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濱
摘要:基于將家國情懷植入學生的幼小心靈這一教育理念,以發(fā)掘教材資源為切入點促進學生感悟家國情懷,以塑造道德典型為著重點促進學生崇尚家國情懷,以延伸課堂教學為關鍵點促進學生涵養(yǎng)家國情懷,從而對學生開展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家國情懷教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20)28-0036-03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情懷是一種具有最深刻內涵、最深沉情愫、最深層次社會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它無論對家庭還是對國家,都懷著深深的情感和永恒的愛。而現(xiàn)如今“臺獨”勢力罔顧民族大義,加緊謀“獨”,逆勢妄動,執(zhí)意鋌而走險。他們之所以公然鼓吹“臺獨”,干出傷害同胞感情、破壞兩岸關系、制造兩岸對抗的罪惡行徑,最主要原因是他們喪失了最基本的家國情懷和最起碼的愛國之心。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腦海里始終沒有一種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為了讓家國情懷植入并扎根于學生幼小的心靈,需要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載體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懷著對國家深沉的熱愛。
一、以發(fā)掘教材資源為切入點,加強學生家國情懷教育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家國情懷元素。利用和發(fā)掘道德與法治教材資源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不但接地氣,而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谶@一認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深度發(fā)掘和深情解讀,從中挖掘出與家國情懷相關的素材和知識,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p>
例如,在“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一課教學中,可以抓住“愛”這個字眼來拓展家國情懷教育。“愛”不僅是該課的文眼,更是該課的靈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愛”貫穿始終?;谶@一認識,在具體教學時,教師不應只讓學生知道一些體現(xiàn)家鄉(xiāng)美的名勝風景,而是要想盡辦法讓學生知道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景等等都富有特色,都具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獨特美。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因家鄉(xiāng)而倍感自豪!
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尚小且又充滿好奇,所以他們很想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區(qū)處于中國地圖中的哪個位置。為滿足學生的這一好奇心,上課伊始,筆者就出示了地圖坐標和中國地圖,通過慢慢縮放先讓學生找到學校的地理位置,然后再慢慢擴大,讓他們又找到一些熟悉的標志性風景或建筑,最后將家鄉(xiāng)定格在泉州的地形圖上。課時的最后,筆者又在泉州地形圖上插入學生拍攝的照片、繪畫的圖片和自創(chuàng)的愛家鄉(xiāng)小詩等。學生找到了自己眼中家鄉(xiāng)的美景,從而內心升騰起一股強烈的成就感和滿滿的自豪感。
通過上述這些形式,讓學生產生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再將情感進一步升華。因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從愛家鄉(xiāng)上升到愛國家的高度,從而對國家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并決心為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美麗、更加可愛而努力學習。所以,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當注重挖掘教材里的家國情懷元素和知識,并將其滲透在課堂教學全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二、以塑造道德典型為著重點,激發(fā)學生崇尚家國情懷
小學生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但心智很不成熟,因而他們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诖?,如果能給予他們恰當、正確的引導,他們就很容易汲取正能量,就很容易沿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實踐證明,榜樣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中塑造的道德典型作為榜樣,讓學生從榜樣的身上受到啟發(fā),從而找到前進的方向,并在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例如,在教學“都有一份愛”(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這一課時,筆者就以本課中心內容“愛的溫暖”為主線,來樹立道德標桿———雷鋒,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為將雷鋒這一道德楷模塑造得有血有肉,筆者先后向學生講述了雷鋒助人為樂的典型事跡,讓學生了解和感受雷鋒22歲短暫生命中的不平凡。例如“一次義務勞動”“可敬的傻子”“孩子們的知心人”“模范班長”“犧牲經過”等故事,讓學生了解雷鋒為國家、為社會做了很多貢獻的高尚情操,以及專做好事所展示的人性光芒;讓學生理解家國情懷有其具體的、實際的內涵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抽象概念;讓學生感悟到家國情懷其實蘊含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尤其是蘊含于具體的事例和鮮活的人物之中?;诖?,筆者著眼于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入手,在教學班級里設立“道德小標兵”、在教學年段里設立“道德之星”等,“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榜樣的言行舉止、心跡脈絡、成長階段”,使家國情懷的理論內涵具體化、實踐要求人格化,讓學生可以從這些可信、可學、可模仿的榜樣中受到深刻的家國情懷教育。
