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毛永健
在高考作文閱卷中,閱卷者最先關注的是文章框架,為此,讓考場作文有一個條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框架,是考生獲取高分的有效途徑。如果框架不清,很容易導致閱卷者無法在第一時間捕獲文章的有效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判。事實上,文章總體框架的種類是有限的,考生可以依據教材范本或者日常閱讀的文本熟練掌握。本文將以《過秦論》為例,分析若干與高考作文有關的框架問題。
高考作文的功利性與秒評模式,決定了其和普通作文在扣題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別。高考作文最好在開篇三行之內引材扣題,否則很容易失分;普通作文卻可以盡情鋪墊,隨性而為,在篇末扣題也無妨。高考作文的扣題最好是明扣或表層扣,讓閱卷者一目了然,無須深思熟慮地琢磨;普通作文卻可以暗扣或深層扣,讓讀者慢慢品味其中蘊藏的思想感情。當下,部分不懂高考作文閱卷規(guī)則的考生習慣在作文中“處心積慮”地繞彎子,以期讓自己的文章“一波三折”,達到“波瀾起伏”的效果。但是在高考中,這種做法只會令考生自討苦吃。為此,考場作文應力求開篇點題,以唯美的文字鋪陳、炫示自身的才華,構建或排山倒海,或小橋流水似的語勢,以達到先聲奪人之效。
【例文展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文章題目為《過秦論》,明示這是一篇指出秦國過錯的論文。文章開篇即從秦孝公起筆,不但點明了題目中的“秦”字,而且不做任何鋪墊,干脆利落地明扣,毫不拖泥帶水。下文繼續(xù)進行鋪陳,“據崤函之固……并吞八荒之心”“商君佐之……外連衡而斗諸侯”。文段句式整齊,又有變化,既有對仗又具鋪排,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有一瀉千里之氣勢,極易抓住讀者的目光,扣動讀者的心弦,進而引起讀者的共鳴。整個文段幾乎都在敘例,但是所敘事例皆是點到為止,并未進行繁雜的描述,給人以簡明扼要之感。
【佳作分享】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最濃重的一筆。(節(jié)選自高考優(yōu)秀作文《永遠的蘇武》)
該篇作文題目為“永遠的蘇武”,刻畫的主人公自然就是漢代著名的愛國使節(jié)蘇武??忌_篇即以“他”明指蘇武,并以“羊鞭”“大漢”暗示了蘇武的身份,既有明指又有暗扣,可謂明暗互補,相得益彰。在句式上,開篇即是一組動感十足、意境幽深、長短錯落的對仗句,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足見考生文學功底之深厚,自然能使閱卷者折服。在通過一組對仗完美的敘例之后,考生舉重若輕地分析闡述:“一邊是高官厚祿……選擇了銘記忠心?!标P系型話題作文的扣題一直是困擾眾多考生的難題,但是該考生卻駕馭自如,大筆如椽,將蘇武的身份處境和“銘記與忘記”這一話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謂天衣無縫,滴水不漏,較好地以蘇武的事例論證了“銘記忠心與忘卻富貴”這一主旨。
在高考作文的事例運用中,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必須理性取舍,而取舍的根本原則是在行文上有力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框架則要顯得活潑靈動,張弛有度,給人以“源頭活水”的美感??紙鲎魑娜绻B續(xù)使用過多事例,將一大片文字羅列在一起,就會給閱卷者一種堆砌材料的臃腫之感,難以獲得高分;如果一味地運用簡略事例,難免會單薄無力,同樣難以獲得閱卷者的青睞。為此,考生行文時最好詳略得當,主要的、重要的內容需要詳寫,用墨如潑;次要的、輔助的內容則略寫,惜墨如金。只有將詳寫和略寫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做到繁簡適度、重點突出、彰顯主題,才能在框架上給人以“沉穩(wěn)靈動”的感覺。
