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美 陸田潤 舒佳怡
摘要:依據(jù)聯(lián)合國數(shù)據(jù)庫關于HS編碼為0902茶葉的數(shù)據(jù)(2009—2017年),測算了中國、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阿根廷、烏干達、馬拉維、坦桑尼亞等10個世界主要茶葉出口國的茶葉出口相似度、出口技術復雜度和單位價格,證明中國茶葉出口質量較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茶葉出口國的收入水平、進口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茶葉出口企業(yè)實力和地理位置與茶葉出口質量均呈正相關;技術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促進本土企業(yè)對出口茶葉進行質量升級。最后針對影響因素從技術、市場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國茶葉出口質量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茶葉出口國;出口質量;出口單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571.1;F769.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9-0051-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United Nations database on HS code 0902 (2009—2017), the similarity, technical complexity and unit price of tea export of 10 major tea export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Kenya, Sri Lanka, India, Indonesia, Vietnam, Argentina, Uganda, Malawi and Tanzania, were measured. It was proved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 export was high.An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tea export was mak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ome level of tea exporting countries, the per capita income level of importing countries, the strength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ea exporting enterpris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tea export; technical barriers ha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 export;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promoted local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export tea quality upgrad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 export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ea exporting country; export quality; export unit price; influnce factor
中國是世界上茶葉產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聯(lián)合國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顯示,茶葉產量位于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有中國、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越南、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日本及孟加拉國。根據(jù)2018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9—2013年中國茶葉總產量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tài),2013年后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中國茶葉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對農藥殘留的控制不夠嚴格,在世界市場上因為質量問題接連受挫,有時出現(xiàn)大量退貨的情況,損失慘重,這對中國茶葉企業(yè)的國際形象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茶葉最早的國家,歷史上曾壟斷過國際茶葉市場,但近代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只是世界產茶量最多但不是出口量最多的國家。2017年世界茶葉出口量為117.8萬t,中國茶葉出口量為35.5萬t,同比增長8%,茶葉出口量及出口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茶葉種植面積占世界茶葉種植面積的67%,產量世界第一,中國茶葉產出與其在世界市場上的貿易份額仍然存在不相稱問題。
