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翔 董振武 賀娟
摘要:基于441份農戶的微觀調查樣本,從各類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及其購買成本方面考察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并從老年勞動力的體力狀況、控制感、技能需求、風險態(tài)度和人際關系等途徑探究其影響機制,進一步考察農村老年勞動力個體特征對化學品投入產生的異質性影響。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顯著減少對復合肥的使用量以及化肥的購買成本。當控制了體力和技能需求等變量后,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依舊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以往研究推測的體力和技術采納是老齡化影響務農的途徑,不能全面揭示其影響機制。進一步研究發(fā)現,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影響農戶的人際關系以及風險偏好對務農投入的邊際效應。結論表明,中國建設生態(tài)宜居的美麗鄉(xiāng)村政策對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勞動力;糧食安全;化學品投入;人際關系;風險偏好;機制研究
Abstract: Based on 441 micro survey samples of farmers, this study analysised the impact of aging rural labor force on chemical input from the aspects of various fertilizer use, pesticide use and purchase cost, and explored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aging rural labor force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condition, sense of control, skill demand, risk attitud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 a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lderly labor force the heterogeneity effect on chemical inp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the purchase cos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he aging still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chemical input after controll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physical strength and skill deman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hysical strength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specul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were the ways for aging to affect farming, and the impact mechanism could not be fully revealed. Further research shows that aging of rural labor will affec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farmers and the risk preference on farming input marginal effect.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policy of building ecological and livabl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China can promote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
Key words: aging labor force; food security; chemical inpu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isk preference; mechanism research
據國家統(tǒng)計年鑒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村地區(qū)6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為7.5%,而到第6次人口普查時,農村地區(qū)6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上升至10.1%,提高了2.6個百分點。Glasgow等[1]指出人口老齡化是20世紀和21世紀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趨勢,并且農村地區(qū)的人口老齡化要比城市中發(fā)展得更為迅速。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guī)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zhàn)略目標,提出了改善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等具體工作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和非農部門涌入,加劇了農村留守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同時,城鄉(xiāng)融合進程也不斷加深,農戶的收入來源增多,務農積極性隨之下降,留守老年農戶對農業(yè)的投入也會受到影響。