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本維尼斯特的語言主體性研究

    2020-08-14 09:58:31王鈺
    現(xiàn)代語文 2020年5期
    關鍵詞:語言哲學人稱主體性

    王鈺

    摘 ?要:本維尼斯特是較早從語言學角度對“主體性”進行討論并給出明確定義的語言學家。他認為,“主體性”是指說話人自立為“主體”的能力;并強調(diào)主體性的根本是由“人稱”的語言學地位所確定的。本維尼斯特的“主體性”更加接近哲學意蘊上的“主體性”,他的主體觀充分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傾向。對主體性的哲學淵源及本維尼斯特的主體性思想進行分析和討論,有助于豐富本氏主體性思想的研究,也可以進一步拓寬語言主觀性的研究視域。

    關鍵詞:本維尼斯特;主體性;人稱;極性;語言哲學

    埃米爾·本維尼斯特(?mile Benveniste)是20世紀最杰出的語言學家之一。他不僅是一位研究言語活動(langage)的語言學家,也是一位研究語言(langues)的語言學家,其具有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學思想為諸多人文學科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啟示。本氏的“主體性”是指說話人自立為“主體”的能力,他認為主體性的根本所在,是由“人稱”的語言學地位所確定的??傊?,本維尼斯特所探討的主體性,本質(zhì)上是說話人自立為主體并進駐語言的能力[1](P32)。他從語言學角度對主觀性進行的探討,被語言學領域視作語言主觀性研究的開端[2](P109)。

    羅蘭·巴爾特曾經(jīng)指出,本維尼斯特這位偉大的語言學家發(fā)揮著的特殊作用“時常被低估”[3](P1)。就國內(nèi)外關于語言主體性的研究來看,對本氏的作品和貢獻雖時有提及,但對于本氏主體性思想的關注與討論依然相對缺乏。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將對語言主觀性的哲學淵源進行簡要分析,然后從三個方面對本維尼斯特的主體性思想進行探討。首先,他駁斥了語言工具論思想,認為不能將語言同人類、自然及某種社會性相剝離;其次,他為陳述賦予了科學的肉身,進而提出了說話者是通過這種行為占有語言從而成為主體的論斷;再次,他還提出了“我·你”極性,認為語言,進而全世界,都以“我/你”這一形式接合在一起。

    一、語言主觀性的哲學淵源

    主觀性是一個跨學科概念,哲學又被譽為各學科之母,很多哲學思想直接催生了語言學的相關觀念。很長時間以來,主觀性都是作為哲學范疇來進行研究的。不過,哲學家們對主觀性這一概念相當排斥,認為它充斥著個人偏見,與科學研究精神格格不入。直到本維尼斯特從語言學角度對“主體性”進行探討,才掀起了主觀性研究的熱潮。本文認為,主體性研究雖然主要是在語言學之中展開,但它的“心”還是在語言哲學的陣營。一方面,早期關于主觀性的探討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哲學領域中主體性思想的啟發(fā);另一方面,主體性研究直接源自當代非客觀主義哲學的興起。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來闡釋主體性思想的哲學淵源。

    (一)康德與黑格爾的主體性哲學

    康德和黑格爾對主、客觀性范疇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在盧梭開創(chuàng)的自由原則的基礎上,康德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主體性思想,他能夠不涉及人類意識之外的對象而談論認識的客觀性[4](P7)??档聦⒅黧w和客體的關系實現(xiàn)了自身內(nèi)在化,它們之間的關系“轉(zhuǎn)變成了主體性質(zhì)不同的認識能力(接受性的感性和主動性的知性)之間的關系”[5](P23-24)。因此,有研究者說,康德的真正影響在于,“他為德國哲學指明了走向主體的方向”[6](P106)。但也有人認為,康德混淆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所以人們將一切令人厭惡的稱謂都扣到他的哲學頭上。誠然,作為主觀的唯心主義者,康德具有一種自己也不能克服的局限性,并且這些局限性在一些情況下還得到了加強[5](P106)。

