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琴
摘 ?要: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興趣盎然地聽,靈活自主地聽,才能使課堂展現活力。
關鍵詞:傾聽;激勵啟迪;貼近生活;激發(fā)童心;榜樣示范
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在新課程標準下,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獲取知識,而傾聽則是合作學習的基礎,由于受年齡特征及獨生子女特點的限制,學生普遍存在著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說的問題。那么,如何教學生學會“傾聽”?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良好習慣,給學生一片傾聽的天地,增添語文課堂活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營造一個傾聽的氛圍
在上課開始,我們應該明確指出:“同學們,我們要注意聽人家講話,這也是有禮貌的表現?!边@樣一句話,就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既告訴了學生要怎樣做,也告訴了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傾聽的氛圍,教會孩子們參與討論,如:可以猜一猜發(fā)言的同學可能會講些什么?和自己的看法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他怎么會怎樣想呢?也可以對同學的觀點進行判斷、歸納或評價。還能想想同學說的有沒有道理,自己是否同意,還是有什么可補充的……學生便能學會先聽后說,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學生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質疑中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想法,每個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有進一步的探究。
二、培養(yǎng)“傾聽”習慣
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興趣盎然地聽,靈活自主地聽,才能使課堂展現活力。
(一)激勵啟迪
在課堂上,對于認真傾聽的學生,我總是及時對其加以獎勵,并以“誰的耳朵最靈”、“誰的記性最好”“誰最懂得尊重別人”等語言開導學生,告訴他們注意聽別人的發(fā)言不僅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從別人的發(fā)言中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fā),會學習的孩子應該是善于思考和傾聽的。孩子情緒色彩很濃,常常由于興奮不能耐心傾聽他人的發(fā)言而大聲說話。有的學生由于開小差也聽不進他人的發(fā)言。這時我們應立即對能傾聽別人發(fā)言并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給予表揚,對于敢于回答問題且回答不正確的孩子也進行鼓勵。例如,老師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等他讀完之后說說他讀得好的地方,其他同學聽得挺認真,卻有一位學生也想迫不及待地要來讀,嘴里發(fā)出了聲音。等第一位同學讀完,老師問這位迫不及待要讀的學生:“他讀得那么棒,你怎么能隨便打斷呢?”在表揚第一位學生的同時更引起了第二位同學的反思。同時,老師指出:認真聽別人的朗讀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提高自己朗讀水平的好辦法。像這樣沒有傾聽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會立即停止其他動作認真聽講,給其他學生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長期這樣強化訓練,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就會穩(wěn)定形成。
(二)貼近生活
明尼蘇達大學的修辭學教授斯狄爾博士認為,大多數人都屬于無效率的聽眾,在聽過10分鐘的口頭報告后,大部分人所聽到的和記住的只有內容的一半,在此后的48小時內,他們還會遺忘掉另外的25%,他指出,有效傾聽有十個要點,其中的第一個就是“找出有興趣的領域”。把有趣的教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拿一位特級教師來說吧,有一次他上展示課時,好多老師來教室聽課,同學們覺得很緊張。于是,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今天我來給同學們上課,我也正想借此機會來看看我們班的同學是怎么學習的。同學們觀察觀察,我的長相?然后猜猜我的年齡。學生興趣盎然,一一作答。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學習了新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感覺到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當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傾聽的效率。
(三)激發(fā)童心
把教學內容設計為富于童心童趣的故事或游戲,使學生學習興趣迅速被激發(fā),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煥發(fā)敏銳的思維,激發(fā)起“傾聽”的欲望。聽到一位低年級的老師在教學拼音第一課“a o e”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然后讓學生模仿小孩練聲、公雞打鳴、鵝的高叫,練習“a o e”的發(fā)音。教學中,以趣引路,以情導航,啟發(fā)學生把“a o e”的練習放在一個環(huán)境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出一個故事。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故事基本編成,再與同桌交流、補充,故事進一步完整,不少學生想在全班發(fā)言。有的學生說:“暑假,我到鄉(xiāng)村奶奶家,奶奶家有一只大公雞,每天都早早地打鳴,聽,o o o它叫得多好聽。鄰家有個小姐姐聽見公雞的叫聲,她趕忙起床,來到院子里練嗓子,a a a……練得多認真啊。在她的影響下,我也跟著a a a地練起來。河里的大白鵝聽見了,也忍不住 e e e ……地唱了起來。大白鵝、大公雞、小姐姐,我們成了好朋友。每天早上,我們好像在練習大合唱。多有趣啊!”盡管學生編的故事有的不太符合實際,但在編述過程中,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自主創(chuàng)設學語文用語文的環(huán)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說”更具有感染力,使“聽”更具有吸引力。
(四)榜樣示范
在學生發(fā)表意見時,教師要以聽眾的角色,用非言語信號和言語信號同談話者做積極的信息交流。非言語信號包括:交換眼光、側身傾聽、舉目凝視、含笑點頭等。言語信號可以說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語,如“我理解你的話”或“我被你說服了”等。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用走近發(fā)言的學生、請其他同學重述某人的發(fā)言,并讓全班同學學著說一遍等方式,來暗示自己在傾聽。這一切都在向學生表明:老師對他們的發(fā)言是積極參與的,并對他們的發(fā)言是關注和感興趣的。當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自己的發(fā)言,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在語文教學中,“聽”排在“說、讀、寫”之前,應該得到必要的重視!它必須貫穿于說、讀、寫、思種種教學活動中,因此就需要我們挖掘、創(chuàng)造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給學生一片傾聽的天地,增添語文課堂活力。拿破侖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梢?,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就能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會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