學界關于中國茶葉出口問題的研究較多。近年來,章瑩[1]針對中國茶葉出口結構狀況進行了研究,并對中國茶葉出口結構以及茶葉出口貨源地進行了聚類分析,認為中國企業(yè)也漸漸為了迎合進口國的需求研制了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出口茶。許弟偉等[2]認為提高茶葉的出口競爭力需要創(chuàng)建影響力大的世界品牌,從而彌補之前因為國際市場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蔣在錦[3]在對中國茶葉出口現(xiàn)狀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中總結出中國茶葉的出口量排第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茶葉出口質量達不到國際標準。楊芳琴等[4]提出中國茶葉出口企業(yè)應該通過國際標準認證進入發(fā)達國家市場,這樣可以提高中國出口茶葉的公信力,得到世界市場的認可,從而提高中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張菲等[5]對比歐洲茶葉文化得出結論,歐洲對茶葉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長,并且有一些本土的國際茶葉品牌。提出中國茶葉企業(yè)應該借鑒歐洲國際茶葉品牌的發(fā)展模式,從生產加工到包裝運輸?shù)母鱾€環(huán)節(jié)進行質量上的嚴格把控。
本研究通過測算中國與世界主要茶葉出口國的茶葉出口相似指數(shù)、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以及單位價格,衡量和比較中國茶葉的出口質量水平,并對中國茶葉出口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中國進一步提高茶葉質量,擴大出口提供參考。
1 中國茶葉出口質量測度與國際比較
1.1 茶葉出口質量測度方法
目前測度出口農產品質量的方法主要有3種(表1)。①出口技術復雜度。Michaely最先(1984年)提出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并由Hausman等[6]修正完善。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是用出口國的某種出口產品占該國的出口份額乘以該國人均GDP的近似值來表示。趙紅等[7]在對中國出口技術復雜度測算時發(fā)現(xiàn)其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出口商品結構、技術含量以及國際分工地位。②單位價格法。Schott[8]首創(chuàng)了用單位價格法研究產品出口質量的方法,即用出口產品的單位價格來代替其質量。③出口相似度。Finger等[9]最先提出出口相似度的測度,利用樣本國產品在t期占其他樣本國總出口的比重并參照樣本國的出口占比,其值越高則出口結構越相近。
本研究從茶葉出口相似度、出口技術復雜度和單位價格3個方面對中國茶葉出口質量進行測度。目前在出口產品質量的實證研究中,用出口產品單價表示產品質量的方法十分常見,雖然用該方法衡量一個產品的出口質量存在一定誤差,沒有把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國際運費等因素考慮其中,但是單位價格法相對而言數(shù)據(jù)收集便捷且準確,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映茶葉出口質量。
1.2 測度結果與國際比較
1)出口相似度。選取主要茶葉出口國HS編碼為090220綠茶和090230紅茶的出口數(shù)據(jù),測算其出口相似度來反映茶葉出口結構質量。2009—2017年世界主要茶葉出口國與印度的茶葉出口相似度見圖1。由圖1可知,2009—2017年,中國茶葉出口相似度與印度重合,與烏干達、肯尼亞、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相似度值接近;中國茶葉出口相似度值整體略低于烏干達;2012—2017年,中國茶葉出口結構質量平穩(wěn)上升。2017年出口相似度超過10%的國家有印度、中國、斯里蘭卡、肯尼亞和烏干達,表明以印度茶葉出口質量作為參照國,中國的擬合度最高,其次是烏干達、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葉出口相似度測算結果顯示中國的茶葉出口質量較高。
2)出口技術復雜度。用出口技術復雜度測算主要茶葉出口國茶葉出口質量,以印度為參照國計算中國及其他幾個茶葉出口國2009—2017年的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2009—2017年中國的茶葉出口技術復雜度呈遞增狀態(tài),但是還是低于斯里蘭卡、肯尼亞、烏干達、馬拉維、阿根廷和坦桑尼亞等國??夏醽?、斯里蘭卡出口技術復雜度出現(xiàn)極高值。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過于單一,茶葉是其主要出口產品,在出口產品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因此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標高出其他國家。這不能說明這些國家茶葉出口質量更高,技術復雜度指標適用于同等發(fā)展水平的國家或者是出口商品結構相似的國家。
3)單位價格法。用單位價格法測算發(fā)現(xiàn),亞洲地區(qū)出口茶葉的單位價格比非洲及南美洲的出口茶葉價格普遍要高。中國出口茶葉單位價格處于平緩增長狀態(tài),斯里蘭卡出口茶葉單位價格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質量的高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與其他9個主要茶葉出口國的茶葉相對價格差異見圖3。由圖3可知,2009—2017年,中國出口茶葉相對于越南、阿根廷以及烏干達出口茶葉是高檔產品;相對于印度尼西亞,2009—2011年為中檔產品,2011年之后為高檔產品;相對于印度和肯尼亞,價格差異大部分處于[-0.15,0.15],為中檔產品;相對于斯里蘭卡,中國出口茶葉在2009—2011年為低檔產品,2011年之后為中檔產品??傮w來說,中國的出口茶葉質量較高。
1.3 測度結果分析
