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彪 胡澤波 林燕萍 張見明 王飛權 尹應武 金日良 陳榮冰
摘要:[目的]研究氮肥減量下緩釋肥對烏龍茶鮮葉產量、品質的影響,為茶園減量施肥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武夷巖茶黃觀音為試驗材料,以不施氮肥(CKl)和常規(guī)施肥(CK2)為對照,設置緩釋氮肥減量10%(T1)、20%(T2)、30%(T3)和40%(T4)等4個處理。[結果]與不施氮肥相比,緩釋肥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茶葉產量、SPAD值、含氮量、氨基酸含量。T1、T2與CK2相比,茶葉產量無差異;有機質含量分別提高4.01%和3.10%;pH值分別提高5.82%和2.41%;氨基酸含量分別提高10.11%和9.04%;酚氨比分別降低10.11%和5.57%。對6個處理的成分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前2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達95.20%。經主成分分析,各處理得分差異顯著。T1處理tl得分4.418、櫻得分1.092,T2處理tl得分2。038和t2得分0.731,兩個處理得分較高。[結論]緩釋肥氮肥減量10%、20%促進茶鮮葉品質提升,可在茶葉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烏龍茶;緩釋肥;產量;品質;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S5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384(2020)05-0525-07
0 引言
(研究意義)茶產業(yè)對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開展農業(yè)節(jié)肥節(jié)藥行動,實現(xiàn)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茶園施肥是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施肥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茶的產量和品質,茶樹的生長及茶樹體內代謝物的產生和變化與施肥密切相關。近年來,茶葉生產過程中存在過量施肥的現(xiàn)象,不僅增加生產成本、酸化土壤、污染環(huán)境,還影響茶葉質量,已經引起高度關注。茶產業(yè)是福建省的特色產業(yè),福建烏龍茶歷史悠久,品質優(yōu)異。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烏龍茶的產量,但容易導致茶葉品質下降,反而影響茶農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茶葉的品質和質量安全。2018年福建省政府辦公廳發(fā)布《關于推進綠色發(fā)展質量興茶八條措施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優(yōu)化農藝措施,推動綠色生產。因此,迫切需要優(yōu)化茶園施肥技術來減輕化肥的負面影響。(前人研究進展)緩釋肥可以避免養(yǎng)分缺失,改善土壤生態(tài),促進養(yǎng)分利用,增加有機質含量,在現(xiàn)代生產上日益增多,科研工作者在茶葉領域也開展了一系列緩釋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馬立峰等研究表明,控釋肥處理土壤中無機氮變化幅度較小,而且比較穩(wěn)定。韓文炎等研究表明,施控釋肥處理的施肥量適當降低,施肥次數(shù)減少,仍有明顯的增產提質效果。付瑞洲等研究認為緩控釋肥促進茶葉的營養(yǎng)生長,葉片累積更多的養(yǎng)分,使得百芽重顯著提高,從而茶葉產量大幅度提升。劉騰飛等研究認為控釋肥料可以有效提高茶園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付乃峰等研究表明施用茶葉專用緩釋肥可以有效降低春茶的酚氨比、提高春茶的品質。(本研究切入點)目前關于氮肥減量下緩釋肥對烏龍茶鮮葉產量、品質影響的研究鮮見報道。(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試驗采用單因素田間試驗法,以不施氮肥(CKl)和常規(guī)施肥(CK2)為對照,以緩釋氮肥減量10%(T1)、20%(T2)、30%(T3)和40%(T4)為處理,分析氮肥減量下緩釋肥對烏龍茶鮮葉產量與品質的影響,為茶園減氮施肥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茶樹品種為黃觀音適制烏龍茶,2015年設置試驗時樹齡為9a,茶樹長勢一致。供試緩釋肥由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術有限公司生產,m(N):07(P2O5)m(K2O)=12:4:3.化學肥料,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硫酸鉀(含K2O50%)。
1.2 試驗方法
1.2.1試驗樣地在武夷山市正山世家茶業(yè)有限公司峽腰示范園區(qū),選取地勢平整、茶樹長勢一致的茶園作為試驗用地,該樣地的土壤理化性狀為:土壤類型為黃紅壤,土層深厚,0~20cm土層pH值5.31,有機質含量16.61g·kg-1,堿解氮含量126.54mg·kg-1,速效磷含量18.25mg·kg-1,速效鉀含量113.79mg·kg-1。
