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瑩
摘 要:在浙西南革命歷史上,紅軍先烈們的光輝革命精神和英勇革命事跡共同構成了紅軍在浙西南的革命歷史。同時他們也流傳下來很多澎湃激昂的紅軍歌曲,在當時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環(huán)境下,激勵了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斗志、鼓舞了中華兒女的革命精神、弘揚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鋒代表作用。文章通過查閱資料、文獻研究等方法,圍繞浙西南革命歌曲的歷史背景、歷史意義和特點及音樂特征等展開探索和研究,旨在突出浙西南革命歌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大家了解和探究浙西南革命歌曲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紅色歌曲;浙西南;革命精神
麗水地處我國浙江省西南部,古稱處州,這里是一方有著光輝革命歷史的紅色熱土,在這里譜寫出中國紅軍與人民群眾一同攜手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篇章。“浙西南革命精神”,是這方土地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為人民解放、人民獨立、人民幸福而獻身的情懷。這種革命精神,奠定了浙江革命之基,造就了浙江革命之樹,激勵著一代代處州兒女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一、浙西南紅色歌曲產生的歷史背景
1927年1月,麗水市遂昌縣建立起了浙西南地區(qū)第一個黨支部,這也是浙西南地區(qū)建立的最早的中國共產黨支部組織。作為直屬省委領導的重要支部,遂昌縣黨支部也成為我黨在麗水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種,此后,革命之火迅速燃遍整個浙西南。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部挺進浙江,3月首次進入浙西南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浙西南游擊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救濟窮苦百姓。6月上旬建立了第一個全區(qū)性的黨組織——中國浙西南特委,麗水的革命戰(zhàn)也由此正式打響。浙西南紅色歌曲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發(fā)展并流傳至今的。
二、浙西南紅色歌曲的歷史意義及特點
紅色歌曲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這些歌曲有著向人民群眾宣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及組織的優(yōu)良作風的作用,對軍隊內部也能起到鼓舞士氣及振奮精神的作用,因而在軍隊中尤其受到重視,得到廣泛學習與傳唱。在當時,這些紅歌的歌詞大多描寫的是革命精神、軍民團結及保衛(wèi)祖國的偉大意義。浙西南紅色革命歌曲正是眾多紅色歌曲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一)浙西南革命紅色歌曲的歷史意義
麗水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留下的光輝戰(zhàn)斗歷史締造了偉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作為浙西南地區(qū)最早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地區(qū),麗水地區(qū)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被譽為浙江的“井岡山”,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麗水市的紅色革命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紅色記憶,包括紅色遺址、紅色戰(zhàn)役、紅色人物、紅色口號等,但革命時期留下來的紅色歌曲卻往往被遺忘和忽略。中國工農紅軍在浙西南地區(qū)革命期間,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非常珍貴的紅色革命歌曲,這些紅色歌曲承載著先輩們的革命斗志和使命,反映出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斗生活、革命內容及歷史意義,作為浙江革命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質樸的歌詞,向人們訴說著經久不衰的浙西南革命故事、昂揚的革命信念、催人奮進的革命精神。