三、以延伸課堂教學為關鍵點,促進學生涵養(yǎng)家國情懷
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不能局限于課堂上只言片語的教育,更不能局限于口頭上的空洞說教,還應將家國情懷扎根于學生心靈、落實到學生實際行動中。所以,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需要教師立足于小學生的特點與特性,組織開展一些能夠使他們產生共鳴的教育活動,一方面促進學生加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另一方面,厚植學生對祖國、對家鄉(xiāng)、對家庭的深刻情感。
例如,2019年國慶節(jié),我國舉行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閱兵儀式。筆者及時組織學生收看了這一場隆重精彩、不能錯過的盛典。在面對一幅幅激動人心的壯觀景象時,學生群昂激昂、歡欣鼓舞,他們?yōu)榻▏?0年間祖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升騰起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借此機會,筆者向學生描述了祖國一路走來所歷經的艱辛:“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篳路藍縷的建設歲月,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時代”“無數(shù)先鋒模范在國家前行的大勢中尋找人生價值、標注成長坐標,億萬人民振奮精神、接續(xù)奮斗,將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結在一起,投身于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歷史洪流,為家國情懷寫下最生動的注腳?!痹诖嘶A上,筆者還引導學生將這種情感記錄下來,融入“我看國慶大閱兵”主題班會中,使學生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動的家國情懷教育,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懷”和真摯情感。
又如,2020年初春,在我國武漢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這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面前,如何借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這一平臺,“講述這一特殊時期有關‘責任與生命的事跡,幫助學生加深對家國情懷的感悟”,是擺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诖?,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筆者充分利用全國上下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這一契機,通過整合疫情防控過程中發(fā)生的“正能量事件”,從科學、愛國、生命、社會責任、規(guī)則、健康生活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如通過精選防控疫情中涌現(xiàn)出來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感人事跡,幫助學生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向學生分析黨和國家基于疫情調控而做出科學決策和周密部署,幫助學生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么自豪;通過讓學生了解全國上下心手相聯(lián)、馳援武漢抗疫、共同遏制疫情蔓延與病例向外輸出,幫助學生感知無堅不摧的“中國精神”。以上這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國家觀念和責任意識”,在于讓家國情懷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動力,使學生今后無論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都離不開家國的滋養(yǎng),都會心懷拳拳家國心,做一個有作為的時代弄潮兒。
四、結語
總之,“家國情懷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抓手。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基于不同時代而對家國情懷寫下的最生動的注腳。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基于教材的家國情懷因素、基于教材中的道德典型、基于當今家國情懷的熱點素材,同時還要基于自己的學識、閱歷和經驗,采取更加系統(tǒng)、更加開放、更加理性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更加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在其幼小的心靈中浸潤著家國情懷、流淌著家國情懷、書寫著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陳梅霞援歷史課堂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援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9):168耀170援
[2]將衛(wèi)琴,張柯芳.淺談榜樣效應在班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援生活教育,2017,(03):56耀57援
[3]佚名援“人民功臣”甘厚美[N]援瀏陽日報,2019-07-30,(01)援
[4]石羚援涵養(yǎng)深沉的家國情懷[N]援人民日報,2019-04-15,(04)援
[5]巴音朝魯援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深厚情懷在推動新時代吉林振興中展現(xiàn)青春風采[N]援吉林日報,2019-09-26,(04)援
[6]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教育局援疫情當下,如何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EB/OL]援(2020-06-09)[2020-08-03]援http://www.chancheng.gov.cn/ccjy/xxdt/content/ mpost_4376180.html.
[7]楊荔敏援文化認同視野下的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認同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援山東大學,2017援
[8]張雪峰援從家國情懷中汲取復興偉力[N]援人民日報,2016-05-05,(07)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