勝任的工作要求。然而,目前“新工科”高校中,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改革主要停留在宏觀政策的討論、培養(yǎng)模式的建設等,并沒有進入到細致的語言技能提升的角度。新工科視域下的寫作教學,也沒有突顯其應用的“新工科”特色,與所有專業(yè)的寫作培養(yǎng)要求幾乎相同。很多傳統(tǒng)的英語寫作課程將其等于詞匯、語法、表達的積累,削弱了語言表達的作用。目前,隨著網(wǎng)絡教學和移動教學浪潮的興起,數(shù)字化教學時代的到來,也給外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利用移動教學的快捷便利、海量的信息資源和龐大的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能力都會助力與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一、新工科的能力要求與大學外語教學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思維與新戰(zhàn)略,其研究和實踐的主要內容有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yè)的新結構、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和分類發(fā)展的新體系。落實“新工科”建設,要求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j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是提高質量,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與新工科建設中的要求不謀而合。然而,外語學科在許多工科大學中的發(fā)展敬陪末座,處于邊緣和弱勢地位。
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zhàn),當前的外語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能發(fā)揮語言的力量去說服人、引領團隊,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新工科是教學改革的先手棋,外語教學是這場改革的排頭兵。大學外語具備工具性、人文性與科學性,是學科融合的紐帶。這些勢必在新工科建設的理念、模式、內容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為國際化工科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有力支撐。
二、ESP導向的大學英語寫作課程
“新工科”建設以培養(yǎng)卓越的國際工程人才為己任,以語言的實用技能為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多年萬寶盛華(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企業(yè))進行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10項需求中“談判、工程英語、合同英語、多語種多語境溝通能力”榜上有名。其中,溝通能力既包括口頭溝通與書面溝通的能力,又包括跨文化理解能力。對典型的寫作溝通場景描繪如下:寫作要求最重要。無需長篇大論,主要以郵件溝通、通知、會議紀要、項目方案等簡單得體的語言清楚表達即可。寫作中需要掌握專門用詞、術語,要求能進行語言分析、觀點綜合的能力,論述中具備總結、提煉的寫作技術。在語言運用的實際情況中,用人企業(yè)更看重學生在寫作中能否有邏輯性的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害所在,并能按照歐美人的習慣和方式逐條的輸出,語言表達平實即可。從上述的要求中不難看出,大學外語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應只局限在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基礎階段,要突破描述個人經(jīng)歷,了解話題的描述記敘文,過渡到提高和發(fā)展階段:即對從事工作或崗位職能、業(yè)務、產(chǎn)品等進行簡要的書面介紹、撰寫專業(yè)簡報、能以適當?shù)母袷胶臀捏w撰寫商務信函、簡訊、備忘錄等。對語言表達的要求也從通順清楚逐漸上升到準確自如,從現(xiàn)象記敘上升到歸納概括,結構清晰,邏輯性強等要求。
對此,大學英語寫作課程可以借鑒ESP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模式,提高英語的溝通交際能力。ESP專門用途英語中有EOP和EAP兩個分支,前者是以滿足職業(yè)英語發(fā)展需求為導向的,而后者是以滿足學科英語發(fā)展的學術英語寫作目標。大學外語寫作課堂應鼓勵學生根據(jù)專業(yè)特色,積累語言表達內容,仿寫往來郵件、會議記錄、摘要、文獻綜述等,還原真實的語言實踐場景,提高有效寫作的樂趣,重獲學習動機,改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
三、移動教學的融入
隨著4G移動技術的普及,慕課(MOOCs)、微課以及私播課(SPOCs) 迅速興起,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授課形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種巨大的教學形式的變革,使得學生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學過程更加靈活,教學活動更加自主,教學資源的選擇也更豐富,教學效果也最大化。