Clawson[2]指出農產品價格支持及其他農業(yè)政策多關注于土地和產量,而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能動性的勞動力才是關鍵的生產要素。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是亟需關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產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會威脅糧食安全。通過對遼寧省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李旻等[3]認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將不利于農業(yè)的現代化發(fā)展以及規(guī)模化經營而影響糧食安全;周靜等[4]通過構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模型,指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將不利于農機的購置和農業(yè)技術的推廣而影響糧食產量;郭熙保等[5]對湖北、湖南和河南3省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業(yè)勞動力的老齡化會導致農業(yè)生產粗放經營甚至土地撂荒,帶來農業(yè)生產后繼乏人的局面;Li等[6]對遼寧省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業(yè)生產效率在農戶家庭平均年齡45歲時達到高點,而后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生產效率持續(xù)下降。
針對老齡化不利于農業(yè)發(fā)展以及對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的原因,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老齡化使農戶精力衰退,新技術接受能力下降,如李瀾等[7]對全國種植水稻農戶的研究表明,隨著農戶的老齡化,其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體力和精力開始下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新技術的掌握能力也逐漸下降,因此不利于糧食增產和農業(yè)的發(fā)展;呂新業(yè)等[8]對黑龍江、吉林、河南和山東等4省的調研數據表明,隨著農戶的年齡增長,其體能等身體素質逐漸下降,而對糧食生產產生負向影響;彭柳林等[9]基于江西省20個糧食主產縣的研究表明,老齡勞動力由于過分地依賴耕作經驗,對新的農業(yè)科技培訓缺乏積極性而給糧食生產帶來顯著的負向影響;楊志海[10]對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蘇省6個省份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不利于農戶生產技術采納行為,進而影響糧食增產;何小勤[11]對浙江省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使農業(yè)現代化和機械化變得十分困難,帶來了農民的農業(yè)情感弱化和效率下降等問題。
也有學者認為老齡化影響勞動力供給,何福平[12]對福建省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減少種糧勞動供給和糧食種植面積而影響糧食生產安全;陳錫文等[13]對全國水稻、蔬菜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導致農業(yè)從業(yè)人員過度減少,不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喬志霞等[14]對陜西和甘肅小麥、水果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減少有效勞動供給和資金投入,而影響土地利用效率;Liao等[15]研究了黃淮海地區(qū)老齡化和土地利用轉變的時空發(fā)展規(guī)律,結果顯示勞動力老齡化影響了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的供給數量。有學者也指出老齡化減少了農資投入,胡雪枝等[16]對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導致化肥、農藥投入減少而影響糧食增產;魏君英等[17]對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13個主要種糧地區(qū)水稻種植農戶的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影響種植面積以及農藥和化肥的投入。
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老齡化對農戶務農行為本身的影響,較少關注其影響途徑和探究其影響機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①通過構建農戶行為的效用函數,提出分析老齡化影響農戶務農投入的理論框架,較為全面地對影響務農投入的因素進行分析。在實證研究中控制了農戶的技能需求偏好、控制感、體力、風險偏好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已有的研究沒有對農戶的這類個體特征進行控制,前文提到有學者指出老齡化通過農戶的精力不足和新技術接納意愿不足對農業(yè)生產帶來影響,但控制了這些變量后,老齡化是否還會影響農業(yè)生產是全面揭示老齡化影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②考察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產生的特異性影響,從而實證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途徑。已有的文獻對農村老齡化影響糧食生產途徑的深入探究較為少見,大多是通過研究結果推測原因,而對其機制和影響途徑的直接研究可以給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③聚焦城鄉(xiāng)融合趨勢變化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種糧生產投入的影響。