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波,曹 丹
(蘭州大學(xué) 敦煌學(xué)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兔園策府》又作《兔園冊府》《兔園策》《兔園冊》,是一部賦體類書。《兔園策府》系唐太宗子蔣王李惲命僚佐杜嗣先“針對??圃嚥撸宰宰街牧壩?,引經(jīng)史為訓(xùn),纂古今事為四十八門”而成,原書早已散佚,敦煌寫本《兔園策府》共有5個殘卷,保存了該書的序文及卷一《辨天地》《正歷數(shù)》《議封禪》《征東夷》《均州壤》。敦煌寫本《兔園策府》的5個殘卷散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S.614、S.1086、S.1722),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P.2573),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Дx.05438)。其中略抄本有S.614、S.1722、P.2573、Дx.05438共4個寫卷,雙行小注本僅S.1086號1個寫卷,且P.2573與S.1722可綴合[1]。
劉進寶在《敦煌本〈兔園策府·征東夷〉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一文中對《征東夷》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做了詳細的剖析,即自南北朝以來,高句麗試圖聯(lián)合北方少數(shù)民族阻撓與破壞中原王朝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中原王朝為了鞏固統(tǒng)一,解除后顧之憂,不得不對高句麗用兵[2]。張弓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之《儒學(xué)章》中對《均州壤》的出現(xiàn)原因也做了分析,認為安土重遷是中國國民傳統(tǒng)性格的突出特征,千百年來,統(tǒng)治者皆以使民固著于土地,不使遷徙為治國之重要手段。而《兔園策府·均州壤》則提出由政府廣加勸諭、擇利而行、各任遷居的辦法,以實現(xiàn)對人口與土地的重新結(jié)合。思想如此開放的人口控制政策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這必然是唐太宗、唐高宗時期歷史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是當(dāng)時貧富、勞逸差異背景下的新對策[3]。
對《征東夷》《均州壤》歷史背景的探討,使我們看到了唐朝初年的國家動向,以及重大國策制定的內(nèi)在緣由,對我們了解唐初諸多歷史事件起到了見微知著的作用?!蹲髠鳌酚醒?,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于古人來說,封禪泰山、祭天祀地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是應(yīng)天受命的體現(xiàn),是古代中國最隆重的典禮之一。但是封禪典禮中用時最多、交鋒最激烈的是準備階段,是封禪前的輿論宣傳、思想動員階段,因為這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要遠遠多于封禪典禮的最終落實階段,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封禪準備階段更應(yīng)是封禪典禮的主要部分之一?!锻脠@策府》之《議封禪》是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封禪準備階段的一朵浪花經(jīng)過千年的迷失而重現(xiàn)人間。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圖通過這朵浪花去認識《議封禪》背后蘊含的巨大歷史信息,以加深對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屢議封禪史實的認知。
《史記》記載太史公司馬談因病不能參加漢武帝的封禪大典,抱憾而卒。臨終前他拉著司馬遷的手泣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4]由司馬談萬分悔恨、痛心疾首之狀,可見封禪大典在其心中的地位和神圣意義。自秦至隋,八百多年,封禪泰山者僅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三人而已。漢光武帝至唐,雖然歷代有人議封禪,可是最終卻都沒有成行。魏明帝曹睿、晉武帝司馬炎、前秦苻堅、南朝宋文帝、南朝梁武帝等,皆欲封禪,而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故《舊唐書》載:“封禪之禮,自漢光武之后,曠世不修?!盵5]881
開皇九年(589),隋文帝統(tǒng)一南北,混一華夏,盛況空前?!皶r朝野物議,咸愿登封”,隋文帝詔曰:“豈可命一將軍,除一小國,遐邇注意,便謂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虛言而干上帝,非朕攸聞。而今以后,言及封禪,宜即禁絕?!盵6]33開皇十四年(594),晉王楊廣率百官抗表,固請封禪?!拔牡哿钆:?、辛彥之、許善心等創(chuàng)定儀注。至十五年,行幸兗州,遂于太山之下,為壇設(shè)祭,如南郊之禮,竟不升山而還。”[5]881由此可見封禪大典的分量,連隋文帝這樣有為的君王都滿懷虔誠,不敢輕易行封禪大典。
