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翔
摘 要:良好的教育基礎會為我國的各技術部門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使我國發(fā)展越來越好,所謂重視教育得從小抓起,所以小學教育就成為教育的基礎。數學一直是很多學生感到頭痛的科目,他們覺著很難,然而數學卻沒有他們想象得那樣難,用好方法同樣可以輕易掌握?!坝行釂柌呗浴本褪亲裱抡n改教育理念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坝行釂柌呗浴笨梢院芎玫嘏囵B(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高效課堂的實現。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有效提問策略”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提問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策略分析
現在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都是按照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貫徹有效提問的策略,教師在展開提問的時候可以利用分層提問、結合數學習題發(fā)問等措施。有效的提問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獨立的探究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現狀
1.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
雖然說為了小學課堂更加的高效,我們也是研發(fā)出了有效提問的措施,可是還是會有一些問題的出現,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具有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國現在在數學課堂上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老師講的內容只是針對多數學生共性設置的講課內容,這也就注定了會有另一部分學生處于聽不懂老師所講內容。②不立足于教材,教師在講解的時候按自己的思路進行講解,而且在提問知識連貫性比較強的問題的時候也沒有事先串講一些連貫性知識點,這樣會使有的學生思維混亂,這種情況常常體現在那些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身上。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比較少,學生沒有辦法進行分析,而教師在講解的時候沒有發(fā)現學生思路的紊亂、理解有偏差等問題,這樣也不能及時地為學生梳理思路,使學生沒有辦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2.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的數量過多,且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教師認為只要教學數量達到,那么教學質量就自然而然可以上去了,所以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課堂提問的數量,可是過多的話也沒有什么效果,假如,提問太多的話,優(yōu)等生會搶答出正確結果,這樣推動課堂節(jié)奏快速前進,但是思維比較慢或者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就沒有時間思考問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這樣學生得不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吸收,只是浮于表面,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規(guī)律做不到有效把握,自然達不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提問的問題過于膚淺的話也是沒有用的,因為過于膚淺的問題只會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認為課業(yè)過于簡單,造成這種假象,這種過于簡單的提問,有時只是讓學生跟隨教師回答,就會使學生失去自己主體的地位,讓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沒有辦法有時間思考了。
(2)提問的方式不當,沒有針對所有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有很多準備好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老師很喜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所以往往在提問問題上也會相對應地多多照顧,這樣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會得不到關注,學習成績會更加的不好。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
1.在恰當的時機提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是學生在下面聽講而教師在講臺上自顧自地講解知識,這種學習的模式已經沒有辦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了,更別提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了。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在恰當時候巧妙提出問題,讓學生思維動起來、活起來,進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去學習。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擁有嚴謹的思維,并高度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加法分配率”課堂快要結束的時候,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一些問題:“在什么情況下適合應用加法分配律?”“加法分配率是這樣的,那乘法分配率是不是也和加法分配率有相通之處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并且激發(fā)學生預習乘法分配率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
2.分層提問
現在,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異,要根據這些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根據這些層次進行分層提問。例如,我們在教學“加減法”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不同程度的問題的設置,對于那些水平比較低的同學可以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于那些中等程度的學生可以提問一些中等程度的問題,而對于那些學習水平非常好的學生可以設置一些比較有難度的問題。教師提問以后讓學生在下面自己進行討論。再比如,在高年級階段學生會學習到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教師分層提問的話,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定義。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如:三角形的含義。對于那些水平比較好的同學,教師可以提問他們“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以及計算相似三角形的面積”,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可以很好地理解三角形,并且?guī)椭鷮W生培養(yǎng)自己發(fā)散性的思維。
3.結合生活中實際發(fā)問
我們的生活是處處都有關于數學的妙問的,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兒也顯示著數學的奧妙,老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多觀察自己身邊生活的例子,通過結合身邊的例子來思考數學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數學與我們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
4.從問題引導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不是一個代替他們學習的人,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多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發(fā)散性的思維就是在學習的時候要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才不會局限于一個固定的模式。教師在教授的時候不僅僅應該通過設置問題來有目的的強化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還要利用實際的問題來多角度地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假如有一輛轎車,行駛80千米用了兩小時,在速度不變的情況下,4小時后,轎車行駛了多少千米?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然后學生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師再進行講解,當遇到學生有不同的解題思路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上講臺進行講解,這樣可以通過學生自己來激發(fā)其他學生,在最后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所有的解題思路進行總結,總結解題思路可以為下一道同種類型的題目做準備,在遇到同種類型題目以后就不會出現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5.善用提問,引導教學開展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培育學生的重要方向,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就是課堂。在課堂之上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以及向學生進行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些都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思維和興趣培養(yǎng)成功之后,教師就可以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了。例如,在教學“平移和變換”時,教師在課堂上一邊做演示一邊給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實際的操作以及適時地講解加上不時地提問更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教師在演示的時候可以詢問學生:“這個圖形通過平移可以變成什么圖形?將圖形進行平移的話面積有沒有變?”這樣通過一步一步地引導直到學生明白了這個過程,提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生激發(fā)學生的勝負欲,學生會比誰可以答出正確答案。這種利用問題來探索的方式更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知識的欲望,可以更好地把握可以節(jié)奏,實時引導學生思維跟進,推進課堂穩(wěn)步前進,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6.提問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
教育是一個神圣的事情,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養(yǎng)多少高科技的人才,而是需要培養(yǎng)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教育不是針對小部分人,面對的是社會大眾。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基礎水平以及認知規(guī)律,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以說認知水平以及基礎知識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就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快樂,對于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較難的題,對于中等學生可以設計一些較為基礎性的知識,這樣才可以確保每一位都可以得到提高,總之,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根據每一個人實際情況進行。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標準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簡明扼要,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新穎、明確、有意義,讓學生能聽得懂,不要使用那些學生聽不懂的話,讓學生解答問題的時候可以理解其中的含義。而且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起到引導學生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還有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可以過分簡單,也不可以過分難。
簡言之,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性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在小學的時候利用提問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可以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對于知識的渴望。教師在教授的時候不僅要注意知識點的講解還要注意知識傳輸的方式,我們必須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提問,并且還要結合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層次提問,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胡珺.有關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