以往的研究樣本較多來自于傳統(tǒng)的糧食種植地區(qū),而隨著城鄉(xiāng)融合的進一步發(fā)展,農戶家庭成員的非農工作機會增加,在這一背景下,聚焦家庭有較為穩(wěn)定非農收入的老齡農戶務農行為的研究較為少見,而這類研究對預測社會融合程度加深后農業(yè)格局的變化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對受城鄉(xiāng)融合影響程度較大地區(qū)的441份農戶樣本,從各類化學品投入使用量和花費等方面考察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務農投入的影響,并且從農戶的技能需求偏好、控制感、體力、風險偏好和人際關系等個體特征出發(fā),進一步考察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產生的特異性影響,以及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途徑。研究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會顯著減少對復合肥及鉀肥的施用量和投入成本。當控制了個體特征變量后,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依舊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可以得出前人對老齡化影響務農途徑的推測具有局限性,老齡化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影響務農投入,如風險偏好以及人際關系等。最終結果表明,在城鄉(xiāng)融合地區(qū)老齡化對種植投入產生了顯著影響,隨著城鄉(xiāng)融合程度的加深,農業(yè)生產中勞動力老齡化是影響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因素?;诖?,本研究提出了降低老年農戶人際關系缺失和加強農戶農業(yè)風險意識等建議。
1 理論分析及假設
已有研究如王善高等[18]認為農村老齡化通過勞動者的“體能效應”和“時間效應”影響農業(yè)生產;魏君英等[17]則認為農村老齡化通過勞動供給結構和要素的邊際增產效率影響產量;李俊鵬等[19]則是通過構建勞動增強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得出老齡化率越高則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越少這一結果;而雙琰等[20]通過構建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得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通過糧農生產行為調整的動機影響糧食產量。為了將農戶微觀的個體特征如風險偏好等因素作為研究農戶務農投入行為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假設農戶的效用函數符合如下Von-Neumann-Morgenstern形式:
式(1)中,[Aα]為農戶的產量函數,[A]為農戶使用的任意一種投入品,[PA]為投入品[A]的價格,[wi]為隨機生產狀況,發(fā)生概率為[Pwi]。[CA]為施用投入品的非金錢成本,例如體力耗費以及其他機會成本。農戶的目標是最大化其效用水平,因而投入品[A]的最優(yōu)使用量[A?]為使得目標函數一階導為0的解,即滿足:
由式(2)可見,[A?]的值與效用函數[U]的具體形式即農戶的風險偏好有關,同時也和投入品的價格[PA]以及[CA]有關。[CA]為施用投入品的邊際非金錢成本。[CA]在一般情況下為正,可以推測,農戶的體力狀況越好,[CA]越小。如果農戶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施用的邊際成本[CA]就越小,因為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同樣地,如果農戶可以學到新的技術,[CA]也能在新技術的協(xié)助下得以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投入品具有省力的性質,會有[CA<0],即[CA]在這個水平的投入品下邊際成本為負,意味著農戶增加投入品可以減少非金錢成本,如施用足量的除草劑可以省去自己人工除草的成本。根據以上模型分析,可以推出以下假設。
H1,老齡化程度越高的農戶,施用化肥越少。農戶在施肥的過程中常采取人工施肥的方式,而這一過程通常會消耗一定量的體力與精力。隨著農戶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體力和精力也會因此下降,施肥量可能會因此而減少。
H2,對技能不重視的老年人會施用較少的化肥及農藥。對技能不重視的老年人容易錯失學習省時省力的新型施用方法的機會,從而會選擇減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以減少時間和體力成本。
H3,控制感強的老年人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越少。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控制感強的老年農戶認為種植過程中遭受風險的不確定性較易得到控制,因而認為產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從而減少對化肥及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
H4,厭惡風險的老年人會施用較少的化肥及農藥。由于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老年農戶擔心各種身體狀況或者疾病的發(fā)生,厭惡風險的老年人會減少化學品的使用。再者,務農投入也有一定的風險,老年人在遭受風險損失后,較難恢復到受災前的經濟水平,因而老年農戶傾向于較少的務農投資,即購買較少的化學品。
H5,人際關系弱的老年人會施用較少的化肥及農藥。一般來說,人際關系強的農戶容易得到非農工作的機會,并且在務農的過程中也較易獲得朋友的幫助,因此不必施用大量的化肥以及農藥用以防范不確定風險事件的發(fā)生。而當農戶進入中老年階段,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必須通過務農投入保障生計,此時如果缺少親朋好友的幫助將使得老齡農戶較難獲取足夠的農資,因此人際關系弱的老年人會施用較少的化學投入品。
2 實證分析
2.1 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
根據上述分析框架,估測以下模型:
式(3)用于估計農戶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Yi]是農戶[i]每667㎡復合肥使用總量、每667㎡氮肥使用量、每667㎡磷肥花費總額、每667㎡鉀肥花費總額、每667㎡復合肥和氮肥花費總額、每667㎡所有化肥花費總額和每667㎡農藥花費總額的總和。主要研究內容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常用的化學品有復合肥、氮肥、磷肥、鉀肥以及農藥等。由于不同化肥可能存在相互替代效應,為了研究對化肥總量的影響,以不同化肥的花費總額表示化肥施用的總量??紤]到大部分農戶施用的化肥主要是復合肥和氮肥,因此除了化肥花費總額外,復合肥和氮肥的花費總額也是因變量之一。
本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是農戶老齡化,相比于已有的文獻將年齡進行二元分類處理來表示老齡化,如胡雪枝等[16],用農戶的年齡變量[agei]來表示農戶[i]的老齡化程度,即農戶的年齡越高其老齡化程度越高。其他的控制變量[Xi]包括農戶[i]的性別變量、種植年限變量、種植面積變量、對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需求變量、控制感變量、體力變量、風險偏好變量、人際關系變量、家庭外出務工的人數變量、農忙時的家庭人口變量、非農忙時的家庭人口變量和是否控制村莊變量。
由于性別差異,社會角色的不同會對化學品的投入產生影響,同時已有的研究如楊進等[21]和彭代彥等[22]指出女性勞動力所占比例對糧食生產影響顯著,故引入性別這一控制變量;農戶受教育年限越高,學習到化學相關知識的機會就越多,對化學品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能夠認識到化學品的使用會對土壤造成污染而影響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于是減少對化學品的投入,同時已有的文獻如童霞等[23]基于江蘇省3個不同地區(qū)的實證研究指出農戶的受教育年限對化學品施用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因此引入受教育年限這一控制變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農戶種地的經驗也逐年增長,農戶會更精準合適地使用化學品從而影響化學品的投入,因此引入種植年限變量;隨著耕地面積的增加,農戶缺乏足夠的精力管理所有耕地,為了避免雜草、害蟲處理不及時對農作物生長產生影響,于是選擇增加對除草劑、除蟲劑等化學品的投入,因此引入耕地面積控制變量。
對技能不重視的農戶容易錯失學習省時省力的施用新方法的機會,于是選擇減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以減少時間和體力成本,因此引入農戶技能需求偏好控制變量,并在問卷中通過詢問“種田需要很高的技術”來了解這一變量。被訪農戶的選項分別為“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中立”“有點同意”“非常同意”。農戶回答“非常不同意”則表明對技能需求程度低,賦值為0;否則表明對技能需求高,賦值為1。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控制感強的農戶認為種植過程中遭受風險的不確定性較易得到控制,因而認為產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從而減少對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故引入農戶控制感變量,并在問卷中通過詢問“產量是由氣候、土壤質量、種子等外部因素控制,我在保持產量上不能做什么”來了解這一變量。被訪農戶的選項分別為“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中立”“有點同意”“非常同意”。處理時選項“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中立”“有點同意”“非常同意”分別賦值為1、2、3、4、5,即賦值越高,農戶的控制感越弱。
農戶在施肥的過程中常采取人工施肥的方式,而這一過程通常會消耗一定量的體力與精力,相比于體力弱的農戶,體力強的農戶會選擇施用更多的化肥以促進產量的快速提高,因而引入體力控制變量,并在問卷中通過詢問“種田太累”來了解這一變量。被訪農戶的選項分別為“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中立”“有點同意”“非常同意”。處理時選項“非常不同意”“有點不同意”“中立”“有點同意”“非常同意”分別賦值為1、2、3、4、5,即賦值越高,農戶體力越弱。
由于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農戶擔心各種身體狀況或者疾病的發(fā)生,厭惡風險的農戶會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故引入風險偏好控制變量。而本研究的風險偏好是由風險規(guī)避量(表1)測算得出,如果情景A和情景B都選擇2選項,則認為農戶是“風險偏好”型,賦值為1;否則屬于“其他”類型,賦值為0。
人際關系強的老年農戶,在務農的過程中較易獲得朋友的幫助,如老年農戶身體狀況不適合管理農田時,鄰居或朋友會給予幫助;遇到風險災害時,也較容易獲得親友的資助。因此人際關系較強的農戶不必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以防范不確定風險事件的發(fā)生,于是引入人際關系控制變量,并在問卷中通過詢問“如果您找親戚朋友借錢,親戚朋友是否能提供借款”來了解這一變量。被訪農戶的選項分別為“完全不會”“可能不會”“可能會”“很可能會”“肯定會”。農戶回答“完全不會”則表明人際關系較差,賦值為0;否則表明人際關系一般或較好,賦值為1。由于農業(yè)生產收入較低,許多家庭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留下年老的勞動力務農,而其由于身體素質原因不得不減少施用化肥、農藥等較重的農活,因此引入農戶家庭外出務工人數控制變量;由于農忙與非農忙時家庭人數越多,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就越多,便有足夠的人力施用更多的化肥及農藥以期望得到更高的產量,因此引入農忙與非農忙時家庭人數變量;由于不同村莊經濟發(fā)展存在一定差異,經濟發(fā)展快的村莊,其農戶有更多的資金購買化學品,從而導致化學品的使用量要多于其他村莊,所以引入是否控制村莊變量。
為了對不同情況的老年農戶進行異質性分析,這里引入交互項進行回歸分析:
其中,[agei×skillreqi]表示年齡變量與技能需求偏好控制變量的交互;[agei×controli]表示年齡變量與控制感變量的交互;[agei×phyreqi]表示年齡變量與體力控制變量的交互;[agei×riskprefi]表示年齡變量與風險偏好控制變量的交互;[agei×friendlendmyi]表示年齡變量與人際關系控制變量的交互,用以老年農戶的異質性分析以及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