隋末戰(zhàn)亂,李淵建立大唐,國家漸歸太平。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經(jīng)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隋末以來,凋敝的經(jīng)濟顯著好轉(zhuǎn)?!缎绿茣な池浿尽酚涊d:“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shù)月,馬牛被野,人行數(shù)千里不赍糧,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萬人。是歲,天下斷獄,死罪者二十九人,號稱太平?!盵7]1344唐朝在經(jīng)濟狀況好轉(zhuǎn)的情況下,軍事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勝利。貞觀四年(630)春,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三月庚辰,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可汗,獻于京師……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于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盵5]39自南北朝以來,突厥不斷南下侵擾邊塞,他們東連高句麗,西連吐谷渾等草原游牧民族,結(jié)成針對中原王朝的強大弧形軍事壓力,迫使中原王朝不得不加大邊境的防戍。自唐開國,突厥就是唐王朝的心腹之患。他們經(jīng)常侵擾邊境,要挾唐朝,高祖李淵亦曾被迫稱臣于突厥。貞觀四年(630),唐太宗終于把頡利可汗生擒活捉,雖然北方各族尚未完全歸附,但是唐太宗終于除掉了心腹大患,舉國歡慶,可想而知。
貞觀五年(631)正月,“朝集使請封禪”[5]41。朝集使趙郡王李孝恭認為天下一統(tǒng),四夷咸服,上表請封禪。十二月,“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彟等復(fù)上表請封禪”[8]6090。唐太宗詔曰:“喪亂之后,民物凋殘,憚于勞費,所未遑也?!盵9]366貞觀六年(632),對突厥的戰(zhàn)爭再次取得重大勝利,按捺不住的群臣又開始上言請封泰山。太宗曰:“議者以封禪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比徳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nèi)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于桀、紂?昔秦始皇自謂徳洽天心,自稱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漢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儉約,刑措不用。今皆稱始皇為暴虐之主,漢文為有徳之君。以此而言,無假封禪?!盵5]881雖然唐太宗已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但是中外奏疏紛至沓來,唐太宗只得“上問禮官兩漢封山儀注,因遣中書侍郎杜正倫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壇跡”。[5]882唐太宗詢問封禪禮儀,遣使考察泰山遺跡,使善于揣摩皇帝心理的公卿百官對封禪更加堅信不疑。于是公卿百官更加竭力上表,固請封禪,但魏征的切諫打亂了太宗的計劃,也成為貞觀六年(632)封禪不行的一個重要原因。魏征諫曰:“隋末大亂,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養(yǎng)之則至仁,勞之則未可。升中之禮,須備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動役數(shù)州。戶口蕭條,何以能給?”[5]882太宗反問道:“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為而不可?”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罻羅猶密;積歲豐稔,倉廩尚虛,此臣所以竊謂未可。”[5]2560魏征的切諫合情合理,唐太宗也無可辯駁,只好作罷。貞觀六年十二月,公卿請封禪者前后相屬。太宗諭曰:“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公等勿復(fù)言?!盵8]6100不久,河水泛濫,百姓流離,重視百姓疾苦的唐太宗怎能不深恭自悼,封禪之議也就偃旗息鼓。
貞觀十一年(637),“群臣復(fù)勸封山,始議其禮……太宗敕秘書少監(jiān)顏思古、諫議大夫朱子奢等,與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參議得失。議者數(shù)十家,遞相駁難,紛紜久不決。于是左仆射房玄齡、特進魏征、中書令楊師道,博采眾議堪行用而與舊禮不同者奏之?!盵5]882就在緊鑼密鼓準備封禪之時,大淫雨,河溢?!扒锲咴鹿镂矗笠?。谷水溢入洛陽宮,深四尺,壞左掖門,毀宮寺十九所;洛水溢,漂六百家”“九月丁亥,河溢”[5]48。封禪是向上天報告政績的吉禮,而此時大淫雨,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上天的不滿,既然上天以淫雨來告誡,就是政績還未大好,封禪大典也就只能暫緩。淫雨過后,唐太宗對臣下言:“朕之不德,皇天降災(zāi),將由視聽弗明,刑罰失度,遂使陰陽舛謬,雨水乖常?!盵10]290在皇帝的自我“譴責(zé)”中,淫雨成了上天的懲罰與警示,宣示統(tǒng)治合法性的封禪之儀就不能繼續(xù)進行了。
