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班卿, 劉大方, 何恩, 陳福光, 羅遠富
(云南銅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銅業(yè)分公司精煉分廠,昆明650102)
過去,由于企業(yè)采用優(yōu)質銅礦石原料進行銅的冶煉生產,通常不存在As和Sb含量過高的問題,這些雜質可在電解精煉工段進行脫除[1]。我國銅礦資源大多是貧礦、共伴生礦,品位較低[2]。近年來隨著銅原料成分日趨復雜[3-5],導致As、Sb和Bi等雜質含量日趨升高,常規(guī)操作已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目前國內銅冶煉行業(yè)對粗銅中As、Sb、Bi雜質元素的脫除未有較成功的應用案例。通過借鑒國內同行在火法吹煉[6-7]、精煉過程中雜質元素構成、分布、脫除機理等[8-13]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本單位的設備配置和工藝特征,開發(fā)出了一種新型脫雜劑,實驗得出最優(yōu)配方。本文主要通過探尋新型脫雜劑的工業(yè)化應用,確定出火法吹煉、精煉段最優(yōu)脫雜工藝,提升雜質脫除率,構建出原料預警模型,實現高雜原料條件下產品質量穩(wěn)定。
根據本單位近3年來的陽極銅成分變化,得出不同時期陽極銅主要雜質含量對比數據見表1。
表1 陽極銅主要雜質對比統(tǒng)計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main impurities in anode copper單位:質量分數,%
銅火法冶煉過程脫雜效率是有限的,隨著銅精礦中As、Sb、Bi含量升高,必將導致粗銅、陽極銅質量波動,雜質含量隨之升高[14],直接影響到陰極銅質量和電解工序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同時,大量不合格陽極銅需回爐處理,造成火法精煉工序返煉加工成本增加,并造成了銅、金、銀等金屬的返煉損失。在電解精煉中,由于銻、鉍的電極電位和銅的相近[15],當在電解液中累積到一定濃度時,會在陰極上放電析出,影響陰極銅質量。因此,提高陽極銅質量對于穩(wěn)定陰極銅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粗銅中鉛、砷、銻、鉍的氧化物常常聚集在一起以小于3μm的顆粒沿氧化亞銅邊緣分布,有時呈粒度稍粗(1~5μm)的彌散狀分布于金屬銅中(見圖1)。能譜分析結果表明,鉛、砷、銻氧化物中各氧化物相對含量是變化的[16],不是固定值,而且通常以氧化鉛為主,砷、銻氧化物次之,含微量氧化鉍。
粗銅中除了金屬銅,較常見的物相有赤銅礦(氧化亞銅Cu2O),其次為輝銅礦(硫化亞銅Cu2S),另外可見鉛、砷、銻、鉍、碳的氧化物[17-18]。
圖1 粗銅的EDS-SEM圖譜Fig.1 SEM-ED images of crude copper
對于這些雜質,可采用向銅液中加入新型脫雜劑,使之與砷銻氧化物反應生成穩(wěn)定的低熔點熔鹽進入渣中去除,同時使鉛砷銻鉍氧化物構成的復雜大分子物質解體,提高PbO的揮發(fā)活度,提高Bi2O3的反應活度,借助反應2Bi2O3+Bi2S3=6Bi+3SO2生成金屬鉍揮發(fā)[19-20],因此,在熔體帶有硫的狀態(tài)下脫雜,效率更高。通過加入新型脫雜劑改變雜質原有的物相,使精煉渣的溶解度、比重等性質發(fā)生改變利于渣從銅水中分離。
從圖1的能譜分析可以看出,樣點1里鉛、砷、銻、鉍的氧化物與氧化亞銅聚集在一起,樣點2里鉛、砷、銻、鉍的氧化物聚集在一起分布在氧化亞銅邊緣,樣點3的主要物相有赤銅礦和輝銅礦,樣點4的主要物相有氧化亞銅。
根據前期研究得到脫雜劑配方,通過工業(yè)化試驗,制定出火法吹煉、精煉段脫雜工藝方案,形成火法吹煉精煉段耦合脫雜工藝技術并應用。
將熱銅锍、自產冷料、石英熔劑加入到100 t PS轉爐中進行吹煉一周期常規(guī)作業(yè),轉爐吹煉一周期采用傳統(tǒng)的加石英石造渣除去Fe、Pb等雜質,爐溫1 150~1 250℃,風量32 000 m3/h,鼓風含氧25%,吹150 min造渣脫鐵后得到白锍轉入二周期。二周期開始后,爐溫1 200~1 280℃,風量33 000 m3/h,富氧濃度24%。白锍加入一定量的外購粗銅并加入新型脫雜劑,脫雜劑與爐內雜質(As、Sb、Bi)反應造渣脫除雜質,直到吹煉終點,二周期吹煉時間共計150 min,造銅期結束不排渣,少許氧化渣及未反應的脫雜劑直接倒入陽極爐,在陽極爐氧化階段繼續(xù)反應,形成銅火法吹煉精煉耦合脫雜工藝,其耦合脫雜工藝過程見圖2,最終得到合格的陽極銅。脫雜劑與爐內雜質反應造渣脫除雜質反應方程式如式(1)~式(6),將上述各個反應方程輸入HSC Chemistry 6.0熱力學軟件的Reaction Equations模塊之中[21],通過設定參數,獲得上述6個反應在1 200~1 220 K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ΔGθ、和焓變ΔHθ與溫度T的關系數據,并將其整合成圖3、圖4。
