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動性疲勞是一種具有特殊運動特征的疲勞癥狀,不同于一般的疲勞,在競技體育中更為常見。這是嚴重損害運動員身體機能并影響其運動成績的一個主要因素。目前,對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疲勞和恢復方法及相關補劑,以及對人體機能和動物實驗的探索性研究。監(jiān)測方法主要用于監(jiān)測人體機能和訓練負荷。本文將對運動疲勞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為今后運動疲勞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運動性疲勞;疲勞機制;疲勞恢復
引言
隨著當今運動訓練科學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運動訓練的競技水 平呈現(xiàn)出飛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運動員為提高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無一例 外地選擇了進行高強度、大運動負荷訓練的日常訓練和競賽。運動員的 訓練負荷必然大大超過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隨之而來的是能量供應 總是趕不上消耗的速度,產生運動水平下降、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 列消極的癥狀。這就是我們所稱的運動疲勞。因此,對運動性疲勞進行研 究,了解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機理,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消除疲 勞,對提高運動成績、增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所以,如何進行讓運動員恢復以前狀態(tài)是我們此時研究的重點。以運動性疲勞恢復為主題詞在知網搜索近五年相關期刊論文,其中相關期刊20篇,會議期刊5篇。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運動性疲勞如何恢復相關性分析。
1.運動性疲勞的概念及分類
疲勞是一種生理性保護,機體不能維持原有工作能力和強度是一種 積累的過程,運動性疲勞是指由運動引起身體工作能力下降的現(xiàn)象。在 近百年來的研究中提出過各種概念,非?;祀s。因此,1982 年在第五屆國 際運動生化學術會議上,將疲勞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xù)其機能在 特定水平上和 / 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這個定義的特點是:把疲 勞時體內組織和器官的機能水平和運動能力結合起來評定疲勞的發(fā)生 和疲勞的程度;有助于選擇客觀性指標評定疲勞。運動性疲勞在人體中 可分為心理性疲勞和軀體性疲勞。心理性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的改變,長期從事某一工作或動作所產生的厭煩。軀體性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 能力下降,人體的各部位,從中樞大腦皮層細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縮單位 都能產生疲勞。軀體性疲勞分為中樞疲勞和外周疲勞,中樞疲勞是指缺 乏動機,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傳遞或募集發(fā)生改變;外周疲勞包括接點傳遞、肌肉點活動和肌肉收縮能力下降。運動性疲勞一般有如下癥狀:主觀感 覺:倦怠、恐懼、惡心、頭暈、呼吸急促、心慌、食欲不振、盜汗、睡眠紊亂。檢測癥狀:晨脈連續(xù)增高、體重減輕、肌力下降、睪酮水平下降、女性出現(xiàn) 月經紊亂或閉經等。
2.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
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主要有如下幾種學說:
2.1 能量耗竭學說:運動性疲勞主要是在運動過程中體內的能源物質(ATP、CP、肌糖原、肝糖原等)大量被消耗,而又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從而引發(fā)了運動性 疲勞的產生。
2.2 代謝產物堆積學說:運動性疲勞主要是由于運動過程中某些代謝產物(乳酸、氨等)在體 內大量堆積而又不能及時消除,對于骨骼肌和神經中樞有各種不良的影 響而引起疲勞。
2.3 離子代謝紊亂學說:該學說認為疲勞是由于 PH 值下降,水鹽代謝紊亂,滲透壓改變和激 素不足等因素引起疲勞。
2.4 內分泌調節(jié)機能下降學說;這種學說認為運動性疲勞主要是由于內分泌調節(jié)機能(如腎上腺 皮質系統(tǒng)和腎上腺髓)下降,影響了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導致機體的運 動能力下降。運動應激引起疲勞時內分泌調節(jié)受影響,在長時間運動中,運動負荷強度和運動量過大時,使皮質醇分泌持續(xù)增加,對下丘腦—— 垂體——性腺軸有廣泛的抑制作用,對免疫系統(tǒng)也起抑制作用。
3.運動性疲勞恢復方法
