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歡,鄧超男,徐曉雯,張維森,吳玉婷,劉婭琳,陳萬偉**
(1.貴州醫(yī)科大學 臨床醫(yī)學院 內科教研室,貴州 貴陽 550004;2.貴州醫(yī)科大學 臨床醫(yī)學院 病理教研室,貴州 貴陽 550004)
大腸側向發(fā)育型腫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 LST)是一類緊貼大腸黏膜表面?zhèn)认蛏L、特殊類型的扁平大腸腺瘤性息肉樣病變[1],因其獨特的生長方式,在行結腸鏡檢查時常常被漏診[2-3]。大腸LST在內鏡下形態(tài)表現多樣[4],一般根據其有無顆粒形成可分為顆粒型(granular LST,LST-G)與非顆粒型(non-granular LST,LST-NG)兩大類。研究顯示,經動態(tài)觀察大腸LST可在3年內發(fā)展為進展期大腸癌,且直徑>20 mm的LST的癌變率高達20%[5],因此,本研究以直徑為20 mm為界,對比分析不同直徑LST的內鏡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內鏡及病理醫(yī)生對不同直徑LST的認識,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
1.1一般資料
1.1.1病例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結腸鏡檢查診斷為大腸LST的患者共254例,最終納入符合標準的大腸LST的患者為212例,根據LST直徑分為兩組,直徑≥20 mm的有134例,直徑<20 mm的78例。
1.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LST的定義[1,4]:(1)病變直徑>10 mm;(2)生長方式為側向擴展而非垂直生長;(3)形態(tài)特征包括顆粒型及非顆粒型。排除標準:(1)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r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患者;(2)診斷為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患者;(3)臨床及病理等資料不全者。
1.2觀察指標
(1)內鏡分型標準[4]:LST可分為顆粒型(granular type,LST-G)和非顆粒型(non-granular type,LST-NG)兩大類;LST-G包括結節(jié)混合型(LST-G-mixed type,LST-G-M)和顆粒均一型(LST-G-homogenous type,LST-G-H);LST-NG包括扁平隆起型(LST-NG-flat elevated type,LST-NG-F)和假凹陷型(LST-NG-peseudodepressed,LST-NG-PD)。(2)腺管開口(Pit pattern)分型[6]:I型為圓形,II型為星芒狀,IIIs型為小型類圓形(比正常pit小),IIIL型為管狀pit(比正常的pit大),IV型為樹枝狀或腦回狀,V型分為不規(guī)則的pit pattern(Vi型)和無結構(Vn型),若存在上述2種及以上的Pit pattern形態(tài)記為混合型。(3)病理標準:病理診斷按照WHO2010年版消化道腫瘤的標準[7]。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包括輕度、中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包括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為癌細胞突破黏膜基底層,浸潤粘膜下層。(4)治療方式,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以及外科手術。
1.3統計學處理
2.1臨床特征
直徑≥20 mm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直徑<20 mm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內鏡特征
(1)病變部位,兩組LST均以升結腸多見,直徑≥20 mm組發(fā)生在直腸的比例高于直徑<20 mm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形態(tài)分型,直徑≥20 mm組以LST-G-M(圖1b)為主,直徑<20 mm組以LST-G-H(圖1a)為主,直徑≥20 mm組LST-G-M分型占比高于直徑<20 mm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Pit pattern分型,兩組均以混合型為主,直徑≥20 mm組發(fā)生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直徑<20 mm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和圖2。
表1 兩組LST患者的臨床、內鏡及病理特征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ST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注:A為結節(jié)混合型,B為顆粒均一型,C為扁平隆起型,D為假凹陷型。圖1 內鏡下LST形態(tài)分型Fig.1 LST morphological type under the endoscope
