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蕾, 楊軼冰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
情緒是個體對重要事件所做出的、基于生物學的反應,這些反應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具有延展性,包括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現(xiàn)力方面[1]。有研究者認為,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情緒從本質(zhì)上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2]54。積極情緒(正性情緒)是指刺激滿足生理需要、有助于相關目標的實現(xiàn)、或目標進展順利時所產(chǎn)生的愉悅感[3]。積極情緒拓寬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范疇,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新的思維和行為方式[4]。積極情緒能夠降低個體心理疾病的易感性,使個體更好地應對負性或壓力事件[5]。消極情緒(負性情緒)是一種情緒低落和不適情況的基本主觀體驗,包括每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例如憤怒、羞恥、仇恨、負罪感、恐懼和緊張等。研究表明,抑制負性情緒刺激需要消耗注意資源,消耗的注意資源越多,對分心的影響也越大[6]。由此可見,積極情緒有利于個體身心發(fā)展,消極情緒對個體身心發(fā)展具有抑制作用。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稱應對策略和應對機制,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diào)節(jié)因素[7]。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不恰當?shù)膽獙Ψ绞绞蛊鋵Υ煺刍颦h(huán)境變化應對失敗,繼而導致物質(zhì)濫用、自傷甚至自殺[8]。還有研究表明,無效應對會維持或者加劇抑郁[9]。然而,高中生面對繁重的學業(yè),抑郁和焦慮是常見的情緒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中介作用[10],積極情緒有助于心理健康[11]。由此可見,個體應對方式對維護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情緒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消極情緒的減少[12]404,所以不能簡單通過增加積極情緒去減少消極情緒,要同時考慮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兩方面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對哪種應對方式影響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進行進一步研究。高中生一直以來是研究重點人群,因為高中生即將進入人格穩(wěn)定期,高中生的應對方式和情緒的關系尚有待補充。研究的目的是通過研究高中生的應對方式對正負性情緒的影響,了解高中生應對方式的不同作用機制,從而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種實證支持。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安徽省淮北市某高級中學抽取高一至高三共421名學生進行施測,被試按指導語匿名作答,回收有效問卷417份,有效回收率為99%。男女生之比為1∶1.37,高一、高二、高三之比為1.15∶1.04∶1(表1)。
1.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采用黃希庭等人[13]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包括問題解決、求助、發(fā)泄、退避、幻想和忍耐等維度。量表采用5點計分,“從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計1分,“基本上都采用這種方法”計5分。整個問卷α系數(shù)為0.84,該量表各因子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表1 被試構(gòu)成情況
2.正性負性情緒量表
采用黃麗等人[2]56編制的中文版的正性負性情緒量表,共20個形容詞,分為兩個情緒維度: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量表采用1~5級評分,1為幾乎沒有,2為比較少,3為中等程度,4為比較多,5為極其多。整個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2,正、負性情緒的重測信度均是0.47,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與效標關聯(lián)效度。
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5.0軟件對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量表的得分情況如下:高中生解決問題這一應對方式得分最高,總分均值為26.49,標準差為4.84;正負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總分最高,均值為30.16,標準差為6.52(表2)。
表2 應對方式和正負性情緒總分的平均分和標準差
方差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在不同年級存在差異:高一顯著低于高二和高三,高二與高三無顯著差異;發(fā)泄、忍耐兩種應對方式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常使用發(fā)泄和忍耐的應對方式。(2)積極情緒在性別、獨生子女方面有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更多體驗到積極情緒;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常體驗到積極情緒(表3)。
表3 高中生應對方式與正負性情緒的差異性分析
從應對方式與正負性情緒的相關分析結(jié)果看出:解決問題、求助和退避三種應對方式與積極情緒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解決問題和退避兩種應對方式與消極情緒呈顯著負相關,發(fā)泄和幻想兩種應對方式與消極情緒顯著正相關,其他相關不顯著(表4)。
表4 高中生的應對方式與正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