【例文展示】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之徒通其意,吳起……之倫制其兵……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文章的框架布局,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用例的詳略決定的?!哆^秦論》第二段開篇列舉了四個君主,但其具體事例卻一言以蔽之,用語頗簡,僅以“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四個點例明示秦朝歷代君王一直在“蒙故業(yè),因遺策”,開疆拓土,不斷壯大。特別是“諸侯恐懼”一句,言簡義豐,從側面襯托出了秦國的強大。相比對秦國君主的略寫,賈誼對“諸侯”的描寫卻用語頗繁,“四君”“六國之士”等都列舉出具體的國名及人名。賈誼于此運用了烘云托月之法,以諸侯實力之強大來正面襯托秦之強大。結尾回扣“秦國”,卻只有寥寥數語,但卻已經完整地將時間縱線貫串于秦的各個時期,使文章有詳有略,前后呼應,框架圓融。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對此評價說:“如人吐氣?!焙喲灾褪峭ㄟ^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給這篇氣勢頗盛的文章一點喘息之機,使文章有起有伏,張弛有度,富于變化。
【佳作分享】
君可知,因《三杯茶》而聞名的摩爾森只不過是偶然成名的凡人罷了!事業(yè)不振、家庭不和的摩爾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東地區(qū)。這一為告別苦悶的舉動卻讓他的愛心播種在那片仇恨美國人的土地。《三杯茶》詳盡地記錄著他在落后的中東地區(qū)奉獻的點點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機,仍舊是必然的鋪陳,若非摩爾森心懷對其他民族的悲憫、憐愛之情,又怎會愿意讓愛在異國他鄉(xiāng)盛放出燦爛之光?
很多人說梵高的成功是偶然,卻不見那個終日于阿爾小鎮(zhèn)擁抱陽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很多人說體操王子童非的成功是因為偶遇名師指點,卻不知年少時的他在老師門前為求一見而不停地翻著跟斗;很多人說周杰倫是偶然被人提攜而成為華語天王,卻忘記當年的他日夜寫歌,將夢積累成厚厚一疊歌詞……(節(jié)選自高考優(yōu)秀作文《偶然?必然!》)
該考生深諳文章要繁簡交錯的運用之道,以“君可知”引入摩爾森的事例,詳細敘寫了他到中東旅行,卻因《三杯茶》而偶然成為名人的故事。在從容敘例之后,該考生進行了反事實的假設析例,指出摩爾森心懷“悲憫、憐愛之情”,他的愛在他鄉(xiāng)“盛放出燦爛之光”完全是一種必然。因此,文章有機地將敘議結合,邏輯嚴密,很有說服力。然后,考生以“很多人說……卻……”的轉折句式串聯(lián)起了梵高、童非、周杰倫三個點例,揭示他們“偶然”成功的背后是“必然”的艱辛與努力,揭示了成功不僅是“偶然”更是“必然”的奧秘。整個文段先繁后簡,點面結合,既豐富了論據,又濃縮了篇幅;既論證了“偶然與必然”的主旨,又使文章內容充實、張弛有度,避免了堆砌之嫌。
高考作文分為基礎等級與發(fā)展等級兩個層級,分數差距一般在10分左右。而“豐富”是發(fā)展等級的要求之一。當然,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所界定的“豐富”,不僅指用例的豐富,還可以指語言、情感的豐富。自高考開始考查任務驅動型作文,繁例幾乎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點例卻風光依舊。使用點例一般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多人一例,也就是寫多個人物,但每個人只舉一個點例;二是一人多例,也就是只寫一個人物,但這個人物卻舉了多個點例。在具體行文中,不管使用哪一種形式,都需要“點到為止”,然后將多個“點”交織成“面”,構成嚴整而獨具氣勢的排比句式。如此,文章自然鞭辟入里,框架自然有了開闔起伏、收放自如之效。
【例文展示】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賈誼對秦孝公到莊襄王等六代君王的描寫顯然屬于略寫,其事跡幾乎都是一筆帶過。但是到了秦始皇,作者卻用整整一段從正面詳細地描繪了其“吞二周而亡諸侯”“南取百越之地”“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等做法以點例的形式凸顯出秦始皇的“豐功偉績”。賈誼以“點上開花,面上蓄勢”的用例特點,將各個事例串聯(lián)起來,顯得豐富充實,有條不紊;以長短錯落、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排偶句式行文,有效地增加了文章排山倒海的語勢,給人以銳不可當之感;以總—分—總的嚴謹框架模式行文布局,自“奮六世之余烈”起始,至“自以為關中之固”完結,恰如其分地寫出了秦始皇的實力與野心、驕縱與狂妄,將其“攻勢”推向了巔峰,也預示著其“守勢”必然的頹敗。
【佳作分享】