貞觀十四年(640),侯君集滅高昌,威震西域,軍事上的勝利給人以天下咸服之感。十月,“荊王元景等復(fù)表請封禪,上不許”[8]6156。十一月,“百官復(fù)表請封禪,詔許之”[8]6158。貞觀十五年(641)三月,“肅州言所部川原遍生芝草……百僚及雍州父老詣朝堂上表請封禪。”[9]367四月,“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所司詳定儀制”[5]52。六月,“詔天下諸郡,舉學(xué)綜古今及孝悌淳篤、文章秀異者,并以來年二月總集泰山”[5]53?!皬?fù)令公卿諸儒詳定儀注。太常卿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為封禪使,參考其議?!盵5]884封禪的日程表已經(jīng)排好了,一切都在緊張有序地準備著。六月,“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5]53。褚遂良言于太宗曰:“陛下?lián)軄y反正,功超前烈,將告成東岳,天下幸甚。而行至洛陽,彗星輒見,此或有所未允合者也。且漢武優(yōu)柔數(shù)年,始行岱禮,臣愚伏愿詳擇。”[5]2729于是,心存忌諱的太宗下詔罷封禪,避正殿以思咎,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封禪中途夭折了。
貞觀十七年(643)是唐太宗人生的低谷,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泰被貶,侯君集被殺,儲位之爭雖告一段落,但這一系列的事件對唐太宗的打擊實在太大,封禪更是遙遙無期。為了給李治留下一片太平天下,貞觀十八至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高句麗戰(zhàn)爭一停歇,貞觀二十年(646)十一月,司徒長孫無忌與百官屢次上表請封禪,不許。詔曰:“朕念遠役初寧,頗須休息,深知所請,甚合機宜。即事省方,恐生勞擾,俟百姓閑逸,可徐議之。”[9]368-369十二月,長孫無忌等又詣順天門,抗表請封禪。唐太宗推卻再三之后,答應(yīng)封禪?!顿Y治通鑒》記載:“十二月,己丑,群臣累請封禪;從之。詔造羽衛(wèi)送洛陽宮?!盵8]6242貞觀二十一年(647)春正月,唐太宗下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笨墒?,八月,“河北大水,停封禪”[5]59-60?!缎绿茣穭t記載:“泉州海溢……停封泰山?!盵7]46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唐高宗李治即位,改元永徽。永徽之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加之長孫無忌等人的竭力輔佐,海內(nèi)升平,國富民強。為了完成唐太宗的遺愿,公卿數(shù)請封禪,初登大寶的唐高宗,在文治武功未得彰顯的情況下,只能繼續(xù)等待。
顯慶四年(659)六月,許敬宗議封禪儀。奏:“請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8]6316高宗下詔,從之。顯慶五年(660),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八月,“蘇定方等討平百濟,面縛其王扶余義慈?!盵5]81龍朔元年(661)五月,命左驍衛(wèi)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左武衛(wèi)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縣公任雅相為江道大總管,討伐高句麗。龍朔二年(662)三月,蘇定方再破高句麗于葦島。對高句麗戰(zhàn)爭的接連勝利,使得唐高宗的武功得到彰顯,促使唐高宗行封禪大典。高宗的詔令在十月份下達了?!霸t以四年正月有事于泰山,仍以來年二月幸東都?!盵8]6331十二月,高宗卻又下詔:“以方討高麗、百濟,河北之民,勞于征役,其封泰山、幸東都并停。”[8]6332
龍朔三年(663)十月,絳州麟見于介山。丙午,含元殿前麟趾見。十二月,詔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麟德元年。祥瑞麟趾的出現(xiàn),以及國家經(jīng)濟狀況的持續(xù)好轉(zhuǎn),使得唐高宗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機會去完成封禪大典。麟德元年(664)七月,高宗下詔:“以三年正月有事于泰山。”[7]64麟德二年(665)二月,高宗車駕發(fā)往東京洛陽,巡狩天下,并詔禮官、博士撰定封禪儀注。五月,以司空、英國公李,少師、高陽郡公許敬宗,右相、嘉興縣子陸敦信,左相、巨鹿男竇德玄為檢校封禪使。十月,皇后武則天上表言:“封禪舊儀,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至日,妾請帥內(nèi)外命婦奠獻。”高宗詔曰:“禪社首以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盵8]6344-6345高宗封禪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啟程了?!顿Y治通鑒》記載:“上發(fā)東都,從駕文武儀仗,數(shù)百里不絕。列營置幕,彌亙原野。東自高麗,西至波斯、烏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時比歲豐稔,米斗至五錢,麥、豆不列于市?!盵8]6345麟德三年(666)春,“車駕至泰山頓……親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帝升山行封禪之禮”[5]89,改元乾封。自漢光武帝以來,六百多年未曾舉行過的封禪大典,終于再次完成了。
表1 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屢議封禪表
