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職業(yè)教育“三教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顯得尤為必要,本文以給排水工程技術三個班級作為研究樣本,闡述“雨課堂”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工具角色、具體作用以及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成效,樣本表明:該改革模式對高年級學生效果更為顯著,能夠顯著提升學習參與度與積極性,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關鍵詞: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強調要全力推進打好“氣水土”三大戰(zhàn)役,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做好水質監(jiān)測及黑臭水體整治。掌握水處理工藝設計及設備運行維護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缺口達10萬人,為此高等職業(yè)教育承擔著對接行業(yè)亟需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開啟了“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利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后疫情期間的教法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給排水工程技術三個教學班級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對比分析相關數(shù)據,闡述“雨課堂”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工具角色、具體作用以及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成效。
一.傳統(tǒng)教學短板與不足
使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之前,傳統(tǒng)課堂由教師全面主導,利用PPT及板書進行知識講授及實操演示,學生的角色更多是觀眾[1],為了保證教學進度,教師一般很難把握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tài)。傳統(tǒng)課堂教師滿堂灌,學生互動難,學習參與度低,積極性不足,課堂上教師很難及時獲取學生的狀態(tài)數(shù)據。雨課堂可以及時獲取學習數(shù)據,教師快速把握學習狀態(tài),調整教學進度,這是大多數(shù)老師選擇“雨課堂”輔助教學的主要因素[2]。
二.混合式教學課程資源
《水處理工藝與運行維護》涉及的課程資源主要包括:(1)校級精品課程網水處理廠工藝與運行維護,包括教學視頻、水處理工藝視頻、工藝流程圖、課外拓展學習PPT、試題庫等;(2)數(shù)字學習資源:包括智慧職教、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資源庫與課程相關的Flash、微課、在線試題等資源,自拍教學視頻、PPT、動畫等資源;(3)成績考評管理系統(tǒng):利用雨課堂進行日常成績管理與學生評價;(4)交流互動平臺:利用雨課堂4.0版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答疑交流。
三.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
1.學情分析
經過前期課程學習,學生具有一定的水處理知識儲備,但對工藝原理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們喜歡形象直觀的學習資源(圖片、動畫、視頻等),樂于信息化教學方式,學習互動性強、擅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但自律性不足,學習基礎較弱,部分同學對作業(yè)敷衍了事。“雨課堂”將相關課件、習題及時推送,掌握學習進度,督促學生完成學習。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可以梳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知識目標主要表現(xiàn)在學會常見的生化處理脫氮除磷工藝原理與優(yōu)缺點;能力目標為學會污水處理仿真操作與基本實驗;素質目標體現(xiàn)在具備高尚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
3.教學優(yōu)勢
信息化教學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點。(1)利用“雨課堂”,實現(xiàn)“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推送”,全流程跟進教學活動的數(shù)據采集,從單憑經驗向數(shù)據支持轉變,以全周期、全程量化數(shù)據的方式輔助教師及時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進度與計劃,做到教學過程可控制、可視化[3]。組合使用線下實操、實踐或翻轉課堂、項目實驗,讓師生在互動中緊密協(xié)作,實現(xiàn)教學相長。(2)利用雨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工具可以很好地解決以往師生互動不順暢、數(shù)據收集不完整、在線教學難落地等問題[4-5]。(3)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作業(yè)批改,課堂板書可利用畫板功能實時推送給學生,學生認真聽講,避免頻繁記筆記導致的“跟不上”問題。(4)教學音頻、視頻推送,讓預習變得不再枯燥;實現(xiàn)彈幕功能,全班完成發(fā)送彈幕后,生成詞云,學生可以通過后臺投稿等功能及時與教師互動,克服以往難以啟齒討論問題的情況。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職業(yè)技能要求與主要崗位特點確定現(xiàn)階段課程教學重點為:污水生化反應的脫氮除磷技術—Barth、A/A/O、Phostrip、UCT工藝的原理與優(yōu)缺點。根據往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本屆學生的預習效果確定難點為:UCT工藝與AAO相比的改進措施,UCT運行管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5.混合式教學實施
利用“雨課堂”智慧工具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流程為:課前預習階段推送預習課件及微課,預習時間大概20分鐘,進行2-4道題目考核,題目以選擇題、判斷題為主,答題正確率低的題目即為教學難點;課中授課階段通過雨課堂進行互動交流及仿真訓練、最后進入實操設備的指導與訓練,全程獲取學生學習數(shù)據,及時指引教師調整教學進度;課后答疑階段,利用校園精品課網站答疑或雨課堂后臺對學生提問及時進行答疑。
四.混合式教學成效
課前推送的預習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定時間限制,對學習進度有所控制。課上教師利用雨課堂實時把控、積極引導、及時反饋,獲取學習信息及數(shù)據,科學把握教學進度、適當調整難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模式,兼顧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表現(xiàn),結合水處理仿真練習及實訓環(huán)節(jié)得分,師生評價、生生評價、雨課堂評價等多種評價相結合。
三個班級樣本如圖1所示,15給排水1班(雨課堂初接觸)效果十分顯著,預習/復習完成度提升了30%,作業(yè)完成率提高25%,考核優(yōu)秀率提高9%,表明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和應用效果比較理想。
五.結論與創(chuàng)新
(1)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雨課堂使用班級的預習或復習完成率提升了一倍,達到70~80%,完成作業(yè)優(yōu)秀率也有顯著提高,可以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雨課堂結合智慧職教、學堂在線等平臺,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以學生技能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以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因課制宜、因生制宜,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3)從理論教學到仿真訓練的感性認識,從工藝設計、設備摸索的理性認知,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起到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希,張得鈞.“雨課堂”在大學生物工程與制藥類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8):112-113.
[2] 談俊燕.基于“雨課堂”的《嵌入式系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95-96.
[3] 王嬙,劉海雷,孟浩宇,等.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全科醫(yī)學繼續(xù)教育中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49):95-96.
[4] 張麗.淺析翻轉課堂在職業(yè)教育中的應用[J].職業(yè),2017(9):19-21.
[5] 馮昕燁,王健.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學習模式設計[J].軟件導刊,2019,18(2):194-197.
作者簡介:柏楊(1987-)男,回族,河南信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以及城市給排水工程、大灣區(qū)水環(huán)境治理、地表水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