    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捍衛(wèi)了康德對主觀性的理解,并且對自由的思想進行了深化與發(fā)展。黑格爾對“主觀性”真理思想研究的起始是“概念”,他認為主體通過概念運動,持續(xù)不斷地轉(zhuǎn)變?yōu)樗撸罱K把自己外化為客觀實在,從而主體顯示出自己就是真正的實體,這一過程就是實體與主體相統(tǒng)一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哲學的主體,它自我發(fā)展的這種能動特性是其主體性本質(zhì)的體現(xiàn)[7](P194)。黑格爾視主體即自由,大大發(fā)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對困難的層層克服不斷尋求自由,最終實現(xiàn)主客融合的自由境界。因此,“黑格爾的認知客觀性的邏輯基礎是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相同一的原則”[8](P4)。

    黑格爾對康德的觀點也進行了批判。例如,康德將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東西視作客觀的,但黑格爾認為這個所謂的思想的客觀性仍是主觀的。黑格爾反對把客觀與主觀割裂開來,他主張主客觀的統(tǒng)一,這一點在其邏輯學中得到了體現(xiàn)[9](P142-143)。其實,在包含邏輯本質(zhì)的語法學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主、客體的合理代換。例如:

    (1)小貓?zhí)稍趬|子上。(自擬)

    (2)把小貓給我抱過來。(自擬)

    在例(1)、例(2)中,主、客體發(fā)生了互換,第一個句子中的主體在第二個句子中成為了客體。

    再如,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人格化現(xiàn)象:

    (3)(荷塘里的荷花)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里,客體位上的名詞被移到了主體位,在物之上人格化,使客觀事物擁有了主體性,二者融合,相互統(tǒng)一,從而更好地調(diào)動了人們的思維情感。

    總之,康德和黑格爾的主體性思想在哲學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立場及黑格爾“消融”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唯心主義思想。顯然,主觀范疇與客觀范疇也是呈現(xiàn)相互對立關系的,而且兩者具有各自相互對立的特點。

    (二)非客觀主義哲學的興起

    在西方哲學和語言學領域,客觀主義的意義觀長期以來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近代“科學主義”把主觀性研究視為“異端”,也將其排除在科學研究之外。事實上,主體性研究并非直接源于主體性哲學,而是源自當代非客觀主義哲學的興起。Lakoff等列舉了西方客觀主義傳統(tǒng)哲學上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進行了批駁,提出了非客觀主義哲學理論。與這些哲學理論相對應的語言學流派是“非客觀主義語言學(Non-objectivist Linguistics)”,其中,“認知語言學”為該流派的代表。這個基于后現(xiàn)代哲學理論而形成的語言學流派奉行體驗主義認知觀,大力倡導“回歸生活世界”,互動體驗現(xiàn)實社會,而體驗的背后就是“人”這個主體,因此,它極力推崇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知語言學秉承主客觀統(tǒng)一的意義觀,認為語言中不僅包括客觀性,也包括主觀性。此外,認知語義觀力主“以人為本”,并首次將“人”作為核心要素置于語法及語義的架構中去。認知語言學主張人們挖掘語言背后隱藏的人文精神,并揭示語言背后存在的認知機制等[1](P7)、[10](P504-523)。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的興起,也使長期占領主導地位的“科學主義”受到挑戰(zhàn)。這些新興的流派都強調(diào),語言不僅僅可以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可以表達言語主體的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11](P269)。綜上所述,近來“人文主義”的復蘇使得主觀性在語言學領域真正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時,在20世紀末,“語義”逐漸成為研究的焦點,而其核心則是強調(diào)語言使用,強調(diào)語言使用又勢必要強調(diào)語言使用的主體,由此,這也成為語言主體性在長久壓制中得以抬頭并逐漸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

    在當代語言學領域,對“主體性”的考察通常會追溯到本維尼斯特關于主體性—客觀性這一對立關系的論述上[12]。他區(qū)分了“suject dénoncé”(句子主語)及“sujet dénonciation”(言者主體),并特意強調(diào)了“人稱”的語言學地位。目前學界對于語言學領域主體性的系統(tǒng)討論,主要是以Langacker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流派、以Traugott為代表的功能語言學流派。雖然這些語言學流派對主體性研究的切入點不同,理論框架也各自相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基本共識:語言不僅可以構建客觀式的命題,也可以表達主題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認識事物的視角[13](P26)。