唐太宗、唐高宗兩朝的封禪之議達十余次之多。尤其是唐太宗時期的屢議封禪,已經(jīng)把封禪觀念根深蒂固地灌輸?shù)焦浒俟?、普通民眾的心里。唐高宗時期的前十年(貞觀二十三年至顯慶四年),史書沒有記載議封禪之事,因為時機不成熟。自顯慶四年(659)許敬宗議封禪儀之后,整個大唐再次把焦點投向壓抑了許久的封禪大典。于是奏議、策問、朝議甚至民間百姓的閑談里都有封禪之議,請封禪、勸封禪的呼聲更是此起彼伏。
在中國古代,封禪雖是吉禮,但也并不是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討論的,只有在政治清明、經(jīng)濟富裕、四夷賓服、國泰民安,天時、地利、人和皆俱備的條件下,封禪大典才有可能舉行。所以,封禪在別的時代是不會如此大規(guī)模地被議論、被關(guān)注,而在唐初,由于唐太宗想以封禪來宣示其帝位的合法性的,所以太宗朝每隔幾年就會大肆議論一番。太宗朝的封禪動員是很充分的,只可惜受諸多因素影響,其終生未能夠封禪泰山。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后,為了完成唐太宗遺愿,封禪是早晚要進行的事。雖然史書對高宗朝議封禪、請封禪的記載不如太宗時期那么多,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其熱烈程度不會低于太宗時期。只不過此時的主要議題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下去封禪,是一個怎樣做的問題,而不是做不做的問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封禪已成為國之大事。
試策自漢文帝時始創(chuàng),是歷代王朝的選賢要術(shù),唐初試策亦是科舉的重要科目?!锻脠@策府》現(xiàn)存的五篇策文,全部采用問對之體,與唐代試策形制基本一致?!斗馐下勔娪洝份d:“策問五道,舊例:三道為時務(wù)策,一道為方略,一道為征事。近者,方略之中或有異同,大抵非精博通贍之才,難以應(yīng)乎茲選矣?!盵11]可見,策問五道分別為時務(wù)策三道、商略策、征事策各一,時務(wù)策即是針對當(dāng)時國家治理中的重大或緊要問題進行策問。無論是廣義的“策問五道”,還是狹義的“時務(wù)策三通”,策問在進士科考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針對常科試策而編纂的《兔園策府》,將《議封禪》納入其中,且位列第一卷之顯要位置,這是當(dāng)時特殊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必然結(jié)果,具有特殊性。
臺灣學(xué)者葉國良最先發(fā)現(xiàn)《徐州刺史杜嗣先墓志》原石及其妻墓石實物,并依其格式,抄錄原文,于1995年在《臺大中文學(xué)報》上發(fā)表該墓志的錄文及考釋。據(jù)墓志記載,杜嗣先生于貞觀八年(634),顯慶三年(658)釋褐蔣王府典籤,麟德元年(664)授昭文館直學(xué)士,先天元年(712)九月六日去世,時年79歲,所撰《兔園策府》及雜文,合廿卷,見行于時。葉國良先生認為《兔園策府》撰成于杜嗣先為蔣王李惲僚佐的六七年間,即顯慶三年(658)至麟德元年(664)間,其時杜嗣先年25至31歲間[12]。誠然,顯慶三年至麟德元年,是杜嗣先擔(dān)任蔣王李惲僚佐的時間,也即是《兔園策府》編纂的時間段。顯慶四年(659)六月,許敬宗開啟了唐高宗朝的封禪之議,而剛剛?cè)胧恕⒛贻p有為,且主管宣傳教化的杜嗣先,必然會參與到議封禪的潮流中,于是其在編撰《兔園策府》這一部賦體類書的時候,很自然的把科舉考試、奏議、時務(wù)策中經(jīng)常提及的《議封禪》收入其中,而與之同時代發(fā)生的《征東夷》《均州壤》等,也作為國之大事得以收錄。其實,顯慶四年(659)至麟德二年(665)是唐高宗朝議論封禪最激烈的時期,尤其是龍朔二年(662)、麟德元年(664)與麟德二年(665),而杜嗣先在蔣王惲幕府遇上的議封禪高潮不可能是麟德二年(665)的,只能是龍朔二年(662)與麟德元年(664)的,極有可能就是龍朔二年(662)的,而《兔園策府》的編纂成書必然就是在此年前后。
《兔園策府》在后來的流傳中為何成為童蒙教材?《新五代史·劉岳傳》載:“宰相馮道世本田家,狀貌質(zhì)野,朝士多笑其陋。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贊與岳在其后,道行數(shù)反顧,贊問岳:‘道反顧何為?’岳曰:‘遺下《兔園冊》爾?!锻脠@冊》者,鄉(xiāng)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誦也,故岳舉以誚道?!盵13]相比較而言,孫光憲《北夢瑣言》對于《兔園策府》的評價更為公正客觀。其《詼諧所累》載:“北中村墅多以《兔園冊》教童蒙,以是譏之。然《兔園冊》乃徐庾文體,非鄙樸之談,但家藏一本,人多賤之也。”[14]我們這里關(guān)注的要點不是《兔園策府》的“鄙樸”與否,而是原來用作科舉試策的《兔園策府》,為何轉(zhuǎn)變成了蒙學(xué)教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歷史背景的變化。中唐以后,《兔園策府》中的文章漸漸失去了政治性、時效性,失去了它所依賴的歷史背景,因為再也沒有了屢議封禪、討伐高句麗的太宗、高宗朝了,于是《兔園策府》也就變得不“實用”了。所幸的是,《兔園策府》華麗秀美的辭藻、旁征博引的資料還在,沒有了政治性、時效性的《兔園策府》其知識性開始凸顯,無形中變成了一本教人知識、禮儀的教材。這也正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兔園策府》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的功能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