由上述求導結果可知,農戶[i]的技能需求偏好、控制感、體力、風險偏好和人際關系對化學品投入變化的邊際效果會受到農戶[i]老齡化的影響。當交互項系數為正時,農戶[i]的老齡化會增強上述變量對化學品投入變化的邊際效應;當交互項系數為負時,農戶[i]的老齡化則會減弱上述變量對化學品投入變化的邊際效應。
2.2 數據來源及說明
所用數據來自于課題組2018年7—8月對湖南省瀏陽市金剛鎮(zhèn)觀察點所有10個村莊(南岳村、金聲村、星星村、丹桂村、山虎村、太子湖村、李畋村、沙螺村、金市村和石霜村)的農戶微觀抽樣調查數據,每個村莊隨機抽取30~40名農戶。這些村莊是湖南省主要的水稻種植地區(qū),水稻種植面積大,種植歷史悠久,農民代代種植水稻,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成熟的種植技術。除此之外,湖南省瀏陽市金剛鎮(zhèn)毗鄰花炮之鄉(xiāng)大瑤鎮(zhèn),給附近村鎮(zhèn)的年輕勞動力提供了豐富的就業(yè)機會,因此這個地區(qū)是研究城鄉(xiāng)融合背景下老齡化對農業(yè)生產方式帶來改變的典型樣本。課題組對農戶進行“一對一”采訪式的問卷調查,保證農戶對問卷題目理解正確并給出最符合實際情況的回答。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力年齡及勞動力就業(yè)狀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風險偏好、人際關系、對農業(yè)生產的技能需求、體力狀況、家庭農業(yè)生產經營狀況以及化肥和農藥的投入等。表2是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2.3 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本研究的核心目標在于分析農戶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因此分別對各個被解釋變量進行未引入交互項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的模型(1)、模型(4)、模型(5)結果可知,年齡變量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戶對復合肥以及鉀肥的使用量減少,即農戶的老齡化程度越高,對復合肥以及鉀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量越少。
而在其他控制變量中,受教育年限變量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隨著農戶受教育年限的增長,對復合肥以及鉀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量不斷減少,可能原因是受教育水平高的農戶更容易學會增加務農效率的技術,因此可以減少化學品的投入。由模型(1)、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結果可知,性別變量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即相比于女農戶,男農戶對復合肥、磷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量更少,原因可能在于男性外出務工而減少了務農投入,所以復合肥以及磷肥的使用量更少。由模型(3)、模型(4)結果可知,種植年限變量前的系數為正且整體水平顯著,說明農戶的種植年限越高,對磷肥以及鉀肥的使用量就越多,可能原因是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農戶種地的經驗也逐年增長,會更精準合適地使用化學品而導致磷肥以及鉀肥的使用量增加。
由模型(1)的結果可知,技能需求偏好變量前的系數為正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相比不重視農業(yè)生產技術的農戶,重視農業(yè)生產技術的農戶對復合肥的使用量更多,原因可能在于對技能不重視的農戶容易錯失學習省時省力的新型施用方法的機會,從而會選擇減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以減少時間和體力成本。由模型(5)、模型(6)結果可知,農戶控制感變量前的系數為正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農戶的控制感越弱對化肥的投入量越多,原因可能是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控制感弱的農戶認為種植過程中遭受風險的不確定性不易得到控制,因而認為產量會有較大的變動,所以相對于控制感強的農戶,會增加對化肥及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
由模型(1)、模型(3)的結果可知,農戶的體力變量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農戶的體力越弱對復合肥以及磷肥的使用量越少,可能原因在于施用化肥及農藥會消耗一定量的體力,因此體力不足的農戶會施用較少的復合肥及磷肥。由模型(1)的結果可知,農戶對風險偏好變量前的系數為正且整體水平顯著,即農戶中風險偏好者相較于風險中立或厭惡者會施用更多的復合肥,原因可能在于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農戶擔心各種身體狀況或者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厭惡或者中立的農戶會減少復合肥的投入。