中國茶葉的出口相似度與印度十分接近。印度作為世界上主要的茶葉出口國,茶葉出口結構質量較高,紅茶和綠茶出口比較均衡,所以以印度作為參照國。相較于其他主要茶葉出口國,中國的茶葉出口結構與印度的茶葉出口結構最接近,說明茶葉出口質量較高??夏醽?、斯里蘭卡、烏干達等國家茶葉出口種類比較單一,茶葉出口結構質量較低,滿足國際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有限。中國出口茶葉的技術復雜度指標一直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tài),低于斯里蘭卡、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及馬拉維,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茶葉出口是其主要的外匯來源,因此技術復雜度指標高出其他國家。單位價格法能夠更直觀、更明確地表示各國的出口茶葉質量。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單價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中國的茶葉出口單價逐年上升,說明中國茶葉出口質量也在逐年提升。從3種方法測度結果來看,中國茶葉出口質量在世界主要競爭者當中處于中高水平。測算結果顯示,茶葉出口質量最高的是斯里蘭卡,其次是中國、肯尼亞、印度。2009年以來,中國的茶葉出口質量正在逐步超越世界茶葉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
2 多元對數(shù)回歸模型實證分析
2.1 數(shù)據(jù)指標及模型選取
本研究以中國2009—2017年9年的數(shù)據(jù)為樣本,選取中國茶葉總產量、茶葉種植園面積、人民幣匯率、世界茶葉出口量和世界人均GDP 5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將茶葉出口單位價格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定量描述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影響茶葉出口質量的各因素進行分析,得到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關系的強弱以及整體的解釋顯著性水平,由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的數(shù)值相差較大,故選擇多元對數(shù)線性回歸模型,一般形式如下:
式中,被解釋變量Y為中國茶葉出口質量,這里用出口茶葉單位價格來表示出口茶葉質量,X1為中國茶葉產量,X2為中國茶葉種植面積,X3為世界茶葉出口量,X4為世界人均GDP,X5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
2.2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指的是對2個及2個以上具有相關性的變量進行分析,從而衡量變量之間的相關密切程度。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6個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shù)最大為0.99,最小為-0.67;不存在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出口茶葉單位價格與茶葉種植園面積和總產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較大,其次是世界茶葉出口量和世界人均GDP;在單側檢驗中,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5,最大為0.046,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6個變量相關系數(shù)不是偶然出現(xiàn),茶葉出口單位價格與其他5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
2.3 回歸分析
本研究數(shù)據(jù)為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的平穩(wěn)性檢驗一般使用單位根檢驗方法來檢驗,故使用ADF平穩(wěn)性檢驗方法來檢驗單位根是否存在。檢驗結果表明,顯著性水平分別為1%、5%以及10%時,ADF值均小于水平值,且P=0.003 1<0.05,說明該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平穩(wěn)。通過平穩(wěn)性檢驗后得出回歸模型及結果如下:
世界茶葉出口量lnX3所對應的P>0.05,說明世界茶葉出口量對茶葉出口單位價格的影響不顯著。在經過ADF平穩(wěn)性檢驗進行二階差分后得到正確的回歸結果,R2以及修正后的R2均大于0.99,且P<0.05,表明這個模型對數(shù)據(jù)的擬合優(yōu)度很強?;貧w實證得出2個結論,一是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生產之后,生產成本降低,因此中國茶葉出口單位價格也隨之降低;二是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更注重茶葉產量的提高而忽視了茶葉質量的提升。
2.4 預測
根據(jù)各解釋變量的隨機預測值,運用檢驗平穩(wěn)后的回歸模型,通過Eviews軟件對被解釋變量值進行預測。通過擴大樣本區(qū)間,將預測自變量值中X1、X2的值導入得到中國茶葉出口質量預測趨勢(圖4)。均方根誤差0.017 349<0.05且協(xié)方差比率為0.996 632,接近1,說明預測結果可行。圖4中虛線部分是lnY值的置信區(qū)間,中間實線部分是lnY值的走勢,lnY值在2017年后處于平緩增長的狀態(tài),說明茶葉出口單位價格在增長,中國茶葉出口質量會不斷提高。
為進一步驗證,將2017年的中國茶葉總產量、中國茶葉種植面積、世界茶葉出口量、世界人均GDP、匯率代入回歸方程(公式2)中,得到2017年的中國茶葉出口單位價格對數(shù)為8.341 5,而2017年茶葉出口實際單位價格對數(shù)為8.418 9,絕對誤差為0.077 4,平均誤差為0.03%。2009—2017年中國茶葉出口單位價格對數(shù)實際值、擬合值及回歸殘差見表2,由表2可知,擬合值與實際值平均誤差小于6%,說明預測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一定誤差,但誤差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3 小結與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中國茶葉總產量、世界茶葉出口總額、中國茶葉種植面積、世界人均GDP以及人民幣匯率是影響中國茶葉出口單位價格的主要因素,結合實證結果與茶葉出口質量測度結果,為進一步提高中國茶葉出口質量,提出以下建議。
3.1 掌握國際茶葉市場需求信息,不斷提高茶葉質量標準