1.2.2施肥方案的設計在試驗茶園,選取18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30m2,施肥方案見表l.磷鉀肥施用量一致,即各處理P205、K2O用量均為105kg·hm-2、140kg·hm-2,設不施氮肥的空白對照(CKl)和常規(guī)施肥對照(CK2),緩釋肥氮肥減量設置為分別減量10%(T1)、20%(T2)、30%(T3)和40%(T4)4個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Tl、T2、T3、T4處理以緩釋肥氮含量為基礎計算,不足的磷鉀含量采用磷肥、鉀肥調節(jié)。
18個小區(qū)隨機排列,各小區(qū)四周設置保護行,試驗期間茶園管理條件相同。試驗時間為2015-2018年,在試驗洋地連續(xù)3年進行施吧試驗,2018年田間調查、鮮葉取樣等。每年10月份按照試驗設計用量一次性施用相應的肥料。保護行施肥量與CKl處理一致。
1.3 測定方法
1.3.1 產量與葉片SPAD值測定2018年春茶產量測定方法為5點取樣測定法,每點面積為33.3cmX33.3cm,固定方框,從上至下采摘方框內所有的芽葉,記錄發(fā)芽密度和產量。選擇成熟茶鮮葉(駐芽小開面第3葉)測量葉長、葉寬并計算葉面積。各處理取適制烏龍茶標準(駐芽小開面3葉)的芽頭100個進行稱量,計算百芽重。選取各茶樹新梢上發(fā)育較好的葉片(駐芽小開面第3葉),利用葉綠素含量測定儀SPAD-502測定SPAD值。每個葉片測定時,避開有損傷的葉片和葉脈,在葉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測定1次,計算平均值。
1.3.2取樣、固樣與樣品制備取樣、固樣參照文獻[15]。取固樣后的試驗樣品按照國家標準《茶磨碎試樣的制備及其干物質含量測定》(GB/T830~2013)處理,處理后樣品置于-20℃冰箱保存,用于品質成分測定。
1.3.3分析方法采用《土壤檢測第6部分:土壤有機質的測定》(NY/T1121.6-2006)測定有機質含量;采用梅特勒FE20-KPluspH計測定pH值;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含氮量,依據(jù)參考文獻[6]計算新梢氮素利用率;采用《茶水浸出物測定》(GB/T8305-2013)測定水浸出物含量;采用《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檢測方法》(GB/T8313-2008)測定茶多酚含量;采用《茶游離氨基酸的測定》(GB/T8314—013)測定游離氨基酸含量;采用《茶咖啡堿測定》(GB/T8312-2013)測定咖啡堿含量;采用三氯化鋁比色法測定黃酮類化合物總量。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 2019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IBMSPSS Statistics 19.0進行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分析,UmetricsSIMCA 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主成分分析,并采用OriginLab OriginPro 2018進行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和pH值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和pH值的影響如表2所示。施肥前土壤有機質含量16.61g·kg-1,pH值5.31.施肥后,CK2土壤有機質含量和pH值最低;隨著施氮量的減少,Tl、T2、T3、T4有機質含量和pH值逐漸減少,但均顯著高于CK2處理。Tl、T2與CK2相比有機質含量分別提高了4.01%和3.10%,pH值分別提高了5.82%和2.41%。施用緩釋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緩pH值的下降趨勢,從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
2.2 不同處理對烏龍茶產量和葉片SPAD值的影響
結果表明(表3),適量施用氮肥和緩釋肥能顯著提高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和SPAD值。Tl、T2、T3和CK2相比,葉長、葉寬、葉面積、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SPAD值差異不顯著,但明顯高于CKl,其中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和SPAD值顯著高于CKl.T4與CK2相比,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分別降低6.64%、2.37%、8.85%,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說明緩釋肥減氮40%導致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明顯下降。CKl的SPAD值最低,顯著低于CK2、Tl、T2和T3;其次為T4,顯著低于CK2、Tl和T2,其中與CK2相比SPAD值降低14.18%,可能是因施氮量明顯不足,輸送到葉片中的氮素減少,限制了葉片葉綠素的合成,導致SPAD值下降。對茶葉產量的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表4),葉長、葉寬、葉面積、發(fā)芽密度、百芽重、SPAD值均與產量顯著相關,相關性排序為:發(fā)芽密度>SPAD值=葉面積>葉寬>百芽重>葉長。
2.3 不同處理對烏龍茶鮮葉氮含量、吸氮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烏龍茶鮮葉氮含量、吸氮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如表5顯示。CKl含氮量3.55%、吸氮量62.72kg·hm-2,在各處理中均為最低。Tl含氮量最高,但與CK2差異不顯著。Tl與CK2相比,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分別提高8.57%和44.28%。緩釋肥Tl、T2、T3、T4氮素利用率高于CK2,Tl氮素利用率最高,其次為T3,均顯著高于CK2,說明緩釋肥處理有助于提高鮮葉的氮素利用率。