為了探究農戶老齡化對化學品使用量的影響機制,在原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交互項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表明,此時核心解釋變量農戶年齡前的系數依舊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而我們所關注的控制變量,農戶的風險偏好和農戶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技能需求偏好等變量前的系數也依舊整體水平顯著,且此時模型(8)、模型(14)中的人際關系變量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說明農戶的人際關系越強對復合肥及鉀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量越少。原因可能在于人際關系強的農戶容易得到非農工作的機會,并且在務農的過程中也較易獲得朋友的幫助,因此不必施用大量的化肥以及農藥以防范不確定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由此可見,核心解釋變量農戶年齡對化學品的投入量有顯著影響,且隨著年齡增長,老齡化程度增大,農戶對化學品的投入量不斷減少。同時,引入的其他控制變量對化學品的投入也存在顯著影響。進一步分析交互項的系數發(fā)現,農戶風險偏好變量與年齡變量交互項前的系數為負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假設H4成立,反映農戶風險偏好變量對化學品投入變化的邊際效應受老齡勞動變化的影響??梢?,隨著農戶年齡的增長、老齡化程度增加,風險規(guī)避意識高的農戶會施用更少的復合肥。原因可能在于務農投入也有一定的風險,老年人在遭受風險損失后,較難恢復到受災前的經濟水平,因此老年農戶傾向于較少的務農投資,即購買較少的化學品。人際關系變量與年齡變量交互項前的系數為正且整體水平顯著,表明假設H5成立,即人際關系變量對化學品投入變化的邊際效應受老齡勞動變化的影響。可見,隨著農戶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增大,人際關系弱的農戶選擇施用更少的化學品。原因可能是進入中老年階段后,農戶缺少其他收入來源,必須通過務農收入保障生計,此時如果缺少親朋好友的幫助將使得老齡農戶較難獲取足夠的農資,因此人際關系弱的老年人會施用較少的化學投入品。此交互項模型驗證了假設的正確性,說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通過影響人際關系和風險偏好等途徑來影響化學品的投入。
3 穩(wěn)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回歸結果,本研究還進行了穩(wěn)健性檢驗。由于并未將樣本中的極端值剔除,而極端值的存在會影響估計結果,因此在原模型的基礎上對未引入交互項以及引入交互項的模型分別進行了Robust Regression 分析,通過對樣本觀測值賦予不同的權重,越接近均值的觀測值其權重越大,越偏離均值的觀測值其權重越小,以剔除極端值對模型估計的影響,并得到表5和表6的結果。
由表5可見,對復合肥以及鉀肥的回歸結果中,年齡變量前的系數依舊為負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與前文得出的結論一致,即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減少對復合肥以及鉀肥等化學品的投入而影響糧食安全。為了進一步驗證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使用量的影響機制,引入了交互項進行Robust Regression 分析,得到表6的結果。
由表6可見,人際關系與年齡的交互項系數以及風險偏好與年齡的交互項系數分別通過了5%和10%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戶的老齡化會影響人際關系以及風險偏好對化學品投入的邊際效應,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一致,說明估測結果具有穩(wěn)健性。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城鄉(xiāng)融合影響程度較深地區(qū)的微觀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了老齡化對農戶的體力、人際關系、技能需求偏好、控制感和風險偏好等個體特征影響化學品的投入。
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會減少對復合肥及鉀肥等化學品的投入,然而合理施用化肥和保證一定的農資投入才能保證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24],再一次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不利于糧食增產,會威脅到糧食安全。進一步分析可知,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從農戶個體特征出發(fā),研究了技能需求偏好、控制感、體力、風險偏好和人際關系的異質性對化學品投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風險偏好和人際關系會顯著影響老齡化對化學品投入的效應,同時也說明前人推測的諸如體力和技術采納等影響途徑,不足以解釋老齡化對務農投入的影響。根據交互項模型回歸結果進一步分析可知,偏愛風險的農戶對化學品投入的邊際效應更容易受到農戶老齡化的影響,換言之,對風險容忍度高的農戶隨著老齡化程度增大對化學品的投入不斷減少。人際關系差的農戶對化學品投入的邊際效應也更容易受到農戶老齡化的影響,結果表明,人際關系差的農戶隨著老齡化程度增大對化學品的投入不斷減少。
研究發(fā)現,中國建設生態(tài)宜居的美麗鄉(xiāng)村政策對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具有促進作用。一方面,該政策的制定為農業(yè)農村的發(fā)展注入了大量“新鮮的血液”,緩解了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內生動力不足的現狀,也回答了農村勞動力日趨老齡化背景下誰來種地的疑問。另一方面,鄉(xiāng)村生態(tài)資源開發(fā)項目促進了村民和村企中的人際互動,例如,江西省橫峰縣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發(fā)揮鄉(xiāng)賢作用和鄉(xiāng)村優(yōu)良民俗功能,在村莊中建立互助會、理事會和促進會,將鄉(xiāng)風文明與治理有效緊密結合起來。由此可知,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政策可以通過增強人際互動來促進農民對務農的投入。再者,建立美麗鄉(xiāng)村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行為激勵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農民的農業(yè)經營活動也需要和產業(yè)發(fā)展進行有機地結合。在引入內在激勵和動力以后,農民風險意識將得到增強,對農業(yè)的投入積極性也會提高。因此,在鄉(xiāng)村振興和建立美麗鄉(xiāng)村政策大背景下,對村民協(xié)作互助和引入市場機制的重視可以同時保證中國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GLASGOW N, BERRY E H.? Rural aging in 21st century America[M]. Berlin: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2.
