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圖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重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通過“以點帶面,拋磚引玉”“交流分享,激發(fā)熱情”“方法引路,提高實效”“內外結合,拓展延伸”“多元評價,強化跟蹤”這“五步走”,點燃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欲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欲望;激發(fā)興趣
在信息化的新時代,我們習慣了通過各種網絡途徑傳遞和獲取各種資訊,碎片化知識越來越多。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只有在課堂上、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一些文章閱讀,在課外閱讀時也是以瀏覽新聞娛樂和生活信息的碎片性閱讀為主,只讀文章而很少讀整本書。筆者對學校今年開展的“寒假讀一本好書”的活動中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寒假一個月里對推薦書目進行了整本書閱讀的同學占54%,其中讀了2本書以上的只占28%。從以上數(shù)據可看出,大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讀整本書的習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讀整本書的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為學生學習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一、以點帶面,拋磚引玉
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教師可采用逐層遞進的方式,從一篇到一本、從一本到一類、從一類到多元的閱讀。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將相和》時,教師可以語言特色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從而引入到整本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故事,實現(xiàn)一課到一本的對接;如,教學《猴王出世》一課時,教師可通過《西游記》電視劇的精彩片段吸引學生走進名著《西游記》的閱讀。當學生讀完《西游記》后,教師可組織全班交流,討論和分享書中的人物形象。通過書中人物對話,讓學生初步了解書中人物形象,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進而激發(fā)他們對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閱讀欲望,從而實現(xiàn)從一本到一類的整本書閱讀。
再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從課文閱讀到閱讀《三國演義》整本書,讓學生了解書中的歷史背景。學生有了對歷史背景的粗略認知后,教師可推薦相關歷史書籍供學生閱讀,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人物,實現(xiàn)從一篇到一本、從一本到一類、從一類到多元的閱讀。
二、交流分享,激發(fā)熱情
讀書后的交流與分享活動是激活學生對整本書閱讀欲望的平臺。交流分享中既要生生互動,又要師生互動,力求使學生能夠通過交流分享活動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例如,在學習《“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金錢的魅力》等以品味人物描寫的課文時,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給予人物形象描寫的方法點撥,讓文中的人物形象鮮活地躍然在學生腦海中,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想從原著中探尋人物形象的興趣。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如,好書分享會、講故事比賽、讀書手抄報評比、讀書征文比賽等,為學生搭建閱讀成果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展示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讓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轉化成學生多讀書、好讀書的動力。
三、方法引路,提高實效
很多家長反映學生很積極看書,書可買得不少,讀得也不少,但語文成績并未提高,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學生閱讀時大多是走馬觀花式的,或者只追求那些驚險曲折的情節(jié),根本不知道積累與運用,可以說閱讀的收效甚微。因此,讓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是閱讀效果的有力保證。
(一)想。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是文學知識的獲取和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但許多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只停留在對整本書的大體內容上的了解而缺乏思考。學生們只有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預測、提問,邊讀邊思,讀后有思、有悟,才能有所得,才能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二)標。做好閱讀批注有助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對內容的關注與思考,引導學生對書中感受深刻的詞、句、片段或認為有價值的知識信息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標注,這樣,書中的重點、要點內容一目了然,促使學生深入閱讀整本書。
(三)抄。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讓學生開設一個筆記本專門進行摘抄記錄,并指導學生記錄的方法。一是指導記錄的內容。如,可摘抄書中優(yōu)美的詞句和片段描寫等;二是指導記錄的方法??赏ㄟ^思維導圖等直觀的方式把讀過的內容整理出來。還可以通過寫讀后感的方式,抓住書中感悟點,聯(lián)系自己實際寫出讀后體會。
此外,指導學生把書中精彩內容熟讀成誦,在腦海中儲備豐富的素材,并學會遷移運用書中的精彩內容,靈活巧妙地把別人的東西變?yōu)樽约旱臇|西,這樣日積月累,頭腦里的東西越來越多,寫作時信手拈來,得心應手,學生從中有所收獲,品嘗到成功的滋味,自然而然激發(fā)他們對整本書閱讀的欲望。
四、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只限于課內幾十篇課文的學習,就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將單一的課文閱讀延伸到課外整本書的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我們要把教材中的課文作為閱讀外延的一個引子和“鏈接點”,巧妙地引導學生把閱讀的范圍從課文延伸到課外整本書的閱讀,使課內外的閱讀有效鏈接。如現(xiàn)在統(tǒng)編教材中每單元都圍繞一個學習主題編排每組課文的,不少課文是從名家的作品中精選出的。由于篇幅的原因,語文書的內容里是無法把原著盡錄。這對已被課文內容及情節(jié)深深吸引的小學生來說,是個好的切入點和“鏈接點”。如,學習《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學生在課堂上已被石猴出世和成為猴王的精彩情節(jié)所吸引,因此,教師可這篇文章作為延伸的切入點,推薦學生讀吳承恩的《西游記》,這樣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就水到渠成了。
五、多元評價,強化跟蹤
為了將整本書閱讀落到實處,為了檢測學生的閱讀質量,教師可專門設計一本《課外閱讀登記卡》。里面可設計“閱讀書目”“每周每天的閱讀時間”“精彩內容摘抄”“我的感受”“每天家長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欄目。并在登記卡上列出一學期必讀書目和推薦閱讀書目。學生每人擁有這個《課外閱讀登記卡》,每天在卡中相應欄目填寫自己的整本書閱讀情況,并作出自我評價。為了強化跟蹤,教師和家長還應加強實施的評價與督促,切忌一曝十寒。如通過卡中的“每天家長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欄目,家長和老師也可對學生每天、每周的整本書閱讀情況作出適當?shù)脑u價來鼓勵學生。另外,還可在班上進行閱讀之星、寫作小能手、故事大王等評比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師還可以建立一個讀書匯報制度強化跟蹤閱讀效果??衫妹恐艿拈喿x課組織學生分享本周閱讀的書籍和從閱讀中得到的收獲,并可讓其余同學進行評述,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這樣,學生每周的整本書閱讀情況就通過每周的閱讀分享會突顯出來了,強化了跟蹤的實效性。此外,《課外閱讀登記卡》也要讓家長每周參與到學生閱讀情況跟蹤中,進行及時的評價、監(jiān)督和鼓勵?;蛘咄ㄟ^親子共讀一本好書或通過互相交流書中內容,分享讀后感受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作出及時評價和督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整本書的習慣,讓整本書的有效閱讀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