如果我們把仰望的視野放得更廣闊一些,會發(fā)現文學史本身的發(fā)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結合。法國文學之所以輝煌,正是因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義大師雨果,也有腳踏實地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而一部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也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兼?zhèn)涠伞H昵啊对娊洝穼憣嵱涗浵碌氖窍让駛兡_踏實地的一個個腳印。兩千五百年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發(fā)出了《天問》。一千多年前,李白仰望星空,杜甫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仰望一個民族的夢想;腳踏實地,踐行一個民族的使命。(節(jié)選自高考優(yōu)秀作文《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考生采用了總—分—總的傳統(tǒng)框架模式,先以反事實假設的方式提出了“文學史本身的發(fā)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結合”的觀點,然后從中外兩個層面列舉了一系列的點例,依次鋪張成面,既增強了說服力,又蓄積了語勢,文章框架亦層次清楚,渾然一體。就法國文學輝煌的緣由而言,考生將“浪漫主義大師雨果”與“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進行對比,從文學流派的角度闡釋了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結合的重要性;就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而言,考生以時間為線,通過“三千年前”的《詩經》、“兩千五百年前”的《天問》以及“一千多年前”的李白與杜甫的事例的呈現,緊扣“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流派問題,繼續(xù)深入論證了“仰望一個民族的夢想”“踐行一個民族的使命”的觀點??忌軌驅讉€點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深入剖析事例與主題之間的關系,在語言上構成鋪張之態(tài),形成汪洋之勢,顯示出其頗為不凡的駕馭文字的能力。
所謂虛置假設,是指在敘例之后姑且認定其中某種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通過分析得出與敘例完全不同的結論,然后將這一結論與敘例中的結果做比較,以增強論證效果的一種論證方法。事實證明,考生有效地運用虛置假設析例,不但能夠曲徑通幽,讓文章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而且能夠使文章在前后對比中凸顯主旨,營造出雄辯的語勢。在具體運用中,虛置假設往往與反問句融為一體,在氣勢上顯得更為宏大有力,撼人心魄。議論文的所有手段都是為了有效論證中心論點,作者通過前文的多層鋪墊與蓄勢,于結尾處突然“開閘泄洪”,卒章顯志。當然,在高考作文中,僅在結尾處卒章顯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適時“顯志”,處處扣題。
【例文展示】
賈誼在末段將敘例與析例處理得相當完美。先議“天下非小弱”,然后從地位、武器裝備、軍隊、謀士等方面作比,極寫陳涉的弱小,以此反襯秦國的強大。“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作者順勢而問,似有千鈞力度,劈頭而來,卻又戛然而止。至此,賈誼退一步,以“試使”一詞虛置假設,再次將陳涉與山東之國作比,強調其弱小,借以反襯秦國滅亡之易?!耙环蜃麟y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再次質問,并順勢推出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中心論點。就此,金圣嘆曾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
【佳作分享】