(二)浙西南革命紅色歌曲的特點
麗水地區(qū)收集到的紅色歌曲絕大部分是紅軍部隊所教唱或者是傳唱的,這些歌曲是我國革命根據地紅色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筆者翻閱相關書籍和資料查看浙西南地區(qū)的紅色歌曲時,留意到在麗水大地上所流傳的這些紅歌其形式和內容是相當的豐富多彩。除了從中國其他地方流傳過來的紅歌外,也有當地百姓傳唱的贊美共產黨和紅軍的民歌,還有外來紅歌被當地百姓填詞又重新改編的紅色歌曲。這些紅歌旋律獨特,形式多樣,風格純樸,內容豐富,地域性強,有著植根麗水的鮮明特色。例如昂揚向上的《勝利歌》、鏗鏘有力的《游擊隊歌》、外來民歌旋律《鳳陽花鼓》改編的《打東洋》、進行曲風格的《土地革命歌》、紅軍軍歌《中央紅軍要進軍》、地域性較強的《為了窮人鬧革命》等。
三、浙西南革命紅色歌曲的音樂特征與分析
(一)昂揚斗志的《游擊隊歌》
這首旋律鮮明、音樂樸實、節(jié)奏鏗鏘有力而易于學唱的《游擊隊歌》是1935年之后,中國工農紅軍在麗水松陽縣西南部的玉巖鎮(zhèn)安岱后村一帶活動時口口教唱的紅歌,1979年被縣文物保護征集小組收錄的?!队螕絷牳琛返墓?jié)奏采用的是軍隊進行曲中最為常見的2/4拍子,能夠增強軍隊戰(zhàn)斗地士氣和反攻敵人的決心。從音樂曲式結構來看,雖然這首歌曲很短小,樂句的構成不夠均勻、不夠方整,但從整體看來,歌曲卻又很均衡、整齊,這種曲式結構較難遇見。這首《游擊隊歌》可分為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劃分到第7小節(jié),它是一個非方整的音樂結構,以宮(Do)、角(Mi)、徴(Sol)為骨干音,第二部分的7個小節(jié)仍然是以宮(Do)、角(Mi)、徴(Sol)為骨干音,看上去是與第一部分相呼應,又將不平衡的單數小節(jié)樂句加以平衡,形成了明亮有力、風格獨特的調性。第三部分的7小節(jié)樂句與前兩部分在節(jié)奏及骨干音上都發(fā)生了變化和對比,節(jié)奏上突出運用了八分休止符,為了強調進行曲的氣勢力量和緊迫感的表達,骨干音也能清晰的在高音區(qū)看到,是用了商音(Re)連續(xù)表達的,這就形成了旋律對比的變化。歌曲結尾最后一部分還是一個7小節(jié)的樂句,從樂曲旋律上看是幾乎完全再現重復第二部分作為歌曲的結束。
《游擊隊歌》是一首五聲宮調式的歌曲,它的旋律和大部分紅軍歌曲一樣,都是采用了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調性突出、特征鮮明。再從音樂風格上來看,有一番江西民歌的音樂韻味,從歌詞中也能看出這是一支由原“中央紅軍”先遣隊進入麗水時帶來的,“中央紅軍大進軍,沿途勝利多得很,一直打到貴州四川的邊境,創(chuàng)造大塊新區(qū),配合紅四方面軍”……歌曲反映出這支部隊當年的光榮背景和斗戰(zhàn)歷史,因此,這種軍歌是浙西南紅色歌曲中非常珍貴的記憶。1979年,縣文物保護征集小組收錄的這首《游擊隊歌》就是由當年松陽游擊隊領導人陳鳳生的侄子陳德蔭演唱的。
(二)情真意切的《打東洋》
《打東洋》這首歌曲僅從旋律上來看,與著名的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是近乎一致的。《鳳陽花鼓》流傳已有四百多年,旋律伴隨著安徽人的花鼓文化,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其中也包括麗水在內的江南地區(qū),可謂是家喻戶曉的民歌。最初作為一種乞討工具,為街頭賣藝為生的藝人演唱謀生的江南小調,其曲調結構方整,旋律優(yōu)美流暢,每段歌詞后部分都是《鳳陽花鼓》特有的襯詞,“得兒龍東飄一飄,得兒龍東飄一飄”,突顯了地方民間小調的獨特風格,更貼近群眾,易于傳唱。