    在20世紀末,語言主體性也逐漸引起國內(nèi)研究者的關注。關于主體性、主觀性與客觀性三者之間的關系,國內(nèi)學界主要有四種觀點:1.主體性決定主體,主觀性對從屬于主體的東西進行規(guī)定,客體性與客觀性的關系亦然;2.主體性與主觀性有質(zhì)的區(qū)別,主體性大于主觀性,主體性是物質(zhì)與精神能動性的統(tǒng)一;3.主體性與主觀性既相通又有區(qū)別,二者分別與客體性與客觀性相對應;4.主體性是實踐性、能動性、客觀性等方面的統(tǒng)一。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語中,“subjectivity”既可指“主體性”,亦可指“主觀性”;不過,國內(nèi)學界一致認為,需要將二者區(qū)別開來??梢钥闯?,學者們傾向于將主體性與人的實踐活動及主導性、能動性聯(lián)系起來,將主觀性與人的精神意識聯(lián)系起來;并且認為,主觀性被包含于主體性之中,主體性又是主觀性的升華[14](P11)。

    筆者認為,本維尼斯特的語言主觀性思想受到了黑格爾主觀性哲學的啟發(fā)。黑格爾強調(diào)主體自我發(fā)展的能動性本質(zhì),本氏認為言語活動承載著人類的根本體驗,言語是根據(jù)言者主體的能動性發(fā)展的,也被言者主體打上了主體性的印記。可以看出,二人的宏觀哲學觀并不矛盾,甚至相當接近。同時,本氏的主體性思想凸顯了人文主義觀念,為非客觀主義哲學的興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對語言工具論的反駁

    本維尼斯特對于語言主體性的探討首先是從對語言工具論思想的反駁開始的。他認為,語言之所以被當作工具,大致有兩條原因:一是人類還沒有找到更佳的交流方法;二是語言的功能適合被當作工具。但是他堅決反對語言工具論的思想,即語言在人類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時充當工具的觀點。本維尼斯特認為,如果將語言比擬成工具,就是將人類與自然對峙起來[3](P291-292)。在這一點上,筆者認為,本氏的觀點與開創(chuàng)存在論解釋學的海德格爾極為一致。海德格爾旗幟鮮明地淡化了語言的工具性色彩,他認為語言開啟著對話雙方的存在空間,并且他強調(diào)語言是人的存在,是人類世界的本源[15]。事實上,本維尼斯特對語言的研究從未脫離開那些與語言相生相伴的東西,那些所有構成人的現(xiàn)實之物。本氏認為,語言是人類的本性,而工具是人類冰冷的制造物,但語言永遠不會與人類脫離更不是被制造出來的。如果單指“工具”在語言中的傳遞作用,那么這些作用則可以交由某些非語言方式承擔。而且這些傳遞方式,或信號系統(tǒng)都是在語言之后而形成的。因此,本維尼斯特與海德格爾都強調(diào)了語言的先在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言語(parole)在你來我往中所扮演的媒介角色是言語功能的體現(xiàn),這種“工具”的功能隸屬于言語行為,而不屬于語言本身,要確保完成交流,就需要得到語言的授權。就此而言,這背后必然聳立著存在“主體”這一概念的事實。在這里,本維尼斯特引出了“主體性”概念,即“說話人自立為‘主體的能力”[3](P293)。

    需要注意的是,本維尼斯特不僅駁斥了語言工具論思想,也反對包含該思想在內(nèi)的客觀主義。誠然,語言工具論相對忽略了主體的重要作用,但是主觀性研究也不能忽視語言的客觀性。因此,我們要全面地看待本維尼斯特的觀點,不能完全抹煞語言的工具作用。有研究者認為,“語言作為全民交際工具的本質(zhì)決定了它不可能是純?nèi)恢饔^的,也不可能朝著主觀化無限發(fā)展”[1](P118-119)。同時,主觀性理論認為,言者并非單純地報道客觀的事態(tài),他在話語中傳達的還可以包括自身的觀點、態(tài)度或評價[16]。由此可知,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是需要語言作為媒介的,它寄寓于這一媒介之中,二者并無矛盾。筆者認為,本維尼斯特對語言工具論的挑戰(zhàn)啟發(fā)了學界對主體性作用的思考,不過,由此就完全否定語言作為工具的功能,同樣是有失偏頗的。