掌握國際市場對茶葉的需求變化信息,有利于茶葉企業(yè)調整供給,避免因供過于求而導致的產品積壓等狀況,定量生產可以更好地保證出口茶葉的質量。不僅要把握量的供給,同時要掌握國際市場上對茶葉質量標準的要求。中國茶葉行業(yè)的檢測標準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茶葉進口標準,因此政府應該嚴格執(zhí)行國際茶葉生產及銷售標準,降低中國出口茶葉的農藥殘留,制定高標準并引導茶葉企業(yè)實施。開展茶葉行業(yè)調研,分析茶葉企業(yè)的產能及效益,提高茶葉行業(yè)準入門檻,增加國際標準檢測。茶葉企業(yè)應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茶葉高標準進行生產。要想提高中國茶葉出口質量,還要創(chuàng)造適應世界市場的茶葉文化。致力于本土的茶葉企業(yè),嚴格選茶,提高中國茶葉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積極配合茶葉品牌整合,創(chuàng)造有品牌影響力的國際茶葉品牌。開拓更多的營銷渠道并統(tǒng)一營銷方式,以確保出口茶葉質量,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xiàn)茶葉出口的優(yōu)質優(yōu)價。
3.2 學習借鑒國外茶葉生產和管理經驗
中國茶葉企業(yè)應將重點放在茶葉生產過程的管理上,設計和管理好茶葉的產品質量。中國茶葉種植一般以家庭作坊式的小農種植模式為主,茶葉種植戶過于分散,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缺乏統(tǒng)一性,茶葉質量難以把握。建議由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出面,幫助企業(yè)整合中小型種植園,進行數(shù)據(jù)化種植和標準化采摘、炒制管理等。學習借鑒英國立頓的管理模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立頓茶葉具有高質量水平,主要因其生產管理過程嚴格統(tǒng)一程序化。中國茶葉企業(yè)應學習借鑒其經驗,可以與當?shù)卣献?,將分散的茶園基地化,聚集成一定規(guī)模,發(fā)展成為本土的重點企業(yè)。學習日本茶業(yè)的無公害種植模式,引進高科技種植技術,建立智慧茶園,改變原有茶園的種植環(huán)境,實現(xiàn)有機循環(huán)生產。
3.3 嚴格按照國際環(huán)保包裝標準改善茶葉包裝
中國出口茶葉遭受貿易壁壘原因之一是包裝達不到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局制定的環(huán)保包裝標準,外包裝環(huán)保程度會影響茶葉總體質量,包裝也是茶葉營銷的一部分。應內在主打有機茶葉品牌,外在主打綠色環(huán)保包裝,讓大部分環(huán)保主義國家接受中國進口有機綠色茶葉。因此,中國茶葉企業(yè)基礎操作應按照國際包裝的要求來改變包裝,使用對人體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危害小、資源能源消耗少的包裝,使用環(huán)保和可再生利用材料,設計新穎的茶葉包裝。
3.4 優(yōu)化茶葉出口結構,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中國有著世界上25%的茶葉品種,但是茶葉出口品類仍比較單一,主要以綠茶出口為主,綠茶出口量是紅茶出口量的20多倍。在中國茶葉出口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茶葉企業(yè)應根據(jù)世界市場對茶葉的需求,積極推廣紅茶、白茶以及黑茶等優(yōu)質茶葉品種,優(yōu)化茶葉出口結構。開拓國際茶葉市場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要選好目標市場,選定發(fā)達國家為目標市場,有利于提升出口茶葉的附加值,高端目標市場可以幫助消費高質量高價格茶葉,利于中國茶葉出口從高產量到高質量轉型升級。第二步是創(chuàng)立中國茶葉知名品牌,以龍頭茶葉產業(yè)為突破口進駐國外市場,在品牌中加入茶葉文化,中國作為最早的茶文化傳播者,發(fā)揮千年茶葉文化優(yōu)勢,以獲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力。第三步是利用“一帶一路”平臺,發(fā)揮中國茶協(xié)文化地域優(yōu)勢,配合相關政策推動中國茶葉走出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茶葉文化傳播,積極開拓茶葉新市場,激發(fā)國際市場茶葉需求潛力。
參考文獻:
[1] 章 瑩. 中國茶葉出口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實證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2.
[2] 許弟偉,龔 颯.中國茶葉出口的競爭力及提升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8,40(12):46.
[3] 蔣在錦.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現(xiàn)狀和對策探討[J].中國市場,2019(4):64-67.
[4] 楊芳琴,姜仁華,陳富橋,等.“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茶葉貿易現(xiàn)狀及前景分析[J].中國茶葉,2019,41(3):23-28.
[5] 張 菲,姜愛芹,楊芳琴.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茶葉出口的影響因素及貿易潛力分析[J].茶葉科學,2019,39(2):220-229.
[6] HAUSMAN N R,HWANG J,RODRIK 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1-25.
[7] 趙 紅,彭 馨.中國出口技術復雜度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11):183-192.
[8] SCHOTT P K.Across-product &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 (2):647-678.
[9] FINGER J M,KREININ M E.A measure of ‘Exports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 The economic journal,1979,89(356):90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