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琳 李宛青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奔o實影片在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賈樟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以其獨特的紀實風格敘述了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故事,在國際上取得了很高的聲譽。文章以電影本體論的理論為依據(jù),利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賈樟柯作品蘊含的藝術特色、地域特色及民俗文化,從音樂、民俗、方言的角度探討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技巧與策略。
關鍵詞:賈樟柯 紀實影片 電影藝術 中國故事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jīng)濟的提升帶動了國際媒體對中國的關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成為當下電影產(chǎn)業(yè)對外傳播的任務之一。紀實影片作為印刻時代精神、記錄社會記憶的文化產(chǎn)品,在國外受眾中接受程度很高,對外傳播的優(yōu)勢明顯,尤其是中國第六代導演打造的以民間視角為切入點的紀實影片。其中,又以賈樟柯的紀實美學最為典型。
賈樟柯始終堅守民間立場,在時代變遷下為這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發(fā)聲,其作品中對講述中國故事有著獨特的電影視覺。2000年后我國便加大了對文化產(chǎn)業(yè)“走出去”的實施和推進,電影產(chǎn)業(yè)作為政策扶持的重要領域之一,眾多導演已對中國電影“走出去”做了一定嘗試。但就紀實電影而言,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仍是亟需解決的難題。文章通過分析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文本,尋求紀實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
賈樟柯電影獨特的音樂特色
音樂作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民族特色,也強化了海外觀眾的情感體驗。賈樟柯在對于流行音樂的選擇上同樣富有紀實美感,在年代感中展現(xiàn)著時代特色。
傳承中華戲曲。賈樟柯影片中展現(xiàn)了許多傳統(tǒng)藝術,其中的戲曲音樂元素包括晉劇、黃梅戲、傘頭秧歌等。賈樟柯的影片中有很多人們看戲的場景,《小武》中有小武父親在家聽戲,《站臺》中崔明亮一家人吃飯時聽戲,大街上的嘈雜聲中也時常伴有戲曲的聲音,展現(xiàn)著山西人喜歡看戲聽戲的文化傳統(tǒng)?!渡胶庸嗜恕分虚_場慶祝新年時,沈濤在農村信用社搭建的臺子上手執(zhí)花傘、領頭舞蹈所唱的是民間口頭文學中傘頭秧歌。賈樟柯影片中以這些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在對外傳播中對有一定傳承作用。
音樂文化認同?!秅o west》這首歌曲于1993年被寵物店男孩翻唱并大獲成功,號召著東方青年來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賈樟柯把這首歌作為《山河故人》的開頭,隱喻著中國人對西方的渴望,在結尾處借這首歌又表達了即使奔向西方,人物的孤獨感仍然存在。《世界》中賈樟柯改編了蒙古歌《烏蘭巴托的夜》,用凄涼、悲傷的曲調和歌詞,與祖輩的“走西口”形成呼應。電影穿插外國語言的音樂來表達情境,更能引發(fā)海外觀眾的文化共通性,打動海外觀眾的情感。
賈樟柯電影獨特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是賈樟柯電影最為典型的符號,尤其方言作為地方話已成一種文化標志,具有建構真實敘事空間、塑造邊緣人物形象、傳播地域文化等多種內涵。
語言的載體。賈樟柯電影中的廣播語言、人物對話都是用山西方言進行表達,不僅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也承載著山西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心理、禮儀風俗等地域文化信息,是這座城市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工具。電影《小武》中,主人公扒手小武操著一口地道的家鄉(xiāng)話在和身份已經(jīng)完全不同的小勇交流時,用同樣的鄉(xiāng)音能讓受眾在迥異的環(huán)境中抓住人物間無論如何也割不斷的地緣關系,這種方言的使用使賈樟柯建構的影像中國更具本土化,更能彰顯鄉(xiāng)土中國的淳樸氣質。人們傾聽方言時,不僅在傾聽它的語詞意義,而且能感知到不同方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物的鮮活與中國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
底層敘事的情感。賈樟柯是堅守底層敘事的導演,其在電影中用鏡頭刻畫了在時代變遷中眾多徘徊在社會各個角落的底層人物,講述小人物瑣碎庸常的日常生活。電影中方言的使用具有普通話無法呈現(xiàn)的真實性,給觀眾傳達出更加淳樸、自然、貼近生活的原生態(tài),能很好地詮釋紀實美學風格,加深本土民族文化內涵。方言的背后主要是由農民分化出來的小人物和邊緣人,他們反映了個體動蕩不安的都市生活體驗?!霸绞敲褡宓?,就越是世界的”,賈樟柯堅持用鏡頭語言來表述“情”“義”等人類共通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p>
賈樟柯電影彰顯民俗文化