    三、人稱的極性

    本維尼斯特認為,“‘主體性的根本所在是由‘人稱的語言學地位確定的”,人使用語言并且通過語言自立為主體,即“我言故我在”[3](P294)。人們通過陳述行為將語言占有,并借助這種形式表達自己作為說話者的立場;一旦言者承擔起語言,他就立刻在對面塑造出了一個受話者。在這個或明顯抑或隱含的交談中,說話人自立為“我”,并預設著另一個我的回聲——“你”。簡言之,由于實際交流的需要,產(chǎn)生了人稱的極性(polarité),并且恰恰是這種極性關系構成了言語活動的基本條件。本維尼斯特指出,“我”作為主觀性人稱,地位永遠高于“你”這個非主觀性人稱,這種極性的不對等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任何一項,事實上二者相互補充,并且這種極性關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法找到對應物的[12]??傊臼险J為,人稱代詞是表示語言主觀性的首要支點[17](P49)。

    需要指出的是,“我·你”的這種極性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換。例如,戀人中一方對另一方說“我想你”,對方也說“我想你”,兩個句子中的“我”是不一樣的主體,它們只是含有“我”這一語言載體的當下話語時位中被言說的個體。同樣,句子中“你”的用法亦然。這種人稱指示語的相互轉(zhuǎn)換,體現(xiàn)了說話人視角的改變,不同說話人從自身的視角出發(fā)而引發(fā)“我”與“你”之間的轉(zhuǎn)換??梢钥闯?,“主體性”帶來的視角變化會對語言產(chǎn)生一定影響。再如,在楊佑文和管瓊的論文中所提到的例子[17](P50):

    (4)[賈蓉]又自己問著自己說:“……嬸娘是怎樣待你?你這么沒天理!”(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5)長得漂亮點又成了罪過了,人們圍你、追你,你心腸好點,和他們親熱些,人們說你感情廉價!你不理他,他鬧情緒了,又說你不負責任!難道這一切都能怨我嗎?(鄧友梅《在懸崖上》)

    例(4)和例(5)中的“你”事實上都是指說話人自己,即“我”。用非主觀性人稱代詞“你”指代主觀性人稱代詞“我”,可以使言者主體從自己的角色中跳脫出來,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自己。通過這種視角轉(zhuǎn)換,言者主體以對方的身份表達對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或評價等,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觀性,使語言呈現(xiàn)出客觀化的趨勢??偟膩砜矗揪S尼斯特所提出的“我·你極性”關系,是相互對立亦相互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今后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當它們發(fā)生轉(zhuǎn)換時,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使主體性增強,又有什么樣的動因會使主體性減弱。

    四、語言的時空主體性

    本維尼斯特認為,“人稱代詞是語言主體性得以顯現(xiàn)的第一個依托”[3](P296),“我·你極性”也建立了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特定的聯(lián)系。在人稱代詞之后,還存在著擁有相同地位的其他代詞,它們也成為了表現(xiàn)語言主體性的重要支點。因此,本氏又將主體性的范圍擴展到了其他范疇。

    本維尼斯特發(fā)現(xiàn),無論何種語言都能以各種方式區(qū)別“時間”,這個區(qū)別時間的分界線就是“現(xiàn)在”。它不僅僅是時間的生成中心,也是個軸線中心。離開了現(xiàn)在,需要用記憶的召喚來追念的時間為“過去”,反方向行走需要用來展望的時間就是“將來”?!艾F(xiàn)在”的前后有著不同的視點,作為配置時間的軸心,它同樣也是話語時位,是語言固有的唯一時間[3](P150-151)。語言時間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紀年時間不同,它不能定位在紀年時間的某種特殊的劃分里,它是與主體的根本體驗深切相關的。每個“現(xiàn)在”都是全新的,再造的,因此,語言的時間性體現(xiàn)出強烈的主體性。例如:

    (6)我現(xiàn)在想吃塊蛋糕。(自擬)

    (7)你剛才不是才吃了一塊。(自擬)

