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治國 趙 龍
(西安交通大學 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越來越多的客體被納入作品保護范圍,提高了社會公共文化交流與增長的隱性成本。目前著作權法語境下公共領域理論面臨的問題主要有著作權保護期延長、回溯保護、孤兒作品立法以及新增技術措施及規(guī)避豁免不足等。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些困境,將導致公共領域理論的進一步式微。
2014年版的《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將電影作品和采用相似攝制手法的創(chuàng)作成果統(tǒng)一表述為“視聽作品”,視聽作品的保護期是50年。而2017年版的送審稿修改稿,卻移除了視聽作品權利保護期限的相關條文表述,將視聽作品的著作財產權保護期限統(tǒng)一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實質性延長了專有保護期限。2020年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更正了視聽作品的權利保護期限,又回歸到最初的規(guī)定。由此可知,我國已經開始嘗試通過立法來延長視聽作品的權利保護期,并且這種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目前,其他類型著作的保護期也在呈螺旋式上升。參照國際條約,我國于1992年施行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guī)定》針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特別規(guī)定了25年的保護期,1991年施行的《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卻沒有作出類似規(guī)定。在2014年與2017年的送審稿及其修改稿中,第一次增加了實用藝術作品,明確了實用藝術作品的定義,規(guī)定了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首次發(fā)表后25年,而在2020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中又刪除了實用藝術作品的相關表述。實用藝術作品在作品屬性上應歸為科技類作品,我國20世紀90年代施行的《著作權法》第7條規(guī)定,應當由專利法保護的科技類作品應當適用專利法。該條文指明,對實用藝術作品等工業(yè)產權的保護應當優(yōu)先適用工業(yè)產權類的法律。具體而言,這類作品適用于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規(guī)定。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是10年,而送審稿及修改稿中規(guī)定的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期是第一次公開發(fā)表后的25年。這種立法嘗試不僅明確延長了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而且存在《專利法》與《著作權法》重復立法保護的風險。
2020年4月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63條規(guī)定,該法保護在實施時還在該法規(guī)定的保護期內的著作。此條文與現行《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一致,而現行《著作權法》于1991年施行,依據此條款可對建國前的作品回溯保護。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多已經處于公共領域,故此條款可能將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內容物從公共領域中取出,再次賦予其排他性權利,存在侵蝕公共領域的嫌疑。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雖然從直觀上判斷不具有回溯性特征,但實質上卻能達到回溯保護的效果?!白髡哔x予作品意義,作品表達作者思想”,這是大陸法系關于作者與作品關系的經典表述,也是著作人身權受保護的認識論基礎。修改權經歷了送審稿被取消和修正案草案被恢復的過程,但署名權等3項著作人身權的權利保護期一直沒有修改。因此,除發(fā)表權外,作者的精神權利是永續(xù)受保護的。(1)雷云:《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應有期限限制》,《法學》2008年第1期。永續(xù)的作者精神權利不可避免地會與著作財產權保護期滿后的作品的自由使用權發(fā)生沖突,甚至使著作權成為一項永久權利,減損著作權法的價值。
