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德
【摘 ? ?要】新課改的推出向高中政治課提出了很多要求,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另外,教師要轉變角色,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主導位置,將自己設置為引導者、合作者和服務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政治學科具有實時性、內容豐富性,這些也要求教師應轉變角色,提升自身素質,通過努力讓學生愛上政治課。在傳統(tǒng)的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被認為是課堂中重要因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往往會采用灌輸式的方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政治 ?新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模式 ?整合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113
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和教學策略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中生處于價值觀成型和良好品德培養(yǎng)的關鍵階段,對其思想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也需要進行改革和調整,對如何應對和解決目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高中教師教學觀念,提高高中政治教學的效果,本文進行了分析和對策研究。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整合的必要性
新課改的落實對高中政治任課教師提出了諸多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政治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且內容繁多,因此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高中政治教師應該自覺完成角色的轉變,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引導者、平等的合作者、和藹的服務者,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政治課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提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政治學科的愛好者。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往往被認定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整堂課最重要的因素,而學生的主動性被忽視。教師在為學生授課的時候往往會采用灌輸的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同時由于思想政治學科在高考中的占比比較小,因此很多教師都只把其作為其他學科的輔助學科,但是這忽視了思想政治學科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引導作用,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總是將側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對教師來說讓學生能夠理解課堂講解的內容,并能夠背誦重點內容就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使得其學習政治知識的積極性降低,也不利于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課堂上機械的學習思想政治內容,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內容,但也因為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喪失了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的興趣。
二、優(yōu)化措施分析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按照科學的學習過程探究某一問題,最終獲得結論的學習方法。在這一學習方式或者學習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定一個主題,在教學的過程中設定一個科研的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建設,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能夠得到答案,從而使學生能夠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一般而言,探究式學習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提出問題—探究領悟—歸納評價—解決問題。也就是教師先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選定一個主題,并根據這個主題選定一個問題,或者引導學生選定一個問題。設定好問題后請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教材或者其他方式查找相關資料或者通過小組討論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最后將學生查閱或者探討的結果進行總結,并對最后的探究結果進行評價。探究式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內容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掌握思想政治內容。但是探究式學習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它對班級人數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只能在小班進行,不然就會出現場面混亂、效率低等問題,不僅不能達到促進學生更好掌握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還會拖累教學進度。
(二)創(chuàng)新教學的基本策略,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興趣的培養(yǎng)是學習的關鍵所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我思考和學習意識與能力十分重要,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創(chuàng)新策略,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要盡量避免生硬的教學語言和方式,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入學習內容,學生可以對這些話題進行自主思考和討論,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中去,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讓學生以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來學習政治,這樣學生不再感覺到課堂是乏味枯燥的而是有趣生動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逐漸的會對政治產生學習興趣,更愿意去自主的探究和學習政治理論。
(三)理論與實際結合,構建生活化課堂
只有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才能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高中政治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政治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對政治教學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正確運用政治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例如在《民主管理: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首先可以展示班集體的圖片,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我們是一個非常融洽、團結的班集體,每位班干部和學生對班級管理都有功勞,那老師想問一問怎樣構建融洽的班集體,在班級管理上有什么特點?由班長和其他班干部進行介紹班級管理相關內容,引出班級民主選舉的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好奇心。之后接著與學生進行對話:我們班是通過民主管理來制定班級制度和選舉班干部的,那我們可以將民主管理的范圍擴大,想一想一個社區(qū)、一個國家該如何實現民主管理?逐漸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用這種方式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夠使學生真正理解政治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對于提升高中政治課堂的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引導推動作用,特別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主的思想結構,對于在政治課堂的培養(yǎng)實踐中促使學生能夠獨立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為此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促進高中政治課堂的實踐成效進一步提高,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梁秋.高中政治課堂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3(3):202-203.
[2]廖志群.高效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的實施[J].科技資訊,2017(27):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