    當例(6)中的言者主體的時間性支配其話語時,也就被例(7)中的言者主體當作他的時間性所接受。

    本維尼斯特認為,話語時間雖然沒有被歸到紀年時間中去,但是也沒被封閉在唯我論的主體性中[12]。在這里,主要是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在起作用,使得與雙方的交流成為可能,而前文所提到的“我·你極性”又是對主體間性最好的腳注。簡言之,語言的時間性表明語言中的人類體驗總是寓于語言的使用之中。

    同樣的道理,組織空間關系的詞匯,如“這里、那個、那里”,也是從一個中心點,即言者主體“我”出發(fā)來支配空間的。它們所描述事物的遠近,所指明的方向,皆以言者主體為參照。與語言的時間性相同,只有參照它們的話語時位才可以被界定。歸根結底,在一次次言語活動中都凝結著嶄新的人類體驗,語言的時間性與空間性都“揭示了內(nèi)在于語言實踐的主體性”[3]。

    本維尼斯特開啟了主體性研究的思潮,其人文主義精神也在眾多主體性研究中被逐漸發(fā)揚光大。通過對主體性哲學思想淵源的分析及對本維尼斯特主體性思想的闡述,可以發(fā)現(xiàn),哲學家早已注意到主觀性的存在,但直到當代非客觀主義哲學的興起才為主體性研究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本維尼斯特發(fā)出了為主體性正名的呼聲,從他深邃的思想中我們也看到了主體性在語言學中的深刻標記。因此,對語言主體性的研究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今后語言主體性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對語言主體性減弱的現(xiàn)象進行深入探討,進一步考察該現(xiàn)象存在的背后動因;第二,語言主體性既然是人類語言的自然屬性,那么,語言主體性的跨語言研究也應當是學界所重點關注的,可針對兩種語言間根本的主體性差異作系統(tǒng)的比較;第三,目前對漢語內(nèi)部之間的主體性研究較少,今后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古今對比、方言比較等??傊?,語言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主觀性是人類體驗世界的重要部分。語言哲學的根本目的是揭示人與世界的關系,可以說,語言主觀性的研究對實現(xiàn)這一目的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黃蓓.走向狹義語言主觀性[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2]孫啟耀,樊紅梅.國內(nèi)外語言的主觀性研究概覽[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法]埃米爾·本維尼斯特.普通語言學問題(選譯本)[M].王東亮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錢捷.頭上的星空——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與自然科學的哲學基礎(歸來集卷一)[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5]Deleuze,G.La Philosophie Critique de Kant[M].Paris:PUF,1963.

    [6][德]謝林.近代哲學史[M].先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儲昭華.黑格爾主體性思想初探[A].外國哲學(第12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8]李洪儒.主觀性概念及其語言哲學價值[J].外語學刊, 2016,(6).

    [9]汝信.論黑格爾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

    [10]王寅.語言哲學研究——21世紀中國后語言哲學沉思錄(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12]Benveniste,E.Problems of General Linguistics[M].Coral Gables,F(xiàn)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13]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6,(5).

    [14]劉瑾.語言主觀性概念探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9,(3).

    [15]張玉美.解釋學對語言工具論的批判[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11).

    [16]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D. & Wright,S.(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7]楊佑文,管瓊.語言的主觀性與人稱指示語[J].外語學刊,2015,(3).

    猜你喜歡
    語言哲學人稱主體性
    拼圖
    語言哲學對非存在物存在問題的解釋初探
    東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0:49:44
    獨辟蹊徑,語文課堂要凸顯學生“主體性”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wǎng)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笛卡爾哲學思想之于本體論語言哲學的解讀
    試論語言哲學視域下的情態(tài)研究
    唯識學中的語言學和語言哲學問題
    西部學刊(2015年2期)2015-03-11 17:06:30
    陽高方言的人稱代詞
    运城市| 高安市| 龙川县| 兰州市| 高台县| 陇西县| 嘉定区| 体育| 临洮县| 大港区| 辽宁省| 昭平县| 古浪县| 南溪县| 轮台县| 岳普湖县| 屯门区| 健康| 新和县| 苗栗县| 岫岩| 晴隆县| 永仁县| 海南省| 西华县| 凤台县| 廊坊市| 宝鸡市| 长寿区| 章丘市| 辉南县| 蓝田县| 蕲春县| 霍林郭勒市| 遵化市| 天全县| 泰和县| 葵青区| 宿州市| 昌宁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