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韻文
摘 要:幼兒園及周邊的樹,是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同數(shù)量的樹,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有著不同的變化。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教師提供更多機會鼓勵幼兒探索,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樹資源; 微課程; 探索; 發(fā)現(xiàn)
《指南》中提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生活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睅椭變翰粩喾e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周圍樹資源,創(chuàng)設符合幼兒的微課程活動內容,秉持“重視引導,微處入手,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兒學習興趣,挖掘幼兒潛能。
一、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引導幼兒多視角參與自主感受與體驗
一日活動皆課程,散步環(huán)節(jié),從一片葉子的發(fā)現(xiàn)、教師給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撿樹葉活動,可謂“一葉知秋”,在觀察、比較,討論中幼兒有了新發(fā)現(xiàn)。
案例《這是我的樹葉》 “快來看!我找到了一片葉子!”“這個樹葉好像枯掉了”“它有點黃黃黑黑的?!焙⒆觽兏信d趣極了,紛紛跑去草叢里撿樹葉。草叢旁是一棵高高的銀杏樹,秋風一吹,樹葉都爭著飄落下來。不一會兒,幼兒手中都拿著一捧一捧的樹葉,“看,樹葉長得像什么呀?”我問道?!棒~尾巴。”“扇子?!闭敶蠹矣懻摰脽崃?,“老師,你看我的葉子!”涵涵舉著一片紅色的葉子跑到我的跟前。原來,他找到了不一樣的葉子,“你的葉子是圓圓的”,苒苒對涵涵說道?!肮?,我的可是小番茄?!焙箘诺芈劻寺劊靡獾貙χ圮壅f?!拔镆老橘F”,孩子們看到了這片稀有的紅色香樟樹葉,都投來了羨慕的眼光。許多孩子又轉身投入到找紅色樹葉大軍中去,經歷了一番苦苦搜尋,“我也有紅色樹葉啦!”“這是我的樹葉!”睿睿和佳佳也找到了紅色樹葉。他們像找到寶一樣地把樹葉捧在手心里,散步快結束了,孩子們都戀戀不舍自己撿到的小樹葉,我請他們都放到小筐里,帶回了教室。撿回來的葉子各種各樣的,銀杏葉、香樟葉、琵琶葉。紅的、黃的、綠的、還有許多有黃中摻綠、末梢?guī)Ш诘拇笮〔灰坏娜~子。這些樹葉都像寶貝一樣,時刻被關注著。
二、支持探究與發(fā)現(xiàn),引導多渠道自主表達與表現(xiàn)
好奇樹的名字、比較樹的葉子的不同、發(fā)現(xiàn)樹的果子的奇特、尋找樹葉和果子是從哪棵樹上掉下來的,感知這棵樹與其它樹的不同之處。
案例《尋找樹媽媽》 “這是什么東西?”平時不太愛說話的浩浩蹲在地上嘀咕著。走過去一瞧,他正在用手撥弄著一個黃色的圓鼓鼓的銀杏果,“在這層黃黃的外皮下面有一個白色的果子,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銀杏果?!焙⒆觽冇直贿@果子吸引過來了,開始尋找起了銀杏果,不多久,長椅上就被孩子們的果子占領了?!鞍⒁?,真臭!”彤彤一臉嫌棄地捂著鼻子,后退了幾步,這可引起了大片的“嘲笑”,幾個好奇心重的孩子還特地拿近了聞了一下,然后也故作被熏到了的樣子,跑了開來,他們歡樂極了,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幼兒開始尋找大樹媽媽。了解樹的名字,通過搜集資料、利用網絡資源、家長資源等途徑認識幼兒園的各種樹木,認識樹的外形特征,比較樹冠、樹干,知道了喬木與灌木的區(qū)別。尋找樹的位置,為樹做身份證,并制作樹資源地圖。
三、預設“沖突”,促使幼兒質疑思辨,共同尋找答案
樹干有不同的粗細,哪棵是最粗,利用幼兒的“爭霸”的心理,讓“沖突”變?yōu)樘剿鞯膭恿Αi_展測量活動,說出自己與同伴不一樣的測量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答案。
案例《誰的樹干更粗》 一排樹冠很大的香樟樹,幼兒在樹蔭下游戲,喜歡用手環(huán)抱大樹,一人一棵,誰先搶到誰就贏了,他們笑得前俯后仰,口中說著:“我搶到了!”“我的樹最粗,我的是樹王?!钡降子卸啻帜??一個人抱不過來,兩人圍抱綽綽有余,有沒有好辦法呢?于是出現(xiàn)了有趣的測量,第一次測量:用手來測量,確定起點,一、二、三,兩個男孩子,用手邊拃邊數(shù),四、五、六,你的手往上去了,越量越高啦!孩子無法完成測量。測量需要注意什么,哪些工具可以幫助測量呢,帶著問題帶開始討論。第二次測量大家分頭行動,直尺、繩子、積木、紙條,各種工具都用起來了。繩子、塑料帶子、紙條是軟的,樹彎我也彎。紙條不夠長,需要幾次完成。積木又直又硬,直接被淘汰了。測量好了,怎么比較到底哪個樹干最粗,哪棵樹干最細呢?還真是沒有分出結果。第三次測量:通過再次的討論,大家認為單單測量還不夠,需要統(tǒng)計和比較。決定分組認了6棵樹,分別給樹貼上號碼,五名孩子一組分工合作。用手拃、用紙條作為工具,分別記錄次數(shù);用繩子測的,再用尺子測量繩子。過程中孩子經驗的積累,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通過反復的樹干測量、比較,樹干到底有多粗,孩子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幼兒園樹資源的融入,幼兒微課程的實踐,不管是撿落葉、尋找樹的名字、比樹干粗細,還是發(fā)生在孩子與樹之間的故事,在與環(huán)境、材料、情景、同伴的交互作用中還在繼續(xù),充分利用樹資源,梳理其中蘊含的主要經驗,給與恰當?shù)闹С郑嬕粋€個微課程加以實施,隨著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生發(fā)更多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幼兒園課程研究叢書.《經驗課程,在探索中生發(fā)》,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
[3]幼兒園課程研究叢書.《田園課程架構與實施》,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