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梅
【關鍵詞】吟誦;教學范式;養(yǎng)君子之風
一、研究起源
君子從哪里來?從《詩經》中來。所謂“經”,就是根本,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精神家園。放眼世界,唯有中華民族“以詩為經”,還把《詩經》當作群經之首,彰顯出我們民族的優(yōu)雅與獨特。然而,在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當下,莘莘學子卻無君子之風:其一,小學中段學生素養(yǎng)之缺。在中國大部分家庭教育中,長輩溺愛,孩子不守規(guī)矩,金錢至上,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禮貌,不考慮他人感受。這些都跟溫柔敦厚的“君子之風”背道而馳;其二,小學中段關于《詩經》的教學涉獵太少?,F行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只編排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只是來自《小雅·采薇》里的四句。人教版語文初中教材選入了《周南·關雎》《秦風·蒹葭》《邶風·式微》《鄭風·子衿》,共只編排了四首左右,涉獵實在太少。
為此,筆者認為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君子之風”,引入《詩經》教學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經》是詩歌的源頭,其中的字詞都是后世著作中字詞的源頭。到中年級以后,學生有一定字詞量的積累,多引入《詩經》的篇幅是可行的。
二、“養(yǎng)君子之風”的亮點
首先,“養(yǎng)君子之風”具有傳承性?!对娊洝啡嬲故境鲋艹说纳鐣詈偷赖嘛L貌,注重修身的君子之風,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文觀以及溫柔敦厚的品格。其次,“養(yǎng)君子之風”具有時代性。在現代社會,君子一詞沒有男女之分,女人也可以言行具君子之風。因此,君子之風適合所有學生,每位學生都可以成為君子。最后,“養(yǎng)君子之風”具有人文性。《詩經》散發(fā)著古樸而熱誠的精神力量,具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高尚境界,提高人的精神素養(yǎng),不見一絲悲觀、消沉之氣。
三、“養(yǎng)君子之風”的課程設計及教學范式
(一)“養(yǎng)君子之風”的整體設計
《詩經》里收錄了305篇詩歌,涵蓋內容豐富而廣泛,將其全部教授給學生不現實,因此必須精選篇目,架構課程內容。
1.受眾定位小學中段學生。小學中段,是成長的一個關鍵期。處在兒童期的后期,在小學教育中正好處于從低向高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變化明顯,正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詩經》因為年代比較久遠,涉及事物對學生而言較生疏,生僻字多,沒有引導學生會發(fā)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被扼殺。為此筆者根據學生特點,從詩經的篇目中挑選出靈動、有趣的篇幅,詞句簡單且意思明晰,非常適合中段孩子閱讀。
2.選篇緊扣君子之風。根據君子“德、智、勇、藝”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挑選,所挑選篇幅的內容難度逐步增加,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狀態(tài)。
(二)“養(yǎng)君子之風”的教學范式
“養(yǎng)君子之風”教學的設計,將打破傳統(tǒng)以解釋、欣賞、背誦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轉變?yōu)椤耙恢鬏S,兩基點”的教學思路。一主軸是指培養(yǎng)學生理解作品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人的君子之風。兩基點是指,一方面是源自吟誦而高于吟誦,吟誦才是《詩經》的學習方法,是古詩學習的一個基本點,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詩的整體風格,感受詩經的節(jié)奏美與音韻美,從而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詩經》的內容與情感。另一方面為源自生,用于生。語文學習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珍惜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鼓勵自由表達,回歸學生的主體課堂模式。
(三)“養(yǎng)君子之風”的教學流程
“養(yǎng)君子之風”的基本教學流程為:喚醒—感知—體悟。
1.精彩導入,喚醒“君子之風”。《詩經》年代久遠,直接呈現會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因此在教學時要設計各種導入方式,以便引起學生興趣。為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這里不詳細闡述。
2.對比理解,感知“君子之風”?!对娊洝返淖g文版本有很多,水平也參差不齊。筆者通過對多種版本的《詩經》譯文進行對比,選擇譯文較為詩化靈動,朗朗上口且趣味橫生的版本,較好地保持了《詩經》的民歌風格,能較好地感知詩中含有的“君子之風”。
3.吟詠想象,體悟“君子之風”。在音樂背景下,反復吟誦,打著節(jié)拍,搖頭晃腦,體態(tài)律動地因聲入境,讓學生養(yǎng)成徐而不急的君子之風。通過吟誦,展開豐富的想象來理解詩歌背后的內涵。邊吟誦邊想象,自然能體悟詩中的“君子之風”。
(四)“養(yǎng)君子之風”的課型范式
“德、智、勇、藝”是君子之風的四大核心,特點與功用各異。借助特色課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實踐體驗,內化為學生的內在氣質。第一,君子之德,是以“選題—規(guī)劃—發(fā)展”的體驗型課程。第二,君子之智,是以“激活—重構—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新型課程。第三,君子之勇,是以“參與—體驗—行動”的實操型課程。第四,君子之藝,是以“理解—設計—操作”的才藝型課程。
四、“養(yǎng)君子之風”的深度實施及策略
跟以往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課程的實施相比較,“養(yǎng)君子之風”課堂的深度實施體現了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課程實施具備深遠的愿景,第二個維度是學習者深入的參與性,第三個維度是學習者深刻的達成度。
