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鑫
【摘要】遇到法律問題時,公眾首先檢索典型案例進行比附、參照。由這一新的司法習慣,裁判文書制度衍生出了“準案例指導”的效應,發(fā)揮了隱形的社會治理功能。通過制度機制將積極的治理隱匿于被動的外形之下,最大程度弱化了司法權對私權的干預。以間接的方式引導公眾形成司法認同,進而生成約束自我行為的司法“義務感”,司法治理實效凸顯。司法機關以裁判文書為媒介、采用“非常態(tài)”的司法運作模式介入社會治理,不僅避免了強勢的權力話語吞噬司法為民的改革效果,也與當下司法職能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契合。
【關鍵詞】 裁判文書制度? 治理? 司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0.011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追求中,司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司法機關通過主動的司法政策和手段,如出臺司法解釋、發(fā)布司法案例、進行司法批復來應對龐大的司法治理需求。從重視法律制定到重視法律實效,從法治建設以立法為中心轉向以司法為中心,司法治理問題成為司法權能擴散的必然結果。司法治理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方式,發(fā)揮著積極的社會治理功能。[2]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各主體自發(fā)運用判例參照比附待訴、待決案件的現(xiàn)象,正在我國悄然而廣泛的興起。[3]在遇到法律問題時,各主體(包括法官)第一時間檢索典型案例,這一新的司法習慣的形成,擴展了裁判文書制度的原初設計功能。傳統(tǒng)司法治理模式之外,一種新的模式在悄然關涉司法運行。司法機關以裁判文書制度為橋梁,以隱匿的方式介入社會治理,司法治理實效凸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充分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成就時使用了“制度和治理體系”的表述,進一步加強了制度與治理的邏輯關系。[4]因此,重新審視裁判文書制度的功能定位,破解當前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司法治理功能的運行機制和運行邏輯,成為厘清司法改革的方向、探明裁判文書制度改進路徑的秘鑰。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的生成邏輯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的產生是與司法改革的步調相一致的。裁判文書制度作為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改革的重點。作為一個整體,裁判文書制度從內容和程序兩方面可以分為書寫制度、公開制度和應用制度。書寫制度包括文書寫作制度、釋法說理制度等。公開制度包括生效法律文書統(tǒng)一上網(wǎng)制度和公開查詢制度等。應用制度包括案例指導制度、典型案例發(fā)布制度等賦予裁判文書使用價值的制度。司法改革的縱深發(fā)展推動了裁判文書釋法說理制度的改革和公開上網(wǎng)制度的施行。文書制度和公開制度的發(fā)展,成就了裁判文書應用制度新的靈魂。
作為人民法院公開審判活動、裁判理由、裁判依據(jù)和審判結果的重要載體,裁判文書是公眾獲取司法信息的重要來源。任何法院作出的裁判文書都能形成裁判的實例,西方稱為“判例”,我國稱為“案例”。除了一般法院裁判的普通案例之外,我國還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等特殊案例。從法律地位上看,指導案例和典型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自上而下具有層級權威優(yōu)勢。傳統(tǒng)的裁判文書公開制度作為審判公開制度的延伸,因為條件有限只能小范圍公開宣告,如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導致普通案例的獲取受限?;ヂ?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僅為公眾權利的實現(xiàn)提供了強大的輿論平臺,也使獲取法律信息的渠道變得異常便捷。裁判文書變成了一種為全社會共知、共享的智識資源,成為社會各主體在司法活動中具有普遍參考性的工具。由此,裁判文書制度衍生出了“準案例指導”的制度功能,以一種“準制度”的角色隱匿于司法治理的運行中。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的理論溯源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普法工作已初見成效。公眾不再以感性的道德觀念等來衡量社會事件的對與錯。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適時、恰當?shù)乇U狭恕白屆總€人民群眾都感覺到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公平正義“感覺”的實現(xiàn),即對司法裁判結果的司法認同,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我們可以用亞當·斯密的“同情心”理論來解釋這種司法認同。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詳細論述了同情心。