圖2 銅火法吹煉精煉段耦合脫雜工藝過程Fig.2 Process of coupling impurity removal in copper fire blowing refining section
圖3 反應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Gθ與溫度的關系Fig.3 Relation between standard Gibbs free energy and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圖4 反應的焓變△Hθ與溫度的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halpy change and temperature of reaction
根據圖3熱力學數據(ΔGθ與T的關系)判斷:反應式(1)、式(2)、式(3)、式(4)、式(5)、 式(6)在1 200~1 220 K溫度范圍內的標準吉布斯自由能均小于零,故以上反應可自發(fā)進行。
根據熱力學數據(△Hθ與T的關系)判斷,一個反應若其焓變△Hθ<0,為放熱反應,反應的焓變△Hθ>0,為吸熱反應。根據圖4可知:反應式(2)、式(5)的反應焓大于零,為吸熱反應,升高反應溫度有利于反應的進行,反應式(1)、式(3)、式(4)、式(6)的反應焓小于零,為放熱反應,降低反應溫度有利于反應的進行。
3.2.1 過程控制
耦合脫雜工藝實現了銅火法吹煉、精煉段雜質脫除率的提升,通過對現有物料結構及生產實際的考量,為進一步提升脫雜效率,過程控制主要措施:①脫雜劑:主要成分為含鈉鈣的高活性碳酸鹽;②加入量與加入時機:脫雜劑用量(噸銅)7 kg/t,在火法吹煉—精煉段的最佳加入時機為轉爐篩爐后1 h左右加入;③加入方式:脫雜劑與冷銅、殘極混裝加入,提高脫雜劑的利用率。
3.2.2 試驗結果分析
按照工藝控制方案,進行了新型脫雜劑工業(yè)化應用,過程記錄如表2~表4所列。
表2 爐次號1-637(篩爐后1 h加入脫雜劑)吹煉段試驗Table 2 Blowing section test
表3 轉爐爐次1-637、陽極爐爐次7-132精煉段試驗過程記錄結果Table 3 Tests in refining section
表4 吹煉-精煉段試驗過程記錄結果Table 4 Blowing-refining tests
通過長時間的生產應用,各階段的雜質脫除率統(tǒng)計結果如表5所列。由表5可以看出,新型脫雜劑在吹煉-精煉段對砷、銻和鉍展示出優(yōu)越的脫除性能。砷、銻和鉍的脫除率分別從原來的42.19%、22.98%和74.02%增加至54.18%、36.35%和80.41%。
表5 各階段脫雜率結果統(tǒng)計表Table 5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results of impurity removal rate in each stage
以合格陽極銅標準為控制要求,脫雜劑應用后,根據吹煉段、精煉段雜質脫除率及熔煉段雜質脫除率,反推原料雜質元素要求,構建出原料預警模型見圖5,指導生產。
圖5 原料預警模型推導原理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raw material warning model derivation
在原料預警模型的基礎上,完善了火法吹煉段不同產品的控制及處理標準見表6,電爐冰銅主要雜質控制要求見表7,外購粗銅處理標準見表8。
表6 入爐原料控制標準Table 6 Control standards for raw materials into the furnace單位:質量分數,%
表7 電爐冰銅主要雜質控制要求Table 7 Main impurity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matte in electric furnace單位:質量分數,%
表8 外購粗銅處理標準Table 8 Processing standards for purchased crude copper單位:質量分數,%
1)實現新型脫雜劑(主要成分為含鈉鈣的高活性碳酸鹽)在銅火法吹煉、精煉段的工業(yè)化應用。
2)通過銅火法吹煉精煉耦合脫雜工藝應用,吹煉、精煉階段雜質脫除率:As、Sb、Bi脫除率分別由42.19%、22.98、74.02%提高至54.18%、36.35%、80.41%,穩(wěn)定了產品質量,拓寬了原料適應性。
3)粗銅火法精煉脫雜在熔體帶硫的狀態(tài)下進行,脫雜效率更高。
4)構建出原料預警模型,指導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