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力銘
摘 要:美育是通過人們的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和認識美的能力提升來讓人具有美的素養(yǎng)、品格、情操和理想。因為美對個人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當下的教育理念中非常注重美育教育,也正因如此讓美育教育開始融入到各個學科、各個教育階段和各個教育領域之中。無論是高校教育實踐還是高校美術教育理論都需從美育的視角出發(fā)來不斷完善,通過美育教育理念的不斷融入,以美術教育的浸潤和美育指導理念,讓美育的功能更好的凸顯出來。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美術美育;教育實踐
一、提升高校美術美育實踐的作用
對于人的一生而言,藝術和科學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構成層面,唯有當人的一生具備這兩個層面時,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人。審美活動之所以是當下教育部關注的焦點,其原因主要在于因之對人的成長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開展審美活動的前提下,教師可通過實踐方式或理論學習方式的運用,對學生思維產生一定影響,進而讓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和心智都受到一定影響,并對之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將“美”與“真”的理念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融合
相比其他時段的美術審美教育,大學時段更加多樣多姿,這時的審美內容也非常豐富,同時與高校美術教育的銜接也非常突出。經歷過高校審美教育的學生無論是對世界認知還是對社會認知都有著極大的提升,可對個人發(fā)展產生一定反思。比如,學生可通過手工制作、陶藝、繪畫、鑒賞等行為,開發(fā)出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手腦結合的行為方式養(yǎng)成嚴謹的思維模式。除此之外,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還是之未來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要求,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都有著極為突出的貢獻。
(二)可拓展大學生審美視野,提升道德水準
大學生美術審美教育的開展不僅對大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而且對大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也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大學時段是學生獨立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段,而大學時段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對大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還是對大學生社會精華的汲取都有著非常重大影響。以美術審美活動的學習和實踐,可有效實施心靈上的凈化,進而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并實現(xiàn)最終思想追求上的拓展。除此之外,不僅對學生間的相互協(xié)作有著推動作用,而且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同時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fā)揮也有著巨大幫助。
(三)可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與民族自信
審美教育的學習可讓學生心中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形成社會主義信念。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不僅是各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也是我國最珍貴的一項傳承遺產。對于人的一生而言,文化傳承最為重要的時段當屬高校美術審美教育時段,該時段是之重要的傳承起點。目前,國際上的文化正逐步走向多元化發(fā)展道路。因此,更應當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高校美術審美教育中,可讓學生養(yǎng)成強大的文化與民族自信心。
二、提升高校美術美育實踐的策略
(一)觀念方面的融合
如果想要將美育教學滲透到美術教學之中,那么首先要實現(xiàn)美術教學與美育教育思想觀念上的融合。換言之,當教師教導學生學習美術時,既要注重美術觀念與美學觀點的傳輸,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心理建設的提升,致力于滲透美育教學,如此才可實現(xiàn)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并為美術教學建立良好的學習基礎,而且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塑造能力的提升都有著極大幫助。除此之外,還要注重美術教學對美育教學產生的影響,由于兩者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在考慮時理應從雙方出發(fā),如此才可有效彌補兩者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并實現(xiàn)兩類教學的同步開展,進而既達到推動學校教學水平的目的,又做到實現(xiàn)學生發(fā)展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可做到確保優(yōu)秀人才質量的目標。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從美術課堂傳授的內容來看,目前主要以教材為核心傳授學生相關知識,內容較為單一。因此,將美育教學融入美術教學中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以便于通過美術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全面展現(xiàn)出學生能力。在調整教學內容時,可以在原本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與美育教學相關的知識,在教學內容進一步豐富的同時,教學質量也會進一步提升,促使學生了解更多教材外的內容,進而將學生興趣激發(fā)起來。與此同時,可以刪減一些模糊的概念和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增添一些形象、生動、具體的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
在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課堂主體主要由教師擔任,即由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顯然,這種教學方式難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起來,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可以將美育教學逐漸滲透到美術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以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并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將個體差異與學生想法考慮在內,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的目的。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采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將學生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正常的思想觀念,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對培養(yǎng)人才也有著全新的要求。為保證美術教學與社會需求相符,可以將美育教學逐漸滲透到美術教學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與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傳授學生美術知識的同時,還應注意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情況,這樣才能為美術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通過美育教學和美術教學培養(yǎng)社會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齊增東.美育視角下本科院校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9(24):144-146.
[2]金科.以校園文化活動推動美術院校美育工作的實踐研究[J].藝術教育,2019(11):279-280.
[3]高洪.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J].美術研究,2019(05):5.
[4]毛鴻達.美育普及背景下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探析[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19,48(0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