社會生活形態(tài)。文化是中國電影的重要元素,賈樟柯的電影與山西民俗文化有著難以割舍的羈絆。民俗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形態(tài),賈樟柯利用民俗文化中不同的意象創(chuàng)造性地介入到電影敘事中,這些元素隱喻了人物情感的流動。在影片《小武》中,小勇結婚時,做飯的土灶、宴請客人的流水席、門上貼的喜聯(lián)等都是山西人結婚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物,而這種山西特有的喜慶風俗卻與偷偷上門送禮金的落魄小武形成了鮮明對比,為后來小武的艱難無助作了鋪墊。
飲食文化。飲食民俗在影片中被賈樟柯用來挖掘人文關懷和情感記憶。面食是山西的特色飲食,在《山河故人》中,餃子作為民俗意象多次出現(xiàn),展現(xiàn)著沈濤的心路歷程。在影片《三峽好人》中,韓三明來到奉節(jié)時遞煙和旅館老板搭話;在拜訪麻老大時帶酒向麻老大示好;在見到妻子時遞上大白兔表達心意,沈紅找到丈夫的茶葉卻發(fā)現(xiàn)味道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煙、酒、茶、糖四段敘事的推動下,由疏遠到親近,由尊重化為親密。這些普通元素作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在電影中上升為具有不同寓意和傳統(tǒng)內涵的意象,象征著底層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與情感特征。
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技巧
紀實影片發(fā)展至今,敘事結構和內容表述已相對成熟,但在“怎樣講中國故事”和“找到好故事”方面還需更多突破,講好中國故事需為人們展現(xiàn)出一個真實、完整的中國形象。經(jīng)文章研究,從賈樟柯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對講好中國故事有以下策略:
以小見大,刻畫人物。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步是選好中國故事,即找什么樣的故事來講述。馬克思認為,好的文藝作品除了應有合理的結構和感人的情節(jié)外,人物的個性描寫方面一定要有鮮明的特色。中國人口基數(shù)龐大,大部分人身份很普通,但他們的故事卻更豐富鮮活、更真實感人,與國際傳播對象更接近,從而也更有說服力。這些人身居底層,不服從命運的擺布,但又很難找到出路。通過這些中國的縮影來講述中國故事,更容易從身份上喚起海外觀眾的認同感,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影片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紀實電影要充分挖掘底層人們的故事,關注個體生存意識,用大眾化、人性化的方式注入角色,自然而然推動中國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進入其他國家的主流文化視野,擴寬“他者”了解中國民間的渠道,體會中國人的堅韌品格,感悟中國形象。
保留本土文化,建立情感共鳴。有了好故事,更要有講故事的好方法,才能有效促進文化傳播。當下中國電影在場景、制作、拍攝等方面技術已相對純熟,講好中國故事更需要的是如何傳播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紀實電影可借畫面、語言、情節(jié)、音樂、人物等電影元素,挖掘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把中國故事和中國元素有機融合。以《三峽好人》為例,通過紀實風格的拍攝手法設計日常生活細節(jié),結合人物的本色表演,真實傳遞了中國本土地域特色。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情境下,紀實電影既要站在中國的立場上體現(xiàn)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同時也要適應“全球化”的發(fā)展,講當代故事、人性故事,用中外文化交織的故事發(fā)掘全球普遍認可的和愿意接受的文化價值,用跨文化認同激起受眾的情感體驗,以滿足其精神上的審美需求。
形勢之下,堅守本心。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紀實影片在國內經(jīng)常出現(xiàn)“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作品并不能被廣大觀眾所接受。但還有這樣一群導演堅守著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作理念沒有被商業(yè)化吞噬,在當今浮躁功利的時代下關注普通個體,捕捉社會現(xiàn)象,以對藝術的尊敬與熱情,用鏡頭把故事講好,這正是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的執(zhí)著與信念。賈樟柯的成功也讓人們認識到在講故事時要不以商業(yè)利益為導向,正確認識紀實影片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輿論導向的影響。
結語
通過對賈樟柯的電影進行文本分析,能夠了解到其作品中以平民視角展現(xiàn)了對小人物的人文關懷、對中國文化普世價值的傳遞和對電影藝術的思考和堅守,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技巧。在中國電影多元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把民生、文化和電影有機結合起來并加以藝術化的手法,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紀實影片的傳播在塑造國家形象上仍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需更多關注人類普遍問題,突出國家形象的塑造,才能構建完整有力的敘事策略,更好地促進中國故事講解效用的最大化。(作者單位:天津財經(jīng)大學)
參考文獻:
1.段文英:《賈樟柯電影作品中音樂元素的功能》,《音樂傳播》,2018(3)。
2.孫宏吉,路金輝:《賈樟柯電影中方言的意義與價值分析》,《當代電影》,2016(6)。
3.孫玉冰:《賈樟柯電影與山西民俗文化》,溫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