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個行業(yè)面臨著人工智能的競爭壓力,翻譯領域也是如此。翻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會使用翻譯軟件,這些翻譯軟件大大地提高了翻譯速度,減少了翻譯時間,提高了文本翻譯的效率。但是僅靠翻譯軟件就能完成翻譯工作嗎?人工翻譯就一定會被機器翻譯所代替嗎?本文采用比較分析法,分析了人工翻譯與機器翻譯的不同點,證明在翻譯過程中,人工翻譯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機器翻譯的可利用性。
【關鍵詞】翻譯;人工翻譯;機器翻譯;比較
【作者簡介】岳妍,大連外國語大學。
一、 人工翻譯與機器翻譯的比較
1. 人工翻譯與機器翻譯的發(fā)展。翻譯在我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史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翻譯和翻譯人員經(jīng)歷了多次發(fā)展。目前,根據(jù)文獻記載,一般學者認為我國的翻譯事業(yè)經(jīng)歷了三次大變革。在這三次變革中,對當代影響最為深遠的便是第三次變革——“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期間。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多位優(yōu)秀的人才將西方經(jīng)典文學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文化新潮。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我國翻譯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化,翻譯流派以及著名的翻譯大師也層出不迭。
2. 從三個方面比較人工翻譯與機器翻譯。(1)詞匯量。翻譯工作的實質(zhì)就是將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在這個轉(zhuǎn)換的過程中,要盡量保留原語言的韻味與意義,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信、達、雅”。要想翻譯出一部“合格”的作品,詞匯無疑是關鍵。即使是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語義下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在詞匯量的比較上,機器一定多于人類。而且,在語言的數(shù)量上,機器也是毫不遜色。但是僅因為詞匯量的差距,人類在翻譯工作上就不如機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雖然在詞匯量上,人類遠不及機器,但是在詞語的運用上,機器也不能和人類相比。機器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單詞意思很多的時候,往往會采用這個詞的首要意思,這樣有時會使譯文很生硬,也就是人們常提到的“翻譯體”。但是,人工翻譯卻會考慮到上下文、讀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從而挑選出最合適的譯文。因此,盡管機器的詞匯量遠大于人工,但是人工在譯文的把握上則勝于機器。
(2)語法的運用。詞構成詞組,多個詞組構成句子,而眾多句子組合排列則變成一篇文章。因此文章的翻譯還要集中于句子的翻譯,而句子的翻譯則離不開語法。詞是個體,要是想把它們變成整體,需要一套規(guī)則,而語法就是規(guī)則。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法規(guī)則下,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完全相反。在翻譯的過程中,人工翻譯就比機器翻譯顯得靈活得多。人工翻譯可以通過調(diào)整語序、句序來使譯文表達得更加清楚。但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翻譯軟件可以更好地理解語義、運用語法,將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地表達出來。也許,在當下,機器翻譯還顯得有些生硬,但是,在未來,機器也許就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語法了。
(3)效率。人工翻譯在翻譯過程中無疑是費時費力的。在翻譯之前,翻譯人員需要查閱大量資料,進行素材積累;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不斷地斟酌揣摩,不斷地調(diào)整用詞;在翻譯結束后,翻譯人員會對譯文進行校對,而這個工作也是極其耗時耗力的。機器翻譯往往就不會有這種苦惱了。因此面對一些要求時效性的翻譯材料時很多人會采用機器翻譯+人工校對的方式,先使用機器翻譯對文本進行首次翻譯,之后人工進行校對、改良。這樣既可節(jié)約成本,又提高了譯文質(zhì)量。這一合作模式也為人工翻譯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在競爭中謀求合作
1. 競爭。在當下的市場中,大部分還是以人工翻譯為主。因為在某些特定環(huán)境下,只有人工翻譯才能滿足翻譯需求,例如常見的會議同傳、國家領導人會面時的交替?zhèn)髯g等。在這些場合下,只有更為靈活的人工翻譯才可以適應。但是這并不代表機器翻譯沒有市場,很多客戶還是會選擇機器翻譯。因為機器翻譯在工作效率上更具優(yōu)勢,更能滿足客戶要求的時效性。而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機器翻譯的水平也獲得了提高。因此,可以說在不久的將來,機器翻譯可以和人工翻譯競爭,甚至是超過人工翻譯。
2. 合作。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進而失去機會。其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大量的客戶需求,僅僅依靠人工翻譯或者機器翻譯都無法滿足客戶的多元化要求。因此應該使二者相結合,將機器翻譯詞匯優(yōu)勢和人工翻譯的靈活性相結合,這樣既保證了工作效率,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保證譯文與原文的匹配性,使譯文更加趨于完善。
三、結語
進入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在時代的浪潮下,翻譯若是還像之前一樣形式單一,則無法應對市場需求。因此,翻譯也應該尋求變化,突破形式。機器翻譯和人工翻譯在翻譯領域各有利弊,具有競爭性,但是如果將二者的長處相結合,則會有1+1>2的效果。相信在未來的翻譯工作中,越來越多地運用機器,會使人工翻譯更加完善,進而更好地交流信息、傳播文化。
參考文獻:
[1]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余論[J].中國翻譯,1986(02):55-56.
[2]仲偉合.翻譯標準多元化——從中外翻譯發(fā)展史談起[J].語言與翻譯,1991(04):32-37.
[3]李晗佶,陳海慶.技術化時代的翻譯倫理研究:挑戰(zhàn)與拓展[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