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琪
摘 要:當下對于網絡熱點事件的討論,常常會出現(xiàn)對事件本身的討論漸弱卻無止境擴大事件相關話題范圍、不深入挖掘事件本身,卻輻射出其他事件的現(xiàn)象。這使得我們難以聚焦于事件本身,熱點事件中的討論話題逐漸偏離事件中心議題,輿論難以被主導。本文嘗試從多個角度對“輿論失焦”現(xiàn)象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減少這一現(xiàn)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輿論失焦”;輿論走向
中圖分類號:G20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7-0020-02
一、 概念厘清與現(xiàn)狀分析
“輿論失焦”現(xiàn)象是指由于網絡的發(fā)展,公眾知情權、話語權提升,事件中輿論難以被一方主導,使得輿情演變的主體脈絡呈現(xiàn)多極化發(fā)展,以至逐漸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1]。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原本在話題之外的人或單位逐漸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進而成為輿論中的熱議話題點,輿論的進一步失序極易對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兩微一端”成為輿論陣地的中心,尤其微博常常是輿論的爆發(fā)地,同時也是網民發(fā)聲討論的重要渠道。但正是公民的自由發(fā)言導致事件本身常常被忽略,而他們以事件帶話題影射無關事件本身的趨勢卻愈來愈明顯,“輿論失焦”現(xiàn)象也隨之越發(fā)頻繁。
二、 “輿論失焦”現(xiàn)象緣何產生
我們常常習慣于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輿論相關現(xiàn)象的產生與傳播進行分析,將“意見氣候”“害怕被孤立”兩大因素作為討論重點。但事實上,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對于輿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本文在針對“輿論失焦”現(xiàn)象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時跳出社會心理學的框架,從技術的發(fā)展、媒介環(huán)境、語境文化等角度對該現(xiàn)象進行探析。
(一)技術環(huán)境改善,公民話語權得以提升 ?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成為普通公民的擴音器,使得公眾的聲音能夠被更多的人聽到,這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公眾的參與意識,面對熱點事件公眾以極快的速度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獲得參與感和滿足感。
技術推動著輿論的快速生成,“快速”不僅指公眾能夠及時在網絡上發(fā)布自己的觀點,還指公眾對某一事件意見和態(tài)度的形成速度快?!熬W民通常在面對海量化信息時會選擇用‘刷的方式來完成對信息的接收,這種方式導致受眾采用快速、簡單的方式處理信息”[2]。網民不僅在“刷”的過程中快速地獲取信息,同時也在不假思索地發(fā)表意見并進行轉發(fā),在各類社會化媒體上用戶方便快捷地生成內容。公眾話語權得到提升的同時,公眾采用快速簡單的方式處理信息,讓意見更具多樣性,輿論的發(fā)展也就更容易呈現(xiàn)多極化趨勢。
(二)離散型傳播趨勢下,事件關注點轉移速度加快 ?趙立兵構建了“文化語境指數(shù)”和“社會傳播指數(shù)”,分別用來反映社會文化發(fā)育情況和描述特定社會輿論傳播力的強弱。根據(jù)以上兩項指數(shù),趙立兵將社會輿論生成傳播分為封閉型、控制型、離散型和螺旋型四種基本類型[3]。
結合我國目前狀況來看,公民傳播信息的渠道多樣,在網絡中處于“孤立”狀態(tài)強調獨立自由的發(fā)展。我國目前網絡社會輿論走向的象限圖處于螺旋型時期,但有著離散型趨勢,也就是社會成員間的關聯(lián)度在減弱,但傳播的渠道增多、公眾媒介素養(yǎng)在逐漸提升。網絡熱點事件的輿論往往發(fā)酵于微博,而微博中關于娛樂八卦的話題占比較高,在這種輿論環(huán)境下,公眾往往難以對事件的討論持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當事件中出現(xiàn)任何一點抓人眼球的火花,公眾注意力立馬集中到這個“火花”上,在關注點的轉移過程中輿論的焦點隨之發(fā)生變化。
(三) 情感過度膨脹,輿論走向更加難以預判 ?隨著“后真相時代”一詞成為牛津詞典2016年年度熱詞,“情緒”一詞的作用被放大并逐漸走到公眾面前,郭小安指出“中國公共輿論中具有較為明顯的情緒化特征,公眾的表達動機中夾雜著強烈的怨懟情緒”[4]。網絡信息的碎片化使公眾難以了解事件全貌,導致其更大程度上受情感控制。