《伯爾尼公約》的生效,意味著著作權登記制的終結。因著作權缺乏公示效果,公眾難以判斷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是否屆滿,這是產生孤兒作品的制度根源。著作權保護期限的一再延長催生了孤兒作品。孤兒作品保護的規(guī)定,在2014年送審稿第51條增加后,在2020年修正案草案中又被剔除。針對孤兒作品的這一立法嘗試的內在邏輯值得探討,以便后續(xù)立法時參考。2014年6月《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規(guī)定,使用人竭盡全力尋找著作權人而不得,可以向指定機構申請?zhí)岽孀髌肥褂觅M后合法使用。這一立法原理與20世紀90年代施行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9條相近,即使用者如果要使用著作權人地址難以查找的作品,應在30天內將使用作品的合理費用寄送至該條例指定的機構,經由該機構再行轉遞給著作權人,配套的國家層面專門負責報酬轉遞工作的著作權使用報酬收轉中心隨即成立。但經過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后,限縮了未經許可而法定授權使用的范圍,“寄送—轉遞”機制失去了現實價值,(2)金泳鋒、彭婧:《孤兒作品保護大陸與香港之比較研究》,《電子知識產權》2011年第3期。國家隨后停止了這一機制和相關機構,故采取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機構提存作品使用費的做法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通常認為,著作權人的死亡或終止意味著,保護期內的作品也無人繼受,屬于無主作品。(3)潘霞:《我國公共圖書館孤兒作品利用的版權法適用》,《圖書館》2018年第6期。無主作品屬于可供人自由使用的公共領域內容物。同時,根據孤兒作品的定義可知,此類無主作品屬于孤兒作品范疇。按照2020年4月《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19條的規(guī)定,屬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無主作品的著作財產權屬于國家。(4)彭雙五:《試析“孤兒作品”的保護與利用》,《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但是立法在規(guī)定這類作品著作權歸屬時,并沒有實際解決其使用問題,導致此類無主作品的著作權人身份虛化,反而使其進入公共領域,因為并沒有一個確定的管理機構代表國家對這類作品行使排他性權利,也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體在這類作品被侵權后進行救濟。既然這類無主作品已經進入公共領域,那么送審稿修改稿第51條再將其囊括在孤兒作品中,明顯侵蝕了公共領域的范圍。
目前,網絡新環(huán)境對著作權保護的沖擊是非常突出的問題,這也是此次著作權法修訂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電子作品易復制、易傳播、匿名使用及網絡無國界等特征,再加上著作權的無形性,加劇了立法者為適應網絡新環(huán)境而不斷修法的步伐。網絡新環(huán)境出現后,出現限制對作品可能的新的使用方式的趨勢。
2020年4月《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新增了第48條允許著作權人采取技術措施以及第49條技術措施規(guī)避例外的規(guī)定。采取技術措施是著作權人保護著作權的必要方式,也是著作權人的間接性權利。但是,在著作權人設置技術措施等復雜的授權程序的過程中,將會不當限縮公眾及非營利性機構對公共領域的合理使用。一方面,技術保護措施無法甄別使用者實施規(guī)避行為的目的,使得合理使用行為不能立即取得豁免權。雖然技術保護措施的立法目的不是限制公眾自由獲取作品,但立法者在賦予技術保護措施阻斷效力時,已經變相允許著作權人過度控制公眾對作品的使用,延緩甚至禁止使用私有財產權中屬于公共領域的部分,已經缺乏正當性。另一方面,技術措施規(guī)避豁免范圍的局限性,將阻滯普通使用民眾與非營利性機構或組織對公共領域內容物的合理使用。我國《著作權法》為了讓作品最終都進入公共領域而對作品提供了絕對固定期限的保護,作品保護期屆滿,應歸為公共領域內容物,供公眾無償使用和自由傳播。當著作權人采用技術措施后,作品的保護期則被不受控制地延長了,即使作品的保護期屆滿,公眾仍將因技術措施的存在而無法使用和傳播,這相當于延長了作品的保護期限。
面對著作權持續(xù)的擴張保護趨勢,需要明確著作權擴張保護的界限,這樣才能守住公共領域的疆域。從作品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構成要件可知,獨創(chuàng)性要件是著作權與公共領域之間的界線。持續(xù)擴張的著作權保護會損害公共領域內容物的財產權,而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對財產權的限制須履行合法正當程序,所以擴大著作權保護應履行一定的合法正當程序。