注:A為Ⅰ型,B為Ⅱ型,C為Ⅲs型,D為ⅢL型,E為Ⅳ型,F為Vi型,G為Vn型。圖2 內鏡下Pit pattern分型Fig.2 Pit pattern type under the endoscope
2.3治療方式
直徑≥20 mm患者治療方式以ESD及外科手術為主,而直徑<20 mm組患者以EMR及ESD為主,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式的比例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組織病理學類型
兩組不同直徑LST患者的組織病理學類型均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組為主,直徑≥20 mm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浸潤癌的比例遠高于直徑<20 m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LST最早是由日本學者Kudo[1]報道并命名,病變形態(tài)及發(fā)展方式均具有獨特性[8-9]。近年來,由于內鏡診療技術不斷更新,LST的檢出率日益增高,因其具有比息肉狀腺瘤更高的惡性潛能,且其癌變與病變的大小密切相關[10],所以充分了解不同直徑的LST臨床內鏡病理特征,對于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發(fā)病年齡上看,在本研究中不同直徑組中的LST均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與文獻報道LST與大腸腺瘤一樣,多見于中老年人的研究結論一致[11-12],但在性別差異上,直徑≥20 mm LST以女性多見,這與既往研究認為LST在性別上無差異的結論相悖[9],出現這樣的差異與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且既往研究報告并未根據LST病灶的大小進行分組比較有關。
而對于LST的好發(fā)部位,有報道其發(fā)病部位以直腸及右半結腸為主[13],在本研究中212例LST中,超過60%的LST位于直腸及右半結腸,且直腸的LST在直徑≥20 mm組中的病例數(40例)僅次于升結腸(43例),且遠多于直徑<20 mm組,說明不同直徑組別中好發(fā)部位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LST外觀形態(tài)分型上,既往研究中認為其與好發(fā)部位、病理組織學類型密切相關[14]。Miyamoto等[15]報道LST-G好發(fā)于直腸,LST-NG好發(fā)于結腸,其中的LST-G-M和LST-NG-PD較其他兩個亞型具有更高的惡性潛能[6]。在本研究中直徑≥20 mm LST組中以LST-G-M為主,而直徑<20 mm組中以LST-G-H為主,而兩組LST中的病理組織學類型均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yōu)橹鳎绕涫侵睆?20 mm LST組(91%),在納入本研究的212例LST中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及浸潤癌的占19.8%,而直徑≥20 mm組中則有26.1%的患者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浸潤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的直徑<20 mm LST中無浸潤癌的病例,僅有7例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亦說明了病灶的大小與LST癌變是密切相關的。
隨著內鏡技術的革新,可通過放大內鏡、色素內鏡觀察病灶表面血管及結構的形態(tài)來判斷病變的性質及浸潤深度[16-17],其中以觀察Pit pattern的應用最為廣泛[6]。因腫瘤的異質性特點,本研究觀察到不同直徑LST的Pit pattern類型均以混合型為主,且單一類型Pit pattern亦存在差異,在直徑≥20 mm LST組中以ⅢL及Ⅳ型為主,而直徑<20 mm組中則以Ⅱ及ⅢL為主,但還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及從分子水平探究兩組差異的實質。
因LST獨特的生長方式及生物學特點[18-20],可選擇ESD、EMR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但EMR在處理直徑>20 mm的LST常常不能獲取完整的病變[21],進而不能準確評估病灶性質及深度,這將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及隨訪,因此對于治療方案的確定LST病灶的大小是關鍵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直徑<20 mm的LST治療以EMR、ESD為主,而直徑≥20 mm的治療方式主要以ESD及外科手術為主。
直徑≥20 mm的LST好發(fā)于女性,多位于直腸、升結腸,外觀形態(tài)以LST-G-M為主,且癌變率遠高于直徑<20 mm的LST。病灶的大小是LST癌變危險因素及決定治療方式的關鍵因素,但還需綜合LST的外觀形態(tài)、Pit pattern分型等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方案。由于本研究采取的是回顧性分析方式,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后期還需擴大樣本量采取前瞻性研究以及從分子水平,多角度觀察及闡釋不同直徑的LST內鏡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