同情心(sympathy),意即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他認為同情心是通過進行“情景比較”,達到待評價事件與已有經(jīng)驗“耦合的完全”而實現(xiàn)的。而同情心的生成以“共同的知識”為基礎,以“辨析原因和厘清背景”為條件。當下,裁判文書制度功能的拓展為司法“同情心”生成提供了充足條件。裁判文書通過其案件的背景、案件當事人情況的介紹、案情的敘述和法律適用的釋法說理,使得法條在具體實踐中的使用變得生動。當裁判文書公之于眾的時候,裁判文書中對于案件具體情節(jié)的表述、事實的確認等可參照的具體情節(jié)足夠豐富,相較于法律條文“三段論”使用的枯燥僵硬,法條當中所內含的規(guī)則、原則會在具體案例中,以生動的形式得以釋放,為當事人合理預測該涉法行為的法律后果提供法律知識和法律邏輯上的積累。充分的司法公開、便捷的網(wǎng)絡檢索使得這種“共同的知識”積累有了形成土壤,而釋法說理改革為公眾“辨析原因和厘清背景”提供了保障。自發(fā)理性的司法認同,成為司法公信和司法權威的來源。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契合了“司法為民”的目標設定,滿足私權自治的潛在需求。權利意識的覺醒促使公民行使和維護權利的熱情異常高漲。公民對干預自己權利行使的因素都保有極高的警惕。社會治理的終極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其過程是人民群眾對新型社會治理模式認知、認可、接受、積極參與并衡量成效的過程。[5]裁判文書制度“潤物細無聲”式的治理方式,最大程度弱化了司法權對私權的干預,以間接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公眾自發(fā)形成司法認同,從而尊法、依法、守法。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的運行效果
裁判文書制度的隱形治理功能,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司法治理效應。首先,案例指導功能。裁判文書的廣泛檢索、援引和使用,預示著裁判文書作為法官造法形成的判例已經(jīng)在司法實踐當中,發(fā)揮著一定的治理功能。在我國,判例雖然不是正式法律淵源,但其在緩解成文法所帶來的僵硬性問題上,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案例在司法實踐中對審判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所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為案例指導制度所證明,而案例指導制度以外的裁判文書形成的判例,更是具有指導案例不具有的數(shù)量優(yōu)勢,其內容的豐富性也是指導案例無可比擬的。同時,雖然裁判文書形成的普通案例與指導案例在案件裁判質量上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由于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多數(shù)案件的審判難以避免地帶有地域性。因而,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案例,往往比指導案例在當?shù)馗泳哂锌蓞⒖夹?,尤其遇到指導案例沒有涉及的情節(jié),這種案例不僅具有參照功能,更具保持案件一致性、統(tǒng)一司法、維護司法裁判權威性的功能。其次,價值引導功能。裁判文書是法官對社會價值加以界定的過程,也是判斷和建構法律意義的過程,這就決定裁判文書具有一定的價值引導功能。法官在進行司法裁決前,要運用自己的審判知識和經(jīng)驗理性,經(jīng)過多次的事實分析、法律甄別、價值衡量,綜合地考慮可能影響個案公正性的多重因素。根據(jù)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人的行為動機來源于情感為基礎的義務感覺。通過多年的裁判文書制度改革,經(jīng)過幾十年審判經(jīng)驗的積累、既往司法經(jīng)驗與智慧的總結,富有司法理性的司法裁判已經(jīng)能夠激起公眾對蘊含其中的價值選擇、推理演繹的認同,從而生成依此價值約束自我行為的司法“義務感”。最后,法治觀念的重塑功能。因為缺少實踐檢驗,社會轉型時期在公眾的原初法治觀念下,法律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并不協(xié)調,群體性事件和涉訴上訪時有發(fā)生。隨著法治建設的重心由立法轉向司法,裁判文書制度的運行重塑了司法理性。通過裁判文書對于事實、證據(jù)、法條的梳理和闡釋,不僅減少案件復雜性帶來的認知或者理解上的困難,也便于對案件形成理性的預判,從而采取更加理性的司法行為。“將個案糾紛的經(jīng)驗內化到治理結構中,變成治理結構的內化經(jīng)驗和知識”,[6]裁判文書隱形的引導司法行為,實現(xiàn)了司法觀念的重塑。