《打東洋》基本上保留了原曲的旋律、風格和結構,收集于麗水市青田縣,歌詞生動質樸,簡單易學,朗朗上口。此曲有三段組成,第一段歌詞描寫的是對人民群眾的號召,齊心協(xié)力打東洋,“我拿刀,你拿槍,拿刀拿槍一起打東洋……”;第二段唱出了抗戰(zhàn)的斗志和決心,“今年打,明年打,打得東洋叩頭叫爹娘,若是那個半路不打,哪個便是漢奸的心腸”;第三段表現出了要打持久戰(zhàn),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勝利,“莫驕傲,莫慌張,……一切大家要呀要忍耐,只要求得最后的勝利”。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老百姓用他們最熟悉的地方民歌的旋律進行填詞,改編成的這樣一首紅歌,以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來喚醒廣大民眾投身到激烈的抗戰(zhàn)中去,也激勵和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斗志。
(三)傳唱廣遠的《中央紅軍要進軍》
《中央紅軍要進軍》同樣創(chuàng)作于1935年,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麗水龍泉開辟革命根據地時傳唱的歌曲。從歌詞及音樂的記譜來看,其與流傳松陽縣一帶的《游擊隊歌》歌詞基本相同,可以說是源自同一首歌不同傳唱結果。從松陽革命根據地傳到了龍泉等地,凸顯出這首歌曲流傳廣遠的生命力。其音樂的偏差原因在于當時歌曲的流傳方式靠的是口口相傳的教唱方式,所以在傳唱的過程中,由于地域差異、方言影響,使得音樂旋律、局部發(fā)生變化。第二句歌詞中所記的“沿途行李多得很”中的“行李”顯然是讀不通的,對照松陽的那首《游擊隊歌》后就會豁然開朗,此處的“行李”其實就是文字“勝利”,根據麗水本地的方言特點,“勝利”的諧音就是“行李”,因此這就是歌曲的傳唱受到語言和地域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結果。接下來一句“已經達到貴州四川的邊境”中的“達到”一詞語境不通,對照《游擊隊歌》后發(fā)現原詞是“打到”,鮮明表現了中央紅軍“進軍”的主題。第四句中“創(chuàng)造大央新蘇區(qū)”則將原詞中的“塊”字誤記錄成了“央”字。
從音樂上來看這首龍泉的《中央紅軍要進軍》,其節(jié)奏與松陽的《游擊隊歌》幾乎是一樣的,都采用了軍隊進行曲常用的2/4拍子的節(jié)奏型,有著堅定豪邁,威武雄壯的氣勢。這首歌曲與《游擊隊歌》很明顯的差別在音樂結構上,松陽《游擊隊歌》是四個樂句,樂句的構成不均勻、不方整,可是整首歌曲卻又很均衡且很整齊,而這首《中央紅軍要進軍》是八小節(jié)一個樂句,每個樂句的八個小節(jié)都是上下呼應性雙樂句單樂段曲式。此曲的第一樂句中出現了全曲最高音“徴(Sol)”,在樂句結尾處出現了跨小節(jié)的切分節(jié)奏,使得樂句更加雄壯、寬廣,長音落在高音的“商(Re)”上,形成了開放式的半終止,富有張力通過一個附點音符帶出了“角(Mi)”音,使得樂句在連接下個樂句上更加自然流暢。結尾樂句的結束音同樣使用了跨小節(jié)切分節(jié)奏來強調主音“宮(Do)”,使結束終止句更加完滿、穩(wěn)定。
四、結語
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英雄的隊伍、堅強的隊伍、威武的隊伍,紅軍有著嚴格的紀律,他們心系百姓、植根為民,艱苦奮斗、英勇奮戰(zhàn),表現出了我黨部隊極高的優(yōu)良作風。浙西南革命紅色歌曲留給人的記憶是永恒的,當年這些軍歌、紅歌適應了斗爭的需要,軍隊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唱響在麗水的大山深處,唱遍在浙西南的紅色熱土上。這些歌曲有的像軍號一般,催人奮進,有的響戰(zhàn)鼓一樣,振奮人心。一首首紅歌激勵著紅軍戰(zhàn)士和革命老區(qū)的百姓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英勇斗爭,也揭露了反動武裝和國民黨官僚的丑惡形象,諷刺暴露黑暗統(tǒng)治和抨擊反動勢力。迄今為止這些紅歌仍然煥發(fā)出革命的精神和藝術的光輝,它們蘊含著我國語言藝術的寶藏,展示著浙西南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它們是社會歷史的真實寫照,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特色。并激勵著新一代麗水兒女為建設更加美麗繁榮的新麗水而砥礪奮進。
參考文獻
[1] 余群勇,周德春.《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zhàn)略策應》[J].學習時報,2019.
[2] 吳少春.《浙西南紅軍精神》[J].詩詞月刊,2019.
[3] 呂華珍.《浙西南畬族遺存紅軍歌曲研究》[J].藝術品鑒,2018.
[4] 段亞平.《長征途中的紅軍歌曲》[J].人民音樂,2006.
[5] 梁小娟:《革命歌曲在紅軍長征時期的作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