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堯麗云
摘 要:翻譯主體間性研究認為翻譯過程中原文作者、譯文、譯者等之間主體性關(guān)系是相互平等的,翻譯活動是譯者在譯文的基礎上,與原作、原作作者及譯作讀者等主體之間展開的平等交流和對話。本文以張谷若之譯本《無名的裘德》為例,探討翻譯主體間性如何幫助譯者對翻譯策略進行針對性選擇,使譯文更能傳遞原文韻味。
關(guān)鍵詞:翻譯主體間性;翻譯策略;平等;對話;張谷若;《無名的裘德》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4-00-02
主體間性(inter- subjectivity),亦稱作“互主體性”或“交互主體性”,是指各個主體間的互主體性。翻譯活動中的主體間性就是指譯者與原文、原文作者主體以及譯文讀者等的主體間性。哈貝馬斯所提出的“交往理性”理論則規(guī)范了主體間的交往,即:每一個參與翻譯活動的主體都以理性的態(tài)度,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遵循相互協(xié)調(diào)的原則去實現(xiàn)彼此間的交往與融合。在翻譯活動中,作為兩種文化的中介的譯者這一主體,在傳遞源語文化時,就有必要根據(jù)讀者的需求來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本文以張谷若之譯本《無名的裘德》為例,探討翻譯主體間性對翻譯策略的選擇的影響。
一、譯者與原文及原文作者的主體間關(guān)系及翻譯策略之“用地道的譯文再現(xiàn)地道的原文”
張谷若先生的翻譯特色之一就是體現(xiàn)在其與原作及原作作者的主體間關(guān)系上。張谷若先生認為,任何譯者,在翻譯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必須做到“讀作者之所讀,知作者之所知”;即:“原作者所讀過的書,譯者也應該讀過,原作者所知道的,譯者也應該知道,否則譯時只能照貓畫虎?!保ㄍ鯄厶m,1989)張谷若先生主張“原來是地道的語言文字,翻譯時也要譯成地道的語言文字?!保◤埞热?,1980)以其所譯哈代之《無名的裘德》為例,張谷若與原作作者哈代及其作品《無名的裘德》的間性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
(一)準確把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精髓
哈代是英國著名的鄉(xiāng)土作家,其筆下獨特的田園風光為或憂郁或悲傷的故事提供了動人的背景。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問題與貧富差距割裂了美好的鄉(xiāng)村,也注定了哈代筆下的青年人物想要通過努力奮斗改變自身現(xiàn)狀的失敗,因此,這些人物都經(jīng)歷了相同的心理歷程或結(jié)局,即:從滿腔抱負到悲觀失望,直至最后的死亡。以《無名的裘德》為例,張谷若先生對此書名的翻譯,就已經(jīng)相當精準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癘bscure”一詞在英語中的解釋是:晦澀的、費解的;無名的、默默無聞的;微賤的、不重要的;不清楚的、模糊的等(《英漢大詞典》,陸谷孫主編)。但是,《無名的裘德》的原作者哈代想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是:作者試圖突出在強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舊傳統(tǒng)的壓制下,個人的奮斗無足輕重,毫無意義,也就暗示了小說主人公裘德最終死亡的悲劇命運。“作品中自然宇宙的力量非常強大, 人生在蒼茫的宇宙中微不足道、孤獨而渺小”(滕愛云,2004)。張谷若先生在精準地把握了原作的基礎上,確定了Obscure一詞的譯文為:無名的。“無名”這個譯文非常精準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裘德在新舊思想沖突和工農(nóng)業(yè)發(fā)展脫節(jié)的社會背景下,飽受挫折與磨難的一生,再現(xiàn)了底層階級人民生存斗爭的艱難處境,道出了裘德生無人知、死無人曉的悲哀和無奈以及其最后在孤獨中死去的悲慘結(jié)局。因此,本文認為:張谷若先生在精準把握原作思想精髓上所下的功夫,僅從書名的翻譯,就可見一斑。
(二)全面展現(xiàn)原作品的風格
哈代筆下的鄉(xiāng)下人性格特點鮮明,他們熱情、暴躁、質(zhì)樸、憨直。張谷若的譯文同樣讓這些人物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在《無名的裘德》中,所要講訴的故事便是資本化的進程逐漸吞噬鄉(xiāng)村,使鄉(xiāng)村日漸失去原有的安寧和祥和。同時,人們的舊有的道德也隨之土崩瓦解,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古道熱腸?!稛o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淑·布萊德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淑女,受到資本主義社會虛偽而強大的外部文化壓制,逐漸由一個天真活潑且勇于反抗的少女轉(zhuǎn)變成一個壓抑、失去自我、神經(jīng)質(zhì)的可悲女性。哈代在原作中塑造淑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是體現(xiàn)資本主義新思想與就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社會之間的沖突與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和壓迫,同時也揭露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被繁榮掩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冷酷。例如:在翻譯原作時,哈代是這樣描述裘德給淑寫的一封信:“他知道她的脾氣是很容易激動的,所以在信里仍然說幾句鐵面無私的官話……免得她看了害怕?!睆埞热粝壬昧恕拌F面無私”來對譯“Rhadaman thine”,以便抑制住淑在收到裘德來信時的激動之情,因此一個情竇初開的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就躍然紙上。
(三)詳細細致闡述原文作者的寫作方法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強調(diào),翻譯中的對等,應是“對等而非同一、順乎自然的對等、最切近的對等 ”(譚載喜,1999)。翻譯研究學者們認為,張谷若先生翻譯中的“信”最能體現(xiàn)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上。內(nèi)容層面是指原文和譯文無論在意義上,還是思想上,均要做到對等或幾乎完全對等;而形式層面則是指譯文和原文在用詞和句式表達方面要做到對等或幾乎完全對等,要求譯者在充分把握原作意義的基礎上實現(xiàn)意思上的完美表達。張谷若先生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最佳地體現(xiàn)了這些原則, 使得譯文形象生動。例如:在翻譯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時,原文作者哈代在寫作中運用了諸如對比、象征等寫作方法來更全面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張谷若先生在翻譯時采取的策略則是:在充分理解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完美地再現(xiàn)這種對比和象征意義,從而達到了意思上的完美體現(xiàn)。
二、譯者與讀者的主體間關(guān)系及翻譯策略之注釋研究及四字詞組與中文疊詞
“奈達認為,檢驗翻譯標準是看譯文是否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譯者關(guān)注的焦點不在原文與譯文是否一致,而在對接受者產(chǎn)生的效果。”(廖七一,2006)所以,翻譯的目的是譯者為讀者提供符合他們閱讀需求的譯作,可以說譯者是在為讀者服務。張谷若先生的譯本體現(xiàn)的以讀者為中心,典型地表現(xiàn)在其譯本中的注釋及四字格和疊詞的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