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怡
【摘要】隨著信息技化術的更新發(fā)展,教育在不斷與信息技術相融合。智慧課堂和微課作為新的教學載體,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效果。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的現(xiàn)狀,結合智慧課堂下微課的使用,探究如何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關鍵詞】智慧課堂;微課;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課
社會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時期,隨著信息技術化的快速發(fā)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即將到來,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走向改革的潮流。在2018年4月國家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推動智慧課堂,促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把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教學優(yōu)化發(fā)展將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目前,很多中小學正以國家的發(fā)展綱要作為指南,積極探索使用智慧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本校從2019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在初一年級全面鋪開使用智慧課堂平臺,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半年多的探索過程中,筆者不斷學習智慧課堂技術,并結合微課這一新型教學輔助工具開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得知,智慧課堂背景下使用微課能極大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復習效率。
本文結合《道德與法治》復習課中出現(xiàn)的教學瓶頸,對智慧課堂中如何使用微課及其使用效果進行探究。
一、傳統(tǒng)微課和智慧課堂微課比較
智慧課堂和微課都是新型的教學載體。“智慧課堂能有效把線上課程,線下課程有機融合,發(fā)揮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痹谡n前,師生可通過智慧課堂資源庫學習,課后,教師能對課堂進行延續(xù),及時給予反饋。
而微課則是一種依托信息化技術而呈現(xiàn)的新型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8-15分鐘的時間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領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更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微課具有突破傳統(tǒng)課堂時空限制的優(yōu)勢,老師可事先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錄制小靛尼領,學生在家通過電腦或者手機端進行學習,這能有效延伸傳統(tǒng)課堂的效能,為課堂效果增值提效。
相比于傳統(tǒng)的微課,智慧課堂背景下的微課具有以下兩個優(yōu)勢:
1.錄制相對簡單
在傳統(tǒng)微課錄制中,教師需要通過電腦端,并依托定的多媒體軟件才能完成。在網絡上可錄制微課的軟件繁多,教師在選擇時需對軟件進行篩選,這考驗教師的多媒體素質,很多教師因不熟悉軟件操作而放棄錄制。相反,基于智慧課堂下的微課錄制則相對簡單,教師只需要通過已有的平板設備就可以完成微課錄制。教師提前準備微課資料(視頻、課件等),將其上傳到智慧云資源庫中,打開平板端微課錄制平臺即可開始微課的錄制。在錄制過程中,教師可直接對著平板講授知識,用平板筆對重要知識點圈點勾畫,還可隨時暫停和重新開始,這大大解決視頻錄制軟件復雜性的問題。在智慧課堂的平板端下,教師的微課錄制變成了一件輕松可完成的事情。
2.效果及時反饋
傳統(tǒng)的微課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交軟件完成上傳和下載任務(如騰訊QQ群,網盤,郵箱等),學生需從外部軟件下載才能完成觀看和學習。同時,教師也難以監(jiān)測學生的觀看情況,難以對微課的效果做評估。但是,基于智慧課堂背景下的微課,則可通過云系統(tǒng)進行及時的推送和反饋,學生登錄完成觀看學習,教師對學生觀看情況進行跟蹤(包括登錄時間和有效時長),這有利于教師對微課的效果做精準分析以及掌握學生的微課學習情況。
二、《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現(xiàn)狀分析
1.內容多,課時少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基礎知識較多,但周課時少,這導致很多教師(特別是初一、初二年級)只顧教授新課而沒有充足復習時間。以《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為例,書本總設置十課,二十一個框題內容。以每個框題一節(jié)課,每周兩節(jié)課的教學進度計算,需要二十一個課時,即十周時間才能完成新課教學。但是,在現(xiàn)實中,由于外在因素的影響,新授課教學進度會被拉長。因此,在同樣學期教學長度中,復習課時長只能被壓縮。這導致復習課講授內容不夠深入,學生不能透徹理解書本等問題。
2.教師少,班級多
初一、初二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教授班級較多,這導致教師在復習課中難以準確把握每個同學的復習情況。以筆者為例,上學期教授《道德與法治》初一年級六個班級,共250多名學生。在復習課前,因為學生人數(shù)較多而出現(xiàn)難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難以每個學生進行精準輔導等問題,這對復習課的教學效果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復習型”微課的實踐應用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他人的幫助實現(xiàn)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應該是主動去建構知識,而不應被動接受內容;教師應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應是知識的灌輸者。在智慧課堂背景下使用微課,能從課前課后幫助學生更好建構知識網。
在實際復習課實踐中,智慧課堂的微課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應用:
1.解決現(xiàn)行復習課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tǒng)復習課中,從上課到下課的復習時間只有40分鐘,這是一個封閉的課程設置。這屬于“耗散結構理論”中提及的封閉系統(tǒng),即一個系統(tǒng)如果封閉鼓勵,它最終也會走向“死寂”。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打破封閉的教學系統(tǒng),轉向建立“開放系統(tǒng)”。智慧課堂主張教師要擁有開放性思維,通過線上擴展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讓教學系統(tǒng)更為開放。教師在復習課中的作用不僅是傳統(tǒng)40分鐘的講授者,而知識的指導者,擁有的時間也不僅是傳統(tǒng)的40分鐘,而是大于40分鐘。在智慧課堂下,通過課前發(fā)布微課和相關教學資源,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通過課后微課講解練習和鞏固知識,學生能夠加深復習效果。這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課堂,解決《道德與法治》復習課存在的課時不夠,學生多教師少等問題。
2.課前:先學先思,提高核心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三大方面內容,即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及社會參與,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自主學習尤其重要。在傳統(tǒng)復習課前,教師通過在智慧課堂平臺推送復習微課(內容包括單元和書本的重難點分析,易錯和易混知識點辨析,關鍵知識點的內在聯(lián)系等),學生在家觀看微課,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對復習內容有初步認識,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當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先學后思,先思后總的復習方式進入傳統(tǒng)的復習課堂,復習效果將會大大提高。
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師長清誼》的復習課為例:教師預先錄制8分鐘視頻,向學生明確復習關鍵點,利用思維導圖對主要知識網絡進行重構;隨后,教師在智慧課堂中使用預習推送功能,學生能在課前準時接收并觀看學習微課。通過復習課前的微課學習,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復習,促進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從而強化知識網絡,提高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3.課后:鞏固訓練,掃除盲點
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規(guī)律認為:如果在掌握知識后的一兩天不及時復習,欠幟遺忘率將會達到75%;在復習過程中,如果是單純機械性復習而非意義復習,學生也容易遺忘知識點。因此,復習課后,如果不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加深和鞏固,學生的復習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在傳統(tǒng)復習課后,教師可利用微課對課中難題進行再次分析,對未能在課堂中解決的題目進行講解,擴展課堂容量,加深復習效果。比如,筆者在完成第三單元《師長倩誼》的復習課中,因為課堂容量較大,出現(xiàn)無法完成對例題進行深入的講解的問題,此時可在課后制作例題講解微課,通過使用微課對課堂進行有效的延伸,突破教學40分鐘的界限,實現(xiàn)開放教學系統(tǒng)。同時,在復習課后推送微課,學生可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多次反復觀看,不斷鞏固基礎知識,減低遺忘概率,促進知識的落實和目標的達成。
4.及時反饋,精準推送
學生觀看微課后,教師可在智慧課堂云系統(tǒng)中瀏覽到學生的微課完成報告,及時得知每個學生的微課學習時長和次數(shù)。通過數(shù)據(jù)的對比,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程度的差異,并針對觀看時間較長和次數(shù)較多的同學進行進一步輔導。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共同問題后,制作個性化微課,精準推送給復習效果不佳的同學,這一做法有利于能夠解決道德與法治教師少學生多、不能進準輔導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智慧課堂背景下使用微課,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劉道德與法治復習課的課堂效果有很大的增值。通過一個學期的智慧課堂的學習以及微課的制作推送,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狀態(tài)也有一定的提高。這證明:智慧課堂和微課能打破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限制,形成開放勝教學系統(tǒng),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不過,一個新的事物在接受和試用初期會存在一定困惑,例如,如何對智慧課堂中海量的云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如何制定好微課的教學目標,女口何處理好微課和傳統(tǒng)課堂之間的內容安排,這都需要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和思考。
四、結語
在信息化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教育信息化改革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新潮流。智慧課堂和微課都是當下教學模式改革的兩個新趨勢,在智慧課堂背景下合理使用微課,不僅能夠優(yōu)化教學方式,解決教學問題,還可以促進學生內在知識的自我建構,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課堂效果更優(yōu)化。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學習和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使信息化技術更好地為我所用,為教學所用。
[本文系中央電教館課題“‘智慧課堂背景下優(yōu)化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項目編號:1917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蔡寶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課堂改革:實質、理念及場景[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4).82-88.
[2]方家軒.“互聯(lián)網+”智慧課堂構建與實踐[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4):33-37.
[3]李新義,劉邦奇.基于建構主義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6):44-48.
[4]王衛(wèi)華.教學機智與智慧課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2.
[5]鄒玥.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2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