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娟, 紀風濤, 李永蓉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 安徽 合肥 23001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因糖尿病患者內分泌代謝異常導致眼部血管病變引起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黃斑水腫、視力下降,若治療不及時,還可導致失明,嚴重威脅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2]。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方法有很多,玻璃體切除術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該手術過程易引發(fā)新生血管破裂造成大量出血,影響術野、干擾手術,從而導致手術效果和術后預后差[3]。研究發(fā)現(xiàn)[4],若在行玻璃體切除術前,于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可減少術中出血,提升手術精度,還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本研究通過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用雷珠單抗注射聯(lián)合玻璃體切除術治療,觀察雷珠單抗對患者手術情況、術后視力改善情況、手術前后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管內皮鈣粘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水平變化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旨在為患者尋找更佳的治療方法,減輕患者的疼痛,使患者盡快回歸社會?,F(xiàn)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43例,對照組42例。其中研究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6.68±3.12)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7.57±0.59)年。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7.25±2.86)歲;病程3~12年,平均病程(8.01±0.62)年。所有患者均為單只眼患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專家共識》[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②無其他嚴重的眼疾者;③依從性好,配合本次研究者;④符合知情同意原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眼疾者;②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有嚴重過敏史者;④依從性差者;⑤精神障礙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玻璃體切除術。常規(guī)消毒麻醉后,對患者開展標準23G鞏膜三通道玻璃體切除術,清除玻璃體腔內積血,切除視網膜前增殖膜,解除牽拉,使視網膜復位。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雷珠單抗玻璃體腔注射治療。在玻璃體切除術前1周對患者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規(guī)格:0.20mL/瓶,批準文號:S20110085,廠家: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0.5mL,并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舒)(規(guī)格:3g/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496,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涂抹結膜囊預防感染。
1.4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眼壓、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情況。②視力改善評估:以標準視力表法進行評定。改善:視力提高不小于2行;不變:視力提高或下降1行;下降:視力下降不小于2行。③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6mL,離心(3000r/min,10min),離心半徑10cm,處理后,取上層清液,置于-80℃下保存待用,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檢測血清bFGF和VE-cadherin水平,ELISA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清VEGF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由專人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④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對患者進行術后6個月隨訪,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再出血、再增殖及術后感染、無菌性眼炎等并發(fā)癥情況,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眼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改善情況:研究組患者術后視力改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n(%)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都較治療前有所降低(P<0.05);且研究組患者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VEGF bFGF和VE-cadherin水平比較
2.4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8%,明顯低于對照組23.81%,且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種組織和器官,且并發(fā)癥很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yōu)榕R床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其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加重。該疾病發(fā)病初期癥狀比較隱蔽,容易被其他眼部疾病掩蓋,當人們發(fā)現(xiàn)時病情往往已經加重,是導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6]。玻璃體切除術作為臨床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可有效清除因新生血管破裂造成的玻璃體腔內積血,解除纖維增殖膜對視網膜的牽拉,使視網膜歸位;另一方面還能夠清除與本病相關的生長因子,不同程度地挽救患者的視力[7]。但其手術過程難度大、出血量多,容易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優(yōu)化治療,降低風險成為近年來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
雷珠單抗是一種抑制人體血清VEGF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通過與VEGF相結合來抑制其分泌,從而阻斷其發(fā)揮作用,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新生血管的消亡,降低新生血管破裂對手術的不良影響,從而減少玻璃體切除術時出血量,為手術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提高手術精確度和治療效果[8];另外,在玻璃體腔內直接注射雷珠單抗,使藥物透過血-眼屏障,直接到達病灶部位,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9,10]。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視力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結果均提示切除術前于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可減少術中出血,優(yōu)化手術環(huán)境,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治療效果,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11]。VEGF、bFGF均為促新生血管形成因子,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12,13]。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fā)生后,機體內兩者水平會明顯升高。VE-cadherin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的重要鈣黏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間接反應微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損傷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程度。Deng[14]等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清VE-cadherin濃度明顯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術前注射雷珠單抗有助于調整患者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抑制病情的發(fā)展。另外,研究組治療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該治療措施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切除術前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可優(yōu)化手術環(huán)境,降低手術風險,緩解患者病癥,調整血清VEGF、bFGF和VE-cadherin水平,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臨床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