(一)基于文本延伸的選擇學習策略
選擇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智能優(yōu)勢來選擇適合自身發(fā)展要求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甚至學習伙伴等。
1.基于《詩經》文本的選擇學習。《詩經》是先輩賜予我們的瑰寶,上完《詩經》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項目,課上和課后實現無縫對接,學習與興趣有機結合,學習能力不斷提升。
2.基于《詩經》閱讀圈的選擇學習。課堂只不過是學習《詩經》的一個引子,它點燃了學生的閱讀熱情,課后學生開始大量閱讀《詩經》的相關書籍。
《詩經》工具書閱讀圈:《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詩經今注》《詩經注析》《詩經物名新證》《甲骨文字典》等都是《詩經》的工具書,便于學生查閱不懂之處?!对娊洝吠卣归喿x圈:《詩經里的植物》《詩經植物圖鑒》《美麗詩經》《詩經最美國學》《陌上花開:和慕清一起詩經》《詩經越古老越美麗》等都是《詩經》的拓展閱讀書籍。學生持續(xù)高漲的后續(xù)學習,加深了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更能體現其中的君子之風。
(二)基于學以致用的整合行動策略
深化課改的背景下,各學科都在倡導探究性學習,各課程之間趨向無邊界的融合,將深度實施的重點定位在“學以致用”上
1.基于跨學科的整合行動??鐚W科整合,是一種將不同領域內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教與學整合到一起教學的方式,能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學到的零碎知識變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使不同學科的課程內容呈現開放性,是科學探索的一種新方式。
2.基于生活化的整合行動。教育本身就與生活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大語文教學觀強調學習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詩經》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教學貼近生活,還原生活,最后回歸生活,應用于生活。
(三)基于吟誦拓展的校本應用策略
在《詩經》成書的年代,“詩”和“歌”還沒有分開,大多是能唱出來的,節(jié)奏性和韻律感都很強。所以《詩經》需要吟誦。什么是吟誦?《漢語大詞典》解釋是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
1.基于校本規(guī)范的“詩經”吟誦。關于古體詩吟誦規(guī)則,《詩經》屬于古體詩,它的吟誦規(guī)則不像格律詩那么嚴格,寬泛自由得多。基本吟誦規(guī)是:依字行腔,平長仄短,入短韻長。這里不一一贅述?!对娊洝返囊髡b有一種方法叫“重章疊唱”,就是詩中的某一段或者某一句完全不變,或者保留結構形式只變了幾個字。吟誦的時候,特別容易感受到詩經的音韻之美,曲調從頭至尾沿用統(tǒng)一的風格,這樣就形成了一詠三嘆的藝術效果。
2.基于方言保護的吟誦拓展。吟誦跟方言、鄉(xiāng)音有著密切的關系,方言吟誦是還原詩歌本貌的直接方法。為此,筆者規(guī)定學生下課交流,回到家里跟家長交流,都必須用方言。這讓家庭里幾代人都特別高興,學生平時交流用方言,使快失傳的方言又重見天日。課堂上用方言吟誦詩時,別有情趣,下課的時候就用方言交流,回家的時候用方言交流,三管齊下,呈現了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語言遺產的繼承與發(fā)展。
(四)基于展示分享的君子之“巔”策略
“君子之德”就是學會與他人分享,這是檢驗學生“君子之風”落實的一個重要指標。教師具體的做法是:以測評為主的展示分享、基于舌戰(zhàn)群儒的展示分享、基于創(chuàng)作升華的展示分享三方面予以落實與推進:
1.以測評為主的展示分享。以測評為主的展示分享就是通過紙筆測試展示分享和非紙筆測試展示分享。一方面,協助補救。紙筆測試是指以書面形式的測驗,主要側重予評定學生在科學知識方面學習成就高低或在認知能力方面發(fā)展強弱的一種評價方式。另一方面,快樂游園。非紙筆測試,通過知識和趣味活動的融合。例如我們進行了“養(yǎng)君子之風”的游園活動,背誦、書寫、挑點極限、快樂分享展示。
2.基于“舌戰(zhàn)群儒”的展示分享。君子要有敏捷的思維,良好的口才,所以我們特地為君子量身打造“舌戰(zhàn)群儒”的展示分享。讓小選手們選題,進行一場君子燒腦的比賽,從開篇陳詞,攻辯,攻辯小結,自由辯論,刀槍舌戰(zhàn),你來我往,真是舌戰(zhàn)群儒。這樣的分享鍛煉中學生從收集、整理、分析、選取資料到辯論,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能力的提升。
3.基于創(chuàng)作升華的展示分享。根據《詩經》文本以及特色課程的學習之后,學生會有很多創(chuàng)作的欲望,此時教師借機進行線上線下的策略整合,引導學生進行分享。
五、成效與反思
近一年的“養(yǎng)君子之風”的教學實踐一直持續(xù)而深入地推進,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生積極參與行動實踐后,核心素養(yǎng)持續(xù)提升,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并打造出優(yōu)質課堂后,專業(yè)素養(yǎng)飛速上升,全面推進了課程建設。
(一)養(yǎng)君子之風,引領學生體悟民族精髓
“養(yǎng)君子之風”的教學實踐,深受學生喜愛且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學生。它做出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積極貢獻在于:實現校園生活與社會實際的自然對接,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了知識性學習與實踐性學習并重的目的,實現了跨學科結合,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揚君子之風,觸發(fā)教師傳承民族之魂
教師大量閱讀了跟《詩經》有關的文集與文獻,包括相關的教育理論,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年級組的教師開展了積極而深入的研究,自發(fā)關注教學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的熱情被點燃,案例研究與微型質性論文的應用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