[2] ClAWSON M. Aging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polic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63, 45(1): 13-30.
[3] 李 旻,趙連閣. 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30(10):12-18,110.
[4] 周 靜,曾福生,張明霞. 農業(yè)補貼類型、農業(yè)生產及農戶行為的理論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9(5):75-84.
[5] 郭熙保,趙光南. 我國農村留守勞動力結構劣化狀況及其對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 中州學刊,2010(5):112-117.
[6] LI M, SICULAR T.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rop production[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3, 5 (3): 342-359.
[7] 李 瀾,李 陽. 我國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研究——基于全國第二次農業(yè)普查數據的分析[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30(6):61-66,111.
[8] 呂新業(yè),胡向東. 農業(yè)補貼、非農就業(yè)與糧食生產——基于黑龍江、吉林、河南和山東四省的調研數據[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17,38(9):85-91.
[9] 彭柳林,吳昌南,張 云,等. 糧食生產效率:農業(yè)生產性服務對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具有調節(jié)效應嗎?——基于江西省糧食主產縣500農戶的調查[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8,39(4):7-13.
[10] 楊志海. 老齡化、社會網絡與農戶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來自長江流域六省農戶數據的驗證[J]. 中國農村觀察,2018(4):44-58.
[11] 何小勤. 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研究——基于浙江省農村的調查[J]. 人口與經濟,2013(2):69-77.
[12] 何福平.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J]. 求索,2010(11):74-76.
[13] 陳錫文,陳昱陽,張建軍. 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yè)產出影響的量化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11(2):39-46,111.
[14] 喬志霞,霍學喜. 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5):61-73.
[15] LIAO L W, LONG H, GAO X,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rural ag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s farming area: A perspective from changing labor employing quantity in the planting industry[J].? Land use policy, 2019,88(88): 104152.
[16] 胡雪枝,鐘甫寧.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17] 魏君英,夏 旺.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基于糧食主產區(qū)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8(12):41-52.
[18] 王善高,田 旭.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研究——基于耕地地形的實證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8(4):15-26.
[19] 李俊鵬,馮中朝,吳清華. 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與中國糧食生產——基于勞動增強型生產函數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8(8):26-34.
[20] 雙 琰,胡江峰,王 釗. 糧農生產行為調整動機:效益還是效用——基于2290份農戶的追蹤調查樣本[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9(7):28-39.
[21] 楊 進,鐘甫寧,陳志鋼,等. 農村勞動力價格、人口結構變化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J]. 管理世界,2016(1):78-87.
[22] 彭代彥,文 樂.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降低了糧食生產效率嗎——基于隨機前沿的南北方比較分析[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6(2):32-44.
[23] 童 霞,吳林海,山麗杰. 影響農藥施用行為的農戶特征研究[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11):71-83.
[24] 馬 驥. 農戶糧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華北平原為例[J]. 農業(yè)技術經濟,2006(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