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嬋娟
[摘? ?要]教學活動不僅包括課前準備和上課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課后反思,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整個過程進行“盤點”,而且在深入反思的過程中,能總結教學的得與失,為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基本依據。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后反思,并將反思內容記錄下來,通過不斷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促進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專業(yè)素養(yǎng);技能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33-0047-02
所謂教學反思,主要指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后,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進行總結與思考,記錄教學活動的得與失,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提供基本依據,為以后從事相同內容的教學做借鑒。針對初中數學學科教學的反思,具體包括課堂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教材的處理、實施的教學決策、學生的課堂表現、例題的選擇等多方面。在撰寫教學反思時,教師要抓住反思的幾個“點”,吸取教學時的優(yōu)點,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提出整改的教學方案。教師只有勤于反思,實現在教中學、學中教,不斷實踐,才能揚長避短,不斷促進自身素質與教學技能的提高,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一、反思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否切合學生的激趣點
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有切合學生實際的導入語,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創(chuàng)設課堂探究情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拉近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內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是抓住數學與生活的關鍵點,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點,能夠有效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
當然,很多教師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也懂得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但由于導入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夠科學合理,反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5)×2=
(-5)×3=
(-5)×4=
然后教師歸納結論……
顯然,上述導入的過程,教師并沒有利用生活中的實例,而是利用“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節(jié)省了課堂學生探究活動的時間,但缺乏一定的認知基礎,學生感受到的是有理數的乘法,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對于結果中符號的確定,只是死記硬背,無法結合生活實例進行總結與概括,這樣建立的認知基礎不夠牢固,學生學習也缺乏興趣。教材以生活實例為基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研究水庫每天水位上升與降低4cm、三天前與三天后的水位變化情況,讓學生歸納出四種不同符號的數字相乘,并以此為基礎總結出有理數乘法法則,顯然,這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讓有理數相乘法則形成有根有據,學生在利用法則進行運算時,理解更加順暢、自然。
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化,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感悟,促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導入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fā)興趣,更需要精煉和有探索的價值,時間控制要恰當合理,為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二、反思課堂教學方法是否真的合理
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都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只是扮演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反思課堂教學現狀,很多教師都沿襲傳統的“說教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位置,教師整個課堂滔滔不絕,學生感覺昏昏沉沉,一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真正收獲多少知識值得商榷。
例如,前不久舉行的校級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相反數”的相關內容時,首先以“數軸上點到原點的距離”問題作為研究主題,讓學生感受+5與-5到原點的距離都是5,然后讓學生舉出相似的例子,2.5與-2.5等,接著進行觀察比較,直接給出定義。顯然,這樣的教學仍舊采用“灌輸法”,沒有抓住概念教學的本質,更沒有給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學生對“相反數”的概念還沒有清楚的認知,為接下來化簡復雜問題帶來了隱患。在接下來的拓展性訓練中,學生錯誤百出,面對這樣的境況,教師只能按照教案繼續(xù)照本宣科,顯然整堂課下來學生收獲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教師“目中無人”,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缺乏吸收知識的過程,而教師的講解更沒有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相反數的意義。
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探究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學會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結論等。教學的方法可以是相互討論與交流,分享學習成果;可以是自主探究、總結歸納;可以是大膽猜想、操作實踐等。對于每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精心組織好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分享探究成果,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應該全程參與學生活動,了解學生的探索情況,并在必要時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
三、反思對教材的處理是否真的科學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研讀教材,同時要結合新課標要求,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教材,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度調整,可以建立前后知識的聯系,整合教材,也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分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無論如何處理教材,都必須做到科學合理,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但很多教師在處理教材后,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檢驗時,才發(fā)現教材處理不夠科學,課堂教學產生障礙,學生有時候感覺到囫圇吞棗,影響了學習質量。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中有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的教學內容,很多教師認為這兩部分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學習難度不大,教材將之分為兩個課時是浪費時間,于是他們從知識間的聯系和知識的整體框架建構角度入手,將兩節(jié)內容融合在一個課時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表面上看,學生學習起來好像沒有問題,課堂教學效果良好,但如果深入檢測學情,中下等學生對于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的定義混淆不清,開方運算掌握得也不是太好,在做作業(yè)和測試時錯誤較多。
因此,反思這樣的教材處理,從知識點難易度看變得比較容易,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是兼顧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但他們忽略了學生主體的感受。將兩個課時內容融合在一起,課堂容量較大,同時出現了兩個相似的數學概念,學生易混淆,在利用概念進行運算時,學生錯誤率較高,理解也不夠深入。
反思對于教材的處理,教師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更需要從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角度出發(fā),不能顧此失彼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感受,造成人為地增大難度,給學生過大的學習壓力。
四、反思整個課堂教學是否忽略“弱勢”群體
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發(fā)展,滿足每名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這是教師教學必須認真反思的問題。很多教師重視優(yōu)等生的課堂表現,兼顧中等生,但忽略了后進生,甚至放棄這部分學生,從而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掉隊。
例如,我校的某教師在教學時,無論問題的難易度多大,都一直提問同樣的學生,因為這幾名學生思維敏捷,回答問題流暢,有利于教師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久而久之,忽略了后進生,他們不僅成績越來越差,而且對數學學習徹底失去信心,自我放棄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弱勢群體,應該關愛有加,不給他們過重的心理負擔。一次公開課上,我在執(zhí)教“三視圖”時,要求學生到黑板上畫出半球體和圓錐的三視圖,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非常簡單,但對后進生來說則顯得有點困難。這時學生王某舉手后隨即縮回了,我知道他想試試看,所以請他來畫一畫。雖然他用了五分鐘只畫了一半,但我還是先表揚他的勇敢,然后他在我的引導下,緩慢完成了后一半。這時,我代表全班同學給他掌聲,他終于成功了!因此,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可以讓后進生自信、自立、自強。
五、反思作業(yè)的訓練是否真的有效
必要的作業(yè)訓練不僅能夠及時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必要的依據,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對于數學課外的作業(yè)訓練要徹底拋棄“題海戰(zhàn)術”,需要提高作業(yè)訓練的實效性,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獲得數學解題經驗,形成數學思想方法,從而解決一大類問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yè)訓練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基礎知識鞏固、能力提升、拓展性訓練等,也可以是動手操作題、合作探究性的綜合實踐題等。在作業(yè)的難易度設計上,教師要考慮到全體學生,分層訓練,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恰當的訓練題,并以此為基礎,試一試能力題,提高作業(yè)訓練的實效性。相反,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數學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解題訓練,熟能生巧。于是,課堂上大量的例題講解與訓練,脫離學生實際的拓展性,不僅課堂容量大,學生難以接受,而且整堂課講練結合,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枯燥無趣;課后的作業(yè)布置還是機械重復的大量訓練、死記硬背的數學概念等,讓學生整天在題海中忙于應付,實效性不高。
當然,課堂教學后的反思不僅僅局限于以上這幾點,還包括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手段的選擇等方面。反思則進步,反思才能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存在問題要及時認真整改并形成教學經驗,為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我們堅信,通過對教學的深層次反思,一定能為以后的教學活動打開一扇門,讓我們領略到教育教學活動前所未有的別樣風采!
(責任編輯? ? 黃諾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