3.1 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大量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是消除運動 性疲勞的最有效的方法,運動員在進行大量的訓練后,機體已處于疲勞狀態(tài)。為了科學有效的提高訓練水平,運動員每天必須保證睡眠時間不少于8h,機體得到充分是休息和放松,排除體內剩余的代謝物質,促使體內的氧氣充分利用,從而使身體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消除由于訓練產生的身體疲勞。
3.2中藥恢復運動性疲勞的應用方法
內服中藥一般分為服用單味中藥和復方中藥,以服用復 方中藥居多。單味藥多為補益類藥物,主要補氣血和補陰陽,不同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靶點和途徑對單味中藥或中藥單體 防治運動性疲勞的功效和機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復方中藥 目前應用于運動性疲勞主要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平衡機體 陰陽為目標,強調陰陽互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用組方主 要以補益和調理為主,來消除運動性疲勞,提高運動能力。補 益主要為補氣健脾、補腎壯陽,調理主要為活血化瘀、疏肝理 氣。復方中藥多以整體觀為指導,通過配伍、隨癥加減防治運 動性疲勞,相比于單味藥或中藥單體更有優(yōu)勢。如健脾益氣復 方、補腎益氣復方、脾腎雙補復方、補益氣血復方等,均以益 氣、調理為主要功效[3]。
3.3主動恢復療法:
3.3.1 靜止性休息:睡眠是靜止性休息的最佳方式,是消除疲勞最好的方法之一。高質量睡眠是運動員運動訓練和運動后疲勞恢復的雙重保障。在 訓練中想要更好提高運動能力,須保證充足的睡眠,在運動負荷訓 練和比賽期間,睡眠時間應適當延長,并要創(chuàng)造適宜的睡眠環(huán)境。靜止性休息更適合因全身運動導致的整體性疲勞癥狀的消失。
3.3.2 活動性休息(積極性休息):活動性休息是指運動后做一些運動量由大變小,強度小、時間短、簡單的放松運動(如慢走等),是消除疲勞、促進體力恢復的一種 良好方法,尤其適合中長跑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國外運動員非常重 視對肌肉柔韌性和靈活性的自我保護,他們習慣在賽前做準備性 的牽拉活動,賽后做恢復性牽拉活動。
放松的走、跑對消除血乳酸等運動性疲勞癥狀比完全靜止效 果更好。與安靜性休息相比,活動性休息能以快一倍的速度消除體 內積累的乳酸等物質。運動后將靜止性和活動性休息兩者結合效 果更佳,在保證睡眠的前提下,采用積極性休息效果會更好。
3.3.3 訓練恢復能力:此法是在訓練過程中有效的增加能量儲備,進而提高運動能 力的訓練方法。通過科學安排訓練周期,訓練機體的恢復能力,從 而增加訓練負荷刺激頻率,最大程度提高運動能力。通過訓練恢復 能力,提高運動性疲勞閾值。不僅可以有效預防過度訓練的發(fā)生,還可以有效提高運動能力。
這是一種貫穿于整個訓練過程的訓練方案和恢復措施之一,具有長期預防運動性疲勞及促進疲勞恢復的效果。
結論
(1)優(yōu)秀運動員有氧運動后血乳酸濃度在4mmol/L左右,無氧運動后血乳酸濃度可達12~20mmol/L。本實驗所選實驗對象是非運動員,其有氧以及無氧能力都不及運動員,所以血乳酸濃度相對較低。
在訓練中找出心率與血乳酸的關系,利用乳酸心率控制訓練,乳酸心率是指運動員在訓練中血乳酸值達到4mmol/L時的心率值。就不用每次都取血測血乳酸值,可以根據心率評價血乳酸值,確定特定運動強度,提高運動能力。因此利用乳酸心率大體掌握無氧閾運動強度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均需重視,以提高運動性疲勞的閾值,增強運動中抗運動性疲勞及 運動后自我緩解或消除疲勞的能力。
(2)運動后,在遵循系統(tǒng)性、針對性、綜合性主動性、有效性、安全性的前提原則下,根據運動員 自身情況采取一套系統(tǒng)的主被動結合的恢復流程:運動后進行主動的活動性休息→選用物理療法進行被動的疲勞恢復(此步可依 次進行針灸、按摩、水療)→按需選用心理療法→(疲勞嚴重者則按 需進行藥物療法→)被動恢復后的自主靜止性休息(充足高質量的 睡眠,包括恢復環(huán)境的設置與布置)。在訓練與恢復的整個過程都 需注意膳食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從預防與恢復的雙重方面進行疲勞的恢復,從而增強運動及恢復能力,提高運動成績。
(3)運動性疲勞 應盡早及時消除,不易延遲,以免運動性疲勞堆積,加重疲勞程度。
參考文獻
[1]閆東旭,于晶.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1):14-15.
[2]邊新博.運動性疲勞及恢復手段的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0):189+192.
[3]馮曉蕓.基于運動性疲勞的成因及恢復手段的實踐與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4):43+45.
[4]張麗琴,盧慧敏.中藥應用于運動性疲勞相關問題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06):523-525+529.
[5]王強,汪輝,聞劍飛,參蓉雞湯抗運動性疲勞效果研究 [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5):6-8.
作者簡介:
余同波(1979-),男,漢,富順縣,高中一級體育教師、籃球一級教練,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運動康復與治療,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