在著作權體系中,獨創(chuàng)性是作品能否取得排他性保護的先決條件。我國現行《著作權法》采用列舉8類應受保護作品以及“其他作品”這一兜底條款的立法模式,規(guī)定了作品的保護范圍,但是未釋明作品的含義。針對作品的定義,《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給出了法律解釋,簡單概括,即作品是具備獨創(chuàng)性與可復制性的創(chuàng)作成果。由此法律解釋可知,獨創(chuàng)性是作品受保護的核心要件?!蛾P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首次明確了獨創(chuàng)性的定義,即各個作者針對相同主題所作的作品,如果該創(chuàng)作表達是各個作者所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的,那么作者可以取得該作品的著作權。
獨創(chuàng)性要件劃定了公共領域與著作權之間的界線。如果一個作品不是由作者獨立創(chuàng)作或不具有某種最低限度的獨創(chuàng)性,那么將無法獲得著作權保護而落入公共領域。同時,獨創(chuàng)性要件劃定了作品與事實之間的界限。在缺乏獨創(chuàng)性的情形下,生活中的各種事實處于向公眾開放的狀態(tài),即成為公共領域的內容物。不過,對事實進行編排產生的匯編作品,則仍可能取得著作權。作者通過獲得作品匯編權,存在變相將公共領域中的內容物私有化的可能。故對事實進行編排形成的匯編作品的保護范圍,應僅限于含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部分,不應包含所匯編的事實部分。
還應注意區(qū)分獨創(chuàng)性要件與勞動價值的關系,勞動價值不是作品獲得著作權保護的正當理由。勞動價值理論忽略了著作權體系對于作品獨創(chuàng)性的要求,不僅可導致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事實匯編受到保護,而且將不恰當地限制潛在的使用者使用先前作品中已經公開的事實,這與思想與表達二分法所強調的原則,即“對于任何人均不得就事實取得著作權”的要求相抵觸。作者如果僅投入了勞動價值,沒有獲得獨創(chuàng)性的社會評價,則無法改變事實的本質,當然也無法改變其屬于公共領域的本質。著作權并非著作人的自然權利,著作權制度是作者和社會所締結的一種契約。由著作權法定權利的性質可知,作者必須為社會貢獻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后,才能取得一定期限的排他性權利。
持續(xù)擴張的著作權保護會限制公共領域范圍,而限制公共領域范圍應符合法律位階的要求。任何對公共領域范圍的限制,都必須以與公共領域同位階的實體法明文規(guī)范。保障社會公眾文藝創(chuàng)作自由等公民基本權利是公共領域的機能,故只有法律位階較高的基本法律才能限制公共領域的范圍。此次《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49條從平衡社會各方利益的角度出發(fā),明確列舉了教學科研、閱讀障礙、國家機關、安全測試以及反向工程研究等5種禁止規(guī)避技術措施的豁免情形,不僅提升了禁止規(guī)避技術措施豁免情形的立法層級,而且補充了新的豁免情形,這是值得肯定的。
文章利用共焦顯微拉曼光譜技術檢測3組分芝麻油摻假中大豆油、玉米油以及花生油的含量,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結果表明,采用共焦顯微拉曼光譜結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定標模型,可以實現植物食用油的摻假分析,為食用油品質的快速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手段。但本文的研究對象均由兩種食用油調和而成,尚有不足,為滿足市場需求,今后需要進一步采用更多組分的調和油樣品來建立定標模型。
公共領域內容物的財產權屬于全體公民,持續(xù)擴張的著作權保護同樣會損害公共領域內容物的財產權。而實施限制公民財產權的舉措或政策,應滿足程序要件。只有存在公共利益的現實迫切需求且給予合理補償時,才可以對公民私有財產進行征收使用,公民財產不得在沒有獲得合理補償的情形下被征收使用。相較于公民財產權,雖然公共領域所支持的自由使用權利,在解釋上可以推定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然而公共領域本身卻無法被定義為一種權利,通常僅能被描述為一種提供信息自由使用的空間,當然也不是公民財產權。因此,當立法權介入并剝奪或限制公共領域時,無法直接比照對公民財產權的剝奪或限制,通過實施征收的條件及合法正當程序來制衡權力。但是在限制公共領域范圍的多數情形下,立法權在實現新的公共利益的同時,也損害了公共領域原本保護的基本權利。公共領域雖然不具有財產權的性質,但是當其原有范圍受到擠壓時,公民自由使用公共領域內容物進行創(chuàng)作的權利也會被損害,故履行合法正當的程序是制衡持續(xù)擴張的著作權保護趨勢的有效途徑。