1. 學習通——課前輸入,課中互動。在大學英語寫作課程的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選取了兩本教材的部分內容,作為課前閱讀和自主學習材料。第一本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高校英語應用文寫作教程》,全書分為私人求職文書(求職信、申請信、履歷等)、文秘寫作(通知、會議記錄、備忘錄、商務報告、旅程表等)和外貿業(yè)務文書三大部分。其中,外貿文書涉及詢盤報盤等商務知識,與大學英語課程不相關聯(lián),因此取替,改換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英語應用文寫作》。該教材中涵蓋往來郵件傳真、各類書信、會議致辭和研究報告的寫法講解和多種練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材料。
筆者采用學習通軟件進行課前課中的課堂管理。學習通APP有“課程”“移動圖書館”“微應用”三個主要板塊構成。其中“課程”板塊支持課前資料、教案和課程通知的發(fā)布,學生查看材料會有相應的記錄,方便授課教師統(tǒng)計學生課前材料的收領。 “課程”板塊中還有“章節(jié)”設置,授課教師可以自己編寫章節(jié)任務點,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布各類教學任務。在“課程”板塊中,學習通APP還提供了活動庫,允許學生現(xiàn)場拍攝作文圖片,上傳投屏。學生討論之后可以發(fā)表“評分”“投票”“討論”等活動,展開交流,促進生生交流。
學習通可以提供一套從內容呈現(xiàn),到交流互動,再到結果呈現(xiàn)的完整的教學活動。它的即時呈現(xiàn),使得寫作課程突破了原來只有教師與特定學生之間的單向互動的模式,讓更多學生能匯集觀點,增加了討論的范圍和內容,直接促動了生生互動,也提高了師生互動的效率。因此,其是寫作課程的必要補充。
2. iwrite——人工智能雙重監(jiān)測。面對傳統(tǒng)的學生作文作業(yè)無法得到及時反饋的現(xiàn)象,移動APP就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Iwrite2.0英語寫作教學與評閱系統(tǒng)是針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深入研究而設計,依照二語寫作評價理論和上百種評價標準的測試與調研,最終確立起來。批閱時采取語言、內容、篇章結構及技術規(guī)范四個維度為評分構念。同時,其采用聯(lián)想詞庫的內容評價方法,相對其他批閱軟件來講,能夠有效識別跑題作文。
Iwrite 2.0系統(tǒng)能替代教師自動收發(fā)作業(yè),瞬間反饋評閱意見,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基本單詞、短語和語法上的修改和解讀,有助于基本語言點的教學。但是,寫作畢竟是主觀題目,學生的內容、構思以及是否有效運用了所學所講授的語言點,計算機系統(tǒng)還是略遜色一籌,需要人工進行雙重檢測。在每次作業(yè)提交時,筆者都要求學生進行三輪修改。首先,結合機器批閱的結果和修改建議進行自己修改三次,然后展開學生互評。在第二輪互評中,每人需給兩名同學評價作業(yè),也會收到兩名不同同學的評價意見。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各自的修改建議或者意見,并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也會針對共性問題給出解答,對個性問題給予講解,然后進入第二輪修改。隨后,要求學生提交第二輪修改作業(yè),Iwrite和教師進行雙重批閱,對學生的作業(yè)提出修改意見。最終,學生按照反饋最后一次修改,提交作業(yè)。
3. 教學反思。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一直是大學外語教學的重點,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是語言綜合技能的靈活輸出。以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外語教學中更需要高效、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師生的互動有的放矢。移動APP給外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方法和更好的體驗,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繁雜的重復勞動,增加了師生交流的機會。然而,實踐教學中,課程的前期預習,課中討論展示以及后期的成績分析統(tǒng)計,往往需要不同軟件進行整合。期待能有更豐富多樣功能的移動應用程序出現(xiàn),統(tǒng)一課堂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打造完整的教學鏈條,聯(lián)通課前——課中——課后的所有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饒衛(wèi)忠.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寫作翻轉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1):20-24.
[2]陳婧.大學生移動寫作學習及效果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 (07):44-49.
[3]胡錦芬.移動學習模式在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中的構建與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9(04):112-116.
[4]何嚴,潘瑞勇.移動學習背景下大學英語寫作評價反饋實踐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