其實,歷史已不止一次向人們敲響警鐘:假如,當初蔡桓公相信了扁鵲的話,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假如,當初馬謖采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會遺恨街亭而伏誅于武侯麾下呢?假如,當初秦孝公沒有采納商鞅之諫,未能實現變法,秦國又何以能稱雄六國呢?假如,共產黨人沒有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未實行精兵簡政的話,革命政權又何以能變成“小老虎”而吃掉龐大的“東洋驢”呢?由此不難看出:善納人言者,昌;拒納人言者,亡!(節(jié)選自高考優(yōu)秀作文《善納人言》)
考生以“警鐘”切入,順勢列舉了“蔡桓公”“馬謖”兩個反面假設式事例,然而并未就此展開議論,而是繼續(xù)羅列了秦孝公“采納商鞅之諫,實施變法”故能“稱雄六國”及共產黨人“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實行精兵簡政”故能“吃掉龐大的‘東洋驢’”兩個正面假設式事例,使之與前面兩個反面假設式事例構成對比,于是誰是誰非便一目了然,自然就歸結出了“善納人言者,昌;拒納人言者,亡”的主旨。
總體而言,高考議論文的框架一般為并列式、層遞式、對照式、蒙太奇式四種,就局部而言,議論文一般為先敘例再析例的框架模式。事實上,高考作文首要的成功就是要“心中有框架”。那什么樣的框架才是好框架呢?考生必須牢記:清晰就是好框架,而簡化才能清晰。很多考生總是想在應試中求新,殊不知,求新就意味著冒風險,而高考應該謹慎;反之,按照傳統(tǒng)的時序框架模式行文,定格事例鏡頭,雖無新意,但是能夠確保框架清晰,能夠將自身的情意等深度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給閱卷者,進而使閱卷者產生思想或者情感上的共鳴,以謀取高分。
【例文展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是一篇敘議結合的文章,從論證框架來看,總體上是先敘例再析例,符合一般議論文的寫法。具體而言,《過秦論》共有五個段落,前四段以時間為序進行敘例,概括了秦國自秦孝公崛起到秦二世滅亡的整個興亡過程;末段議論析例,歸納出秦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仁義不施”。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始終是有條不紊的,時間線索非常明晰,文章每段的首句類似于“路標”,一目了然地予以明示:“秦孝公”→“孝公既沒”→“及至始皇”→“始皇既沒”。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橫截面,賈誼則采用定格鏡頭的方式,借助點例與繁例予以大膽的鋪陳渲染,不僅使人看到了清晰的“線”,還看到了“線”上簡潔典型的“點”和濃墨重彩的“面”。如此行文,自然會給人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之感。
【佳作分享】
暮色暗淡,殘陽如血。
……
幾個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場上,答完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份試卷。也許是好事多磨,女孩雖然比最后一次??挤謹蹈叱隽撕芏?但依然未能考上夢想院校,只因幾分。
……
幾個月后,女孩聽了父親的話,背上行囊,去了一所二本院校,繼續(xù)著自己的人生。
……
再后來,她結了婚,生了小孩,成為我的母親。
……
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愛好,我成了藝術生……
如今,我走在媽媽曾經走過的路上……(節(jié)選自高考優(yōu)秀作文《一點進步,一種人生》)
該文章敘述了媽媽和“我”的高考經歷,不同的人物,相同的高考,內容瑣碎,時間跨度長,若考生把握稍有不當,就很容易制造“迷宮”,誤導閱卷者。但是本文的框架清晰,層次分明,顯然與考生將“復雜的內容框架化”的做法有關。文章以時間為序,先寫媽媽的高考經歷:“暮色暗淡,殘陽如血”“幾個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場上,答完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份試卷”“幾個月后,女孩聽了父親的話,背上行囊,去了一所二本院校,繼續(xù)著自己的人生”。然后以“再后來,她結了婚,生了小孩,成為我的母親”過渡,承上啟下。接著寫“我”的高考經歷:“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愛好,我成了藝術生”“如今,我走在媽媽曾經走過的路上……”,行文框架按照時間流變,自前而后地規(guī)范展現,條理清晰,一目了然,整篇文章嚴謹有序,簡單而不簡約,頗具哲理意味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