2.4 不同處理對烏龍茶鮮葉品質成分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烏龍茶鮮葉品質成分的影響如表6所示。結果表明,CKl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咖啡堿含量最低;茶多酚含量、黃酮類含量、酚氨比最高。Tl、T2與CK2相比,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咖啡堿含量、黃酮類含量、酚氨比均無顯著差異,氨基酸含量則分別提高10.11%和9.04%,差異顯著。
2.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施肥方案篩選
試驗數(shù)據(jù)通過SIMCA軟件進行PCA分析,得出其對應的主成分得分圖(圖1)、主成分分析載荷圖(圖2)。對6個處理成分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2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達95.20%,包含17項成分指標信息。第一主成分貢獻率為84.70%,第二主成分貢獻率為10.50%。圖l所示各處理樣品的差別,Tl、T2、T3分布在第一象限,T4分布在第二象限,CKl分布在第三象限,CK2分布在第四象限,結果表明各處理之間有顯著差異。Tl處理的tl得分4.418、t2得分1.092,T2處理的tl得分2.038、t2得分0.731,2個處理得分較高。T3處理的tl、t2得分均為正值,但是得分較低。CK2處理的tl得分為正值,t2得分為負值。CKl、T4處理得分較低。從主成分載荷圖可以看出pl值較大的成分主要有葉寬、葉面積、含氮量、產量、發(fā)芽密度、咖啡堿、吸氮量、水浸出物、SPAD值、游離氨基酸,較小的成分主要有酚氨比、黃酮類、茶多酚。p2值的較大的成分主要有pH值、有機質、茶多酚、黃酮類、游離氨基酸、咖啡堿,p2值較小的成分主要有水浸出物、發(fā)芽密度、百芽重。因此緩釋肥減氮量10%(T1)和20%(T2)具有較高的得分。
3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不同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和pH值的影響。試驗表明,施用氮肥減量10%和20%的緩釋肥處理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有機質含量分別提高4.01%和3.10%、pH值分別提高5.82%和2.41%,差異顯著,與丁方軍等、丁濟娜等的研究結果相似。
氮素對茶樹生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氮素供應充足時,生理活動加強,營養(yǎng)生長旺盛,促進了芽葉萌發(fā)和新梢伸長。增加施氮量可以顯著提高茶葉的產量,緩釋肥可以促進葉片累積更多的養(yǎng)分,使得百芽重顯著提高,從而茶葉產量大幅度提升。本研究探討了不同處理對烏龍茶產量、SPAD值、氮素利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施用氮肥減量10%~30%的緩釋肥處理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茶葉產量無顯著差異,說明適當減少氮肥并不影響茶葉產量;但是氮肥減量過多,將明顯影響茶樹生長,減產顯著,施用氮肥減量40%的緩釋肥處理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發(fā)芽密度、百芽重、產量分別降低6.64%、2.37%、8.85%。茶葉產量指標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產量相關性大小排序為發(fā)芽密度>SPAD值=葉面積>葉寬>百芽重>葉長。
茶葉中的茶多酚、游離氨基酸、咖啡堿等物質直接影響茶葉品質。氨基酸是使茶湯鮮爽的主要物質。陳勛等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緩釋肥能夠提高茶葉中氨基酸含量。已有研究表明氨基酸含量越高,茶多酚含量適中,酚氨比降低,則綠茶品質較好。本研究結果表明,施用氮肥減量10%和20%的緩釋肥處理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氨基酸含量分別提高10.11%和9.04%、酚氨比分別降低10.11%和5.57%。PCA分析結果表明,緩釋肥減氮量10%(T1)和20%(T2)處理具有較高的綜合得分。這與Tl、T2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氮素利用率、氨基酸含量較高,酚氨比較低密切相關。鮮葉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試驗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處理對烏龍茶鮮葉產量和品質影響差異顯著。然而茶葉品質的形成與加工工藝密切相關,因此為進一步明確不同處理對烏龍茶品質的影響,本試驗下一步將通過烏龍茶加工試驗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本試驗采用的緩釋肥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緩解pH值下降的趨勢,施用氮肥減量10%和20%的緩釋肥處理產量沒有下降,茶鮮葉品質顯著提升。說明適度減氮施用緩釋肥能有效減少氮肥過剩對環(huán)境的污染,提升茶葉的品質,可在茶葉生產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