價值目標是主體對客體需要的超前反映。(5)楊海濤:《論中國與東盟“投資者—東道國”仲裁機制之完善》,《齊魯學刊》2019年第6期。我國《著作權法》第1條既有保護作者著作權的意涵,也有激勵創(chuàng)作、鼓勵傳播的深層次意涵。著作權擴張保護體現了“保護作者的著作權”的激勵價值,而著作權法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理論則體現了“鼓勵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公共價值。激勵創(chuàng)作是著作權制度的主要機能,著作權法的激勵價值表現為對創(chuàng)作或傳播行為的激勵及其內在利益的調控。建立在工具主義上的激勵價值理論是著作權法的哲學理論基礎,工具主義的著作權理論以經濟學原理為內在邏輯。相較于回溯保護不太明晰的激勵價值,延長著作權保護期、對孤兒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的立法保護以及新增技術措施等立法趨勢的激勵價值則是顯而易見的?;厮荼Wo的激勵價值在于當立法者通過適用法律對作品進行回溯保護時,著作權人能合理預料到立法權可通過法律手段而使其已經落入公共領域的作品所遭受的損失重新獲得彌補,這樣著作權人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或傳播作品的經濟誘因就會提高,這種伴隨經濟誘因而來的對社會公共文化的隱性貢獻可以平衡公眾讓渡自由使用作品權利的損失。而公共領域對于社會文化的存續(xù)與發(fā)展具有作用,公共領域的保留是為公眾留下接觸文化作品的必要基礎。延長著作權保護期、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立法保護、著作權回溯保護、新增對孤兒作品的保護以及新增技術措施等措施,雖然為著作權人創(chuàng)作或傳播作品提供了激勵價值,但同時會侵蝕公共領域,最終損害對社會公眾更有意義的公共價值。
延長或變相延長著作權存續(xù)期間的立法嘗試,雖然可能會激勵創(chuàng)作,但一定會損害以公共領域內容物為其產品或服務的產業(yè)利益,而這部分利益是作品公共價值的體現。為適應人類壽命的增加和產業(yè)結構的變革而進行立法調整,這是立法嘗試延長著作權存續(xù)期間的時代背景。然而,著作權僅能在有限期間內存續(xù),這是著作權取得排他性權利保護的交換條件。
作為一種法定權利,著作權并不是立法者無條件授予的,而是社會全體成員為了實現特定目的、維護公共價值而作出的群體犧牲。作為一種實現特定目的的權利,著作權并不是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權利,所以沒有永續(xù)存在的理論基礎。一般而言,作品取得著作權保護通常始于作者原創(chuàng)性的表達,而終于權利存續(xù)期間的屆滿。著作權與公共領域的界限具有線性時間上的意義,作品先后經歷了創(chuàng)作完成、取得著作權、著作權屆滿、進入公共領域的線性過程。各國近年來多次延長或變相延長著作權存續(xù)期間,使這道邊界不斷受到沖擊,模糊了時間的意義。不斷修法進而延長保護期間,等于賦予作品現實意義上的無期限保護。美國學者甚至認為,獨創(chuàng)性是作品取得排他性權利的必要交換條件,這個必要交換條件被固定在作品公開發(fā)行并取得排他性權利的時間節(jié)點上。也就是說,作品獨創(chuàng)性的交換價值在首次被賦予著作權保護時已交換完畢,無法再通過延長保護期限與整體社會進行交換。賦予著作權人排他性權利的目的是為了激勵作者創(chuàng)作,促進社會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是延長既存作品的著作權存續(xù)期間的做法卻可能適得其反,最終阻礙社會文化與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以激勵價值為目的而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予以保護是不可取的。(6)馮曉青、付繼存:《實用藝術作品在著作權法上之獨立性》,《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具有公共價值,應當納入公共領域為人們自由使用,這是法律評價的結果。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進入公共領域,以及藝術部分在著作權保護期屆滿后進入公共領域,二者是藝術部分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價。