在性別差異上,差異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常采用發(fā)泄和忍耐這兩種應對方式,這與黃希庭[13]等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情感更易于外露而且較為敏感、脆弱和膽小怕事。研究結(jié)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高中階段,男女生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學業(yè)情緒傾向,女生體驗到的負面情緒要多于男生[14]。這也與女生脆弱、敏感的性格有關,遇到困難時容易悲觀沮喪。因此老師應多給女生以鼓勵和幫助,關注其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提高其自信心,緩解不良情緒。
研究表明,高二和高三比高一更常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可能是因為高一新生對高中生活正在適應當中,還不太會運用有效的方式處理高中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研究還表明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常體驗到積極情緒??赡苁且驗楠毶优@得父母和其他長輩的更多關愛,被寄予了更高的厚望,有著非獨生子女難以比擬的資源,情感需要更能得到滿足,更常能體驗到積極情緒。
1.應對方式與積極情緒探討
研究結(jié)果表明,高中生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對于自身的積極情緒起了正向作用:高中生采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越多,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越多。這與已有研究結(jié)果是相似的[15]。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是一種行為應對,是與促進有效的行動的方式相關的一種傾向。問題解決能力對于正處在心理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的中學生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心理資源[16]。當高中生犯了錯誤,老師鼓勵他們立即采取行動改正,迎難而上,能夠引導學生有效地去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另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高中生采用求助的應對方式對于維持積極情緒狀態(tài)的保護作用,即高中生更多地采用求助的應對方式,能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求助是指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煩惱,尋求他人幫助,獲取他人的支持(如情感方面的支持)。學生通過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商量來降低受瑣碎負性事件干擾的程度,同時把自己的煩惱告訴別人達到一定程度上的注意轉(zhuǎn)移,降低消極情緒對自身的影響,以便更專心投入到當前任務中。高中生在尋求幫助時,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支持。社會聯(lián)接和支持能增加個體的積極情緒,高度的社會支持有助于個體保持良好的情緒[17]。個體內(nèi)在不同的需要達成是引發(fā)積極情緒的內(nèi)在因素[18]。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中生采用退避的應對方式對自身的積極情緒也起一定的作用,這與相關研究的結(jié)論相符[12]405。這也可以解釋為,短暫的否認和退避能給人留有必要的心理調(diào)整和緩沖時間,從而有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19]。高中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fā)展尚未成熟的階段,根據(jù)埃里克森心理社會階段理論,青少年這一階段面臨著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對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亂情況[20],他們往往缺乏主見,尊重“權(quán)威”,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不知道要做出什么抉擇。因此,當高中生們對近期的某個事件或狀況手足無措時,為了降低嚴重的挫折感,退避在短時間內(nèi)也是一種較為恰當?shù)膽獙Ψ绞健?/p>
2.應對方式與消極情緒的探討
經(jīng)過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發(fā)泄和幻想的應對方式和消極情緒呈顯著正相關。具體而言,隨著高中生采用發(fā)泄和幻想這兩種應對方式的增加,消極情緒體驗也顯著增加,說明采用發(fā)泄和幻想的應對方式對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有一定助長作用。發(fā)泄是指把不愉快的經(jīng)驗宣泄出來。負向發(fā)泄實際上是一種囊括攻擊行為在內(nèi)的情緒發(fā)泄的消極方式[21],人們在憤怒發(fā)泄后并不能感到舒適,反而事實可能相反。實驗研究表明,發(fā)泄所帶來的情緒改善也僅僅是短暫的,它會導致個體攻擊性的增多[22]。學校要重視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如打球、跳舞、唱歌之類的,教育學生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減少負向發(fā)泄的使用。
幻想是指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對于一些不切實際的事認為自己能夠解決。研究表明,個體遭受到應激性事件或挫折情景時,會產(chǎn)生積極幻想[23]。某些虛幻的自我認知和扭曲現(xiàn)實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壞性[24]。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能力水平欠缺或競爭壓力造成心理負擔過重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幻想。老師多鼓勵和激勵學生,讓學生有積極的自我肯定,同實際問題結(jié)合起來,建立起清晰的理想目標,使其逐步減少不良幻想心理,從而減少消極情緒,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不同應對方式和情緒在性別、年級和是否為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高中生越常使用解決問題、求助和退避這三種應對方式,能越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高中生減少使用發(fā)泄和幻想的應對方式,能越少地體驗到消極情緒。
應對方式的不同既有生物學因素,又有社會文化因素,還有個人行為因素。本研究只是進行關系研究,缺乏其他各因素變量。本研究采用橫向研究,不同應對方式在各階段有變化,未來可與縱向研究相結(jié)合來進行探討。人口學變量中,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人口差距過大,比例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