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桃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fā)展,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理念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在實踐教學中,教學的實效性被重新認識和確認,在教學新時期成為改革的重要理念和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時間跨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充足的發(fā)展空間和時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方案,促使教學有效性得到切實提升。本文就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性提升的策略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提升;新課程背景;策略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下中上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都會發(fā)發(fā)生較大變革和變化。此外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也需要對傳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積極調整,使教師教學方式有效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最后在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上,教師也需要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家校合作教學形式記性積極創(chuàng)新,促使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
一、小學語文教育三階段教學方式和目標分析
1.一、二年級教學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語言能力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使教學的基礎性內容。例如學生從拼音學習對漢字讀音的掌握。從練字開始逐漸規(guī)范自身的寫字技術。學生在牙牙學語過程中,已經練就了初步的聽力能力。但語文教學需要更進一步,使學生的聽力和漢字想像做到有效匹配。最后學生需要將學到的漢字知識進行積極的實踐嘗試,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表達和寫作技巧。
2.三、四年級對學生的基礎語法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法的有效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文字、句式、文章的有效理解,促使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例如對文章文體的識別,對句式語氣的識別,寫作能力中糾錯意識的養(yǎng)成等,促使學生對漢語言做到進一步熟悉和掌握。
3.五、六年級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一步培養(yǎng)。例如對語言文化的學習、德育意識的提升、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寫作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閱讀能力在實踐中的有效應用等,促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向社會生活延伸,增加學生的語言應用和實踐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刻板單一。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受到應試教育和儒家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的相對強勢,缺乏積極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人文主義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可能在學習中充滿焦慮和被動,給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造成潛在隱患。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帶有歧視性的教學色彩,導致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受到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自暴自棄,逐漸走向學習發(fā)展的歧路。
2.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保守。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新技術、新理念的應用缺乏關注和實踐理念,對傳統教學方式存有信心,擔心改革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3.未能設置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科學策略,首先從總體上進行有效規(guī)劃和創(chuàng)新,在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直到最終創(chuàng)新教學的有效開展和實施。但在實際改革教學中,部分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形式主義的特點,導致改革教學的效果不明顯,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仍受到壓制。
4.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因為年齡和生活閱歷的關系,對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情緒。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展開積極的生活化交流,促使師生關系保持和諧穩(wěn)定,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過于冷漠和刻板,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無法有效進行。
三、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創(chuàng)新改革發(fā)展策略
1.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改革教學中,教師需要從自身的教學理念護出發(fā)做到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和換位思考。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引導教學策略,保持和學生的充分溝通和交流,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和鼓勵。促使學生的學習焦慮情緒得到有效緩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2.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幽默的教學語言、熱情的演講情緒、多樣的肢體動作等,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情緒,促使學生保持對教師的積極配合。此外教師也可以開展多樣的學生自主交流活動活躍氣氛,使學生保持對教學話題的思考和探討。
3.對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有效吸引學生的關注度和興趣。例如在教學《草原》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草原的影像資料、歌曲等,有效調動學生的思考情緒,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草原風俗、文化、風景的思考和想像。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開展,使家庭教育積極的發(fā)揮其作用和職責。
4.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話題想社會、生活方面拓展。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多樣的思考。例如在教學《走月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憶是否有過走夜路的經歷,和誰一起發(fā)生了怎樣的趣事和見聞,以此使學生對家庭親情做到更深入的思考和想像。
5.對唯成績論和標準答案教學理念進行積極反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應試教學和標準答案式的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在教學中保持對學生思維的開拓,在教學中避免以成績論短長,促使學生對成績保持理性看待和認識,使學生將目光和精力更多投入到興趣學習和創(chuàng)新思考中去。
四、結束語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提升語文課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從多元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注意總體規(guī)劃的同時,對細節(jié)教學過程中有效掌控。促使學生在有效的統籌規(guī)劃中,對語文學科保持多元深刻的思考和認識,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冬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如何實現有效教學[J].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2020,8(01):62-66.
[2]何玫.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J].南北橋,2019(1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