實用藝術作品不僅是符合著作權法關于作品屬性要件的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而且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實用性和審美價值的獨創(chuàng)性。送審稿第5條強調實用藝術作品包括平面作品,而平面印刷品等平面作品的藝術成分可獨立存在,這與玩具、家具等實用性與藝術性同時存在、不可分離的作品存在著本質差異。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實用性是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獲得專利授權的實質性條件之一,是專利法專利審查的核心內容。從著作權法以保護作品獨創(chuàng)性為法律內涵的基礎出發(fā),不保護作品的實用性應屬于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否則會與專利法審查原則相沖突。
相較于延長視聽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進入公共領域期限的立法,回溯保護則是直接將已落入公共領域的作品取出并重新賦予其著作權,導致公共領域的范圍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對公共價值的侵害更加顯著?;厮荼Wo的適用,也嚴重影響了許多已經利用公共領域內容物進行創(chuàng)作的文化活動,侵占了原本可供公眾自由使用的公共領域所包含的內容物。(8)Golan v. Gonzales, 501 F. 3d at 1189-1197.美國聯(lián)邦第十巡回上訴法院在Golan v. Gonzales案中認為,按照美國國會通過的《烏拉圭回合協(xié)議法案》第514條,允許部分已落入公共領域中的外國作品重新取得美國著作權,使公眾在已經使用受到回溯保護的外國作品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而進行演繹創(chuàng)作、表演活動的情況下,必須放棄原本的創(chuàng)作行為或被迫承擔較高的授權成本接續(xù)創(chuàng)作,這已經大大超出了著作權制度傳統(tǒng)的框架內涵,因此司法權有必要介入加以審查。
法不溯及既往是法治的一般原則,若合法權益隨時可能通過立法權予以剝奪,則公眾將無所適從。(9)伊衛(wèi)風:《溯及既往的法律》,《東方法學》2015年第5期。桑普福德認為,如果一項法律侵害了已經存在的權利義務,那么這項法律就具有回溯性。同時,他認為回溯保護改變了既往事件和行為后果,影響甚至顛覆了已經存在的權利義務,消除了預期法律后果而加強了不可預期法律后果。禁止立法權通過回溯保護條款剝奪原本屬于公共領域的內容物,應該是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無論是從作品取得著作權保護的線性時間角度出發(fā),還是從著作權法的修法歷史觀察,回溯保護條款將已經落入公共領域中的作品取出,已經超出著作權制度的內在邏輯。在激勵價值與公共價值相沖突的固有矛盾下,無法預先正當化任何未來對公共價值可能造成的侵害。
立法權嘗試建立的孤兒作品制度是體現著作權法激勵價值的制度?;诠聝鹤髌返闹鳈嗳松矸莶幻骰蛑鳈嗳松矸荽_定但無法聯(lián)系等概括事由,可以認定孤兒作品進入了“事實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笆聦嵰饬x上的公共領域”這一概念主要是區(qū)別于“規(guī)范意義上的公共領域”。“規(guī)范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即前文所提到的著作權法上的公共領域的范圍,“事實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的意涵主要是指著作權人難以有效控制傳播途徑的作品、使用者難以合理獲得授權的作品等構成的作品集合。其中,針對著作權人死亡、變更或終止的孤兒作品,著作權人難以有效控制其傳播途徑,這類作品已經進入了“事實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對于這類作品的使用,考慮基點應是如何充分利用而非過多保護。因為作品只有在公共領域中使用、傳播才能發(fā)揮其最大價值,這類作品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應當以發(fā)揮其公共價值為目的,將此類孤兒作品納入公共領域。
同時還應注意,我國目前對孤兒作品的立法態(tài)度仍然屬于有主控制,對這種作品的使用、傳播須經過法定程序,但是把孤兒作品按照不同情形劃入公共領域未嘗不是一種好舉措。除了將孤兒作品按照不同情形劃入公共領域之外,還應按照對孤兒作品不同程度的使用形態(tài)進行更為詳細的區(qū)分,如果僅僅是輕微使用孤兒作品,對尚未劃入公共領域的孤兒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那么該著作權人就應容忍這種輕微使用,也可視之為對公共領域作品的使用。相較于公眾接觸作品并獲取知識、促進社會進步的公共價值而言,這種對著作權激勵價值的輕微侵犯是可以接受的。
