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雅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 河南鄭州450007)
產(chǎn)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分娩期嚴重并發(fā)癥,具有病情進展快、危險程度高的特點。難治性PPH 出血量大,可引發(fā)出血性休克,若處理不當需中轉子宮切除術,嚴重損害患者身心健康[1]。臨床治療難治性PPH 的方案較多,宮腔填紗、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改良B-lynch 縫合術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止血效果存在一定差異,選擇何種手術方案快速、安全止血是臨床研究重點。既往研究主要通過對患者產(chǎn)后出血量及安全性評估手術效果,本研究則在此基礎上從凝血因子和血管緊張素Ⅱ方面分析在剖宮產(chǎn)術難治性PPH 患者中應用改良B-lynch 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的止血效果,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我院實施剖宮產(chǎn)術發(fā)生難治性PPH 的患者95 例,根據(jù)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6 例和研究組49例。對照組年齡24~35 歲,平均(29.62±2.41)歲;孕周37~41 周,平均(38.92±0.86)周;經(jīng)產(chǎn)婦14 例,初產(chǎn)婦32 例。研究組年齡23~37 歲,平均(29.86±2.55)歲;孕周37~41 周,平均(39.06±0.91)周;經(jīng)產(chǎn)婦15 例,初產(chǎn)婦34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產(chǎn)婦自愿選擇剖宮產(chǎn),且產(chǎn)后2 h 出血量>1 500 ml;通過子宮按摩、注射縮宮素止血效果不佳;子宮收縮乏力;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疾?。蝗焉锴澳δ墚惓?;伴心功能不全。
1.3 手術方法 兩組均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采用子宮下段剖宮產(chǎn)術娩出胎兒。對照組接受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自剖宮產(chǎn)切口拖出子宮,牽拉至一側,注意避開圓韌帶,暴露手術視野,觸摸子宮動脈上行支,由前向后采用圓針穿過子宮肌層,由后向前穿過子宮側緣動靜脈叢,注意勿損傷腸管,以可吸收線縫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改良B-lynch 縫合術:由子宮旁3 cm、子宮右側下緣3 cm 處進針,子宮底至宮角處垂直縫合2 針;子宮切口水平處進針,從左到右水平縫合1 針,左側方法參照右側,助手逐漸加壓子宮,牽拉并收緊縫線,結扎。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稱重法計算兩組術中出血量,并統(tǒng)計輸血量及手術時間。(2)比較兩組止血成功率。止血成功標準:活動性出血癥狀消失。(3)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 d 凝血因子和血管緊張素Ⅱ(AngⅡ)水平。抽取空腹靜脈血,以凝固法檢測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及AngⅡ。(4)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泌尿系統(tǒng)感染、腹部感染、高熱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輸血量(ml) 手術時間(min)研究組對照組49 46 tP 1 657.34±86.19 1 942.07±93.44 15.449<0.001 857.32±69.85 1 276.44±75.38 28.129<0.001 61.33±8.14 59.85±8.05 0.890 0.376
2.2 兩組止血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49 例患者均止血成功,對照組46 例患者中40 例止血成功。研究組止血成功率100.00%(49/49)高于對照組86.96%(40/46)(χ2=4.796,P=0.029)。
2.3 兩組凝血因子和AngⅡ水平比較 術后1 d 兩組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AngⅡ水平均高于術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因子和AngⅡ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因子和AngⅡ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AngⅡ(ng/L)術前時間 組別 n 凝血因子Ⅷ(IU/ml)凝血因子Ⅸ(IU/ml)研究組對照組49 46 tP術后1 d 研究組對照組49 46 tP 148.82±10.57 150.04±11.12 0.548 0.585 186.33±11.63*164.48±10.92*9.425<0.001 142.39±9.45 143.55±9.82 0.587 0.559 179.34±11.08*163.38±10.64*7.152<0.001 37.22±1.95 36.84±2.03 0.931 0.355 51.33±3.12*40.28±2.75*18.267<0.001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出現(xiàn)泌尿系統(tǒng)感染2 例,腹部感染1 例,高熱1 例;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泌尿系統(tǒng)感染1 例,腹部感染1 例。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16%(4/49)與對照組4.35%(2/46)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117,P=0.732)。
PPH 是分娩期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為分娩總數(shù)的2%,主要致病因素為子宮收縮乏力、軟產(chǎn)道損傷、胎盤胎膜娩出異常等,嚴重威脅產(chǎn)婦生命安全[2]。難治性PPH 病情進展迅速,采用子宮按摩、縮宮素應用等方案難以有效止血,臨床需及時進行手術干預。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可對子宮動脈進行縫扎,從而限制血液輸送,建立側支循環(huán),促使出血部位形成血栓,達到止血的目的,有助于預防出血性休克,改善子宮血液循環(huán)[3]。相關研究指出,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應用于PPH,可減少產(chǎn)后出血量,降低子宮切除率[4]。但單一采用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對難治性PPH 的效果有限。改良B-lynch縫合術是在背帶式縫合術基礎上改良而來,通過壓迫子宮促使收縮而關閉血竇、形成血栓,減少出血量。改良B-lynch 縫合術可阻斷子宮、卵巢動脈,減少宮側血液供應,進一步提高止血效果[5]。張建華等[6]研究證實,改良B-lynch 縫合術應用于剖宮產(chǎn)中難治性PPH 患者,可有效控制出血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且對性激素水平影響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輸血量少于對照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明改良B-lynch 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可有效止血,提高止血成功率。
凝血因子是參與血液凝固過程的各種蛋白質組分,主要作用在于激活后補塞血管漏口[7]。AngⅡ是縮血管活性物質,可結合血管緊張素受體引起生理效應,加強微動脈收縮,有助于縮復子宮壁而壓迫血竇,促使血栓形成。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1 d 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AngⅡ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改良B-lynch 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可改善患者凝血因子,對提高止血控制效率有積極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改良B-lynch 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會刺激子宮平滑肌節(jié)律性收縮,增強血管緊張素轉化酶作用,促使凝血因子釋放。另外,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在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基礎上聯(lián)合改良B-lynch 縫合術具有較高安全性。同時術中需注意,縫合時以選擇鉻制腸線為佳,其優(yōu)勢在于2 周內即可吸收,且具有張力,對術后傷口愈合有積極作用;對于前置胎盤產(chǎn)婦,由于胎盤附著面較大,可先行8 字形縫合以減少出血,而后行改良B-lynch 縫合術。綜上所述,改良B-lynch 縫合術+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應用于剖宮產(chǎn)術中難治性PPH 患者,止血效果確切,可明顯提高止血成功率,有助于改善凝血狀況,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