胡泳指出中國網民結構呈現(xiàn)“學生多、年輕人多、底層人群多”的特點,這種結構特點導致“網絡充斥著解構、惡搞與怨恨”[5]。在熱點事件中,公眾情緒極易受到“意見領袖”個人情緒的撩撥,加之網絡匿名性使得網民在面對熱議事件時人們更傾向于采用非理性或充滿宣泄情緒的方式去表達意見。當情緒超越理性,公眾在自主表達和情緒化的傳播方式下,很難客觀單一地討論事件本身,表達意見時近乎天馬行空,無論該觀點是否與事件有著強關聯(lián)度,最終導致“輿論失焦”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三、 對“輿論失焦”現(xiàn)象的反思
在信息傳播快速便捷的時代背景下,“輿論失焦”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輿論的走向越來越難以捉摸?!拜浾撌Ы埂睅淼闹苯佑绊懢褪钱a生次生輿情,導致一些在事件初期看似與事件本身無關的個人與事件被拉入輿論的漩渦中,成為輿論熱議的中心。面對毫無防備的輿論熱議,深陷輿論漩渦的個人與單位通常在輿論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才會出面進行澄清,而往往這個時候輿論對他們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那我們具體應該如何去減少“輿論失焦”的負面影響?
首先,作為社會化媒體中主要信息消費者和傳播者的公眾應提升自身媒介素養(yǎng)。對于公眾而言,在快速接收信息、快速對信息做出簡單的理解后就快速對信息進行處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整個信息處理過程中都用極快的速度,難以對信息有正確、深入的理解,往往容易情緒化地跟隨他人意見人云亦云。因此,公眾在面對信息時應保持基本的理性、對信息做出獨立客觀的評價,避免出現(xiàn)過激言論傷害他人。
其次,在自媒體大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所發(fā)表的觀點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追隨者,從而進一步影響輿論的走向。自媒體為獲得更高的關注量,通常會追隨熱點或者發(fā)布一些極易煽動受眾情緒、引發(fā)大量轉發(fā)的文章,這種行為的背后是部分自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淡薄,在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面前選擇了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自媒體在追求流量和熱度的同時應將社會責任擺在首位,堅守作為媒體應有的基本職業(yè)規(guī)范。與此,與自媒體相對應的是主流媒體,當網絡中輿論發(fā)生偏差時,主流媒體應當主動承擔引導輿論回歸的責任,把握好話語權,避免“輿論失焦”現(xiàn)象對社會及個人造成大的傷害。
最后,在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接收者及信息傳播者提出相應要求的同時,陷入“輿論失焦”漩渦中的個人及機構也應該反思并作出改變。“輿論失焦”下個人與機構通常是毫無防備地成為了輿論的熱議點、陷入輿論的漩渦中,往往也只會在輿論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澄清作出解釋,而這個時候輿論已經對他們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當無辜陷入輿論漩渦時,輿論波及到的個人或機構應及時給出全面有效的回應,防止難以捉摸的輿論走向對自身造成更大的傷害。
面對“輿論失焦”現(xiàn)象,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方來改善這類情況,更多的應該是通過傳播路徑中的多方共同發(fā)力來保證輿論的理性健康發(fā)展。
四、小 結
公民話語權的提升、處理信息的情緒化以及具有離散趨勢的輿論形態(tài)催生著“輿論失焦”現(xiàn)象。網絡空間的喧囂下理性成為稀缺,如何推動網絡空間的風朗氣清、促進輿論的理性發(fā)展,這將是未來業(yè)界和學界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 嚴利華,陳捷琪.突發(fā)事件中的輿論失焦現(xiàn)象及其啟示[J].決策與信息,2016(8).
[2] 常松.微博輿論與公眾情緒的互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3] 趙立兵.輿論迷思:從“沉默的螺旋”到“文化語境”[J].青年記者,2017(20).
[4] 郭小安.公共輿論中的情緒、偏見及“聚合的奇跡”——從“后真相”概念說起[J].國際新聞界,2019(1).
[5] 胡泳.眾聲喧嘩 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