網絡環(huán)境的新特征不是著作權以技術措施及有限規(guī)避豁免等方式擴張保護的合理理由。(10)崔汪衛(wèi)、梁波:《圖書館技術措施規(guī)避例外的域外述評與立法啟示》,《圖書館學研究》2019第14期。在1996 年《WIPO版權條約》中,WIPO將技術措施納入條約保護范圍的同時,允許非營利性機構實施規(guī)避技術措施例外,這相當于在擴大對作者的激勵保護的同時,適當照顧公共利益的維護,以取得激勵價值與公共價值之間微妙的平衡。對于這種使原本可自由使用和傳播的作品持續(xù)被私有財產化的立法趨勢,James Boyle教授曾以第二次圈地運動加以描述,(11)Boyle J . The Second Enclosure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Domain.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2003, 66(1).認為它是一種不斷壓縮公共領域的過程,為了避免產生所謂的公地悲劇,在以有形物為主的私有財產權的發(fā)展過程中,排他性的占有被視為最有效利用私有財產的形式。然而在網絡新環(huán)境下,著作權排他性的占有并不會產生與公地悲劇相同的耗竭效果。因為在網絡新環(huán)境下,信息的利用與再創(chuàng)造之間存在著自然循環(huán)的關系,對信息的利用反而可以不斷豐富網絡環(huán)境內容,故網絡新環(huán)境的出現并不是著作權以技術措施及有限規(guī)避豁免等方式擴張保護的合理理由。
引發(fā)激勵價值與公共價值沖突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國本土著作權制度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基礎,而我國被動或主動繼受國際條約及發(fā)達國家的規(guī)則時,沒有在繼受規(guī)則與本土創(chuàng)新之間形成一個從理論到制度都能融洽的體系,進而引發(fā)繼受價值與本土價值之間的沖突。以著作權存續(xù)期間延長為例,無論是奉行激勵創(chuàng)作理論的英美版權法體系,還是奉行以洛克勞動論和黑格爾人格權論為基礎的自然權利理論的大陸著作權法體系,其著作權保護期間均在不斷延長,而這種不斷延長的趨勢在美國表現得尤為顯著。通過對比美國同時期的著作權立法與相關產業(yè)經濟增長的關系可知,美國著作權保護期的延長是與其產業(yè)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從1790年第一部聯(lián)邦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14年,到1998年為了與歐盟的標準一致而延長至著作人死亡后70年,美國版權產業(yè)在版權法的修改中不斷發(fā)展。那么,判斷我國是否需要繼受國外保護期延長的規(guī)則,主要判斷標準之一是我國在國際版權交易中是否可以獲益,進而評價繼受規(guī)則是否對我國經濟和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有利,是否滿足本土價值需求。通過相關研究報告可知,(12)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7年中國版權產業(yè)的經濟貢獻(報告摘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4月29日第2版。2017年我國與版權關系最為密切、最能體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核心版權產業(yè)的行業(yè)增加值約為5500億美元,而美國2017年核心版權產業(yè)的行業(yè)增加值約為13000億美元,大約是我國核心版權產業(yè)的兩倍多。雖然我國版權產業(yè)規(guī)模增長迅速,但是應清醒認識到我國在版權貿易中一直是赤字國家,(13)趙冰、楊昆、郝麗美:《2012年中國版權產業(yè)經濟貢獻調研報告》,《中國版權》2015年第1期。更為嚴峻的是我國版權產業(yè)的出口額從2012年的2960.03億美元下降至2017年的2647.73億美元,(14)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7年中國版權產業(yè)的經濟貢獻(報告摘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4月29日第2版。其中核心版權產業(yè)的商品出口額僅僅從2012年的41.10億美元緩慢增長至2017年的45.64億美元。巨大的版權貿易逆差是我國在立法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的實際國情,如果僅僅為了本土創(chuàng)新而繼受國外規(guī)則,將可能損害我國相關產業(yè)的經濟利益,增加我國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