裁判文書制度隱形治理功能的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首先,案例指導功能存在“案例”對抗“案例”的隱憂。司法經(jīng)驗和審判智慧的提升,并不代表在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實現(xiàn)同案同判。事實上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甚至彼此矛盾的判決不僅在各地方法院并不鮮見,在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案例中也同樣存在。每一份裁判文書在形式上都代表著一種權威性的司法態(tài)度,都內涵著一種經(jīng)驗理性,除指導性案例之外,這些裁判文書都具有平等的參考價值。其次,價值引導功能暗含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的對抗。由于社會公眾與司法從業(yè)人員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二者司法認同生成的基礎——“共同的知識”只能無限接近,不可能完全耦合。一方面,同案同判之“同”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很多在法律要素或法定情節(jié)上的“同”,并不等于案件事實當中的“同”。影響案件處理公正性的因素或情節(jié)通常并不包含在法條當中,而相同事實或情節(jié)在不同情境中可能產生的后果也并不相同。另一方面,我國地區(qū)間的發(fā)展并不均衡,盲目一刀切的要求法律在適用上的絕對統(tǒng)一,可能會影響個案公正。眾多司法裁判雖未滿足社會公正的欲求,卻是司法公正的體現(xiàn),然而這一解釋并不能獲得民意的認同。最后,法治觀念的重塑功能可能引發(fā)公眾對法律系統(tǒng)的信任危機。一方面,裁判文書內容較法律條文更加豐富,決定了其出現(xiàn)錯漏的可能性也相對更高。另一方面,裁判文書的說理只能充分,難以完美。道德權利的非法定屬性,決定司法裁決中的道德價值必須在法律規(guī)則的拘束之下展開分析和論證,當公眾以理性的司法觀念攻擊以“情理或經(jīng)驗法則”這些無論如何描述都不可能有完全周延的理由進行說理司法裁判時,容易造成輿論失控,引發(fā)公眾對法律系統(tǒng)的信任危機。
裁判文書制度的改進策略
裁判文書制度功能是裁判文書以其內容為橋梁,以比附、參照其文本書寫、對案件事實的認定、爭議焦點的確立、法律條文的選擇和案件結論的證成為運行邏輯。裁判文書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從內容和程序兩方面著手。在內容上,深化裁判文書釋法說理制度改革,保證每一份裁判文書的書寫質量,在釋法說理時,簡單案件規(guī)范化,復雜案件普遍化。除要求文書寫作的規(guī)范和嚴謹,更為重要的是要求釋法的核心一致性和說理的邏輯涵攝的同一性。普遍化是法官在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時如何平衡自由裁量權與依法裁判的問題。普遍化意為同一情景、同一特征下的案件說理應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合法、嚴謹、正當化表述。它使得裁判文書建立在規(guī)范、統(tǒng)一、可把握、可感受的公正的基礎上。從程序上,全面推行“類案及關聯(lián)案件強制檢索”制度。[7]該制度旨在從法院裁判的海量案件中自動檢索與待判案件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案件并自動生成裁判規(guī)則,作為法官裁判決策的輔助,使司法裁判具有充分的案例參考,以此提示法官糾正裁判結果與相同或類似案件的偏差。[8]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商業(yè)資源避免“孤島效應”,如北大法寶等網(wǎng)站,已經(jīng)可以通過“關鍵詞”的模糊或精確檢索,快速找到類似或相同裁判文書。另一方面,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對裁判文書進行細化分析,不僅能方便裁判思路的確定和及時糾偏,還能有效避免區(qū)域性差異,在保證個案公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實現(xiàn)同案同判。
(本文系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教育計劃項目“司法治理視野下裁判文書自發(fā)運用現(xiàn)象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0601)
注釋
[1]汪慶華:《司法治理和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浙江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第19頁。
[2]王國龍:《司法治理的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及其對策研究》,《河北法學》,2018年第4期,第23頁。
[3]顧培東:《判例自發(fā)性運用現(xiàn)象的生成與效應》,《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第76頁。
[4]肖金明:《全面依法治國:制度與治理之間》,《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年6月下,第64頁。
[5]譚菊華:《現(xiàn)代社會治理與政府治理法治化融合互動機制研究》,《人民論壇》,2019年第9期,第66頁。
[6]侯明明:《“通過司法判決塑造公眾法治觀念”命題的邏輯理路》,《天府新論》,2017年第4期,第68頁。
[7]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進一步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的通知,(法辦發(fā)〔2019〕10號),北大法律信息網(wǎng),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336773,上網(wǎng)時間:2020年4月29日。
[8]陳燾、劉宇瓊:《“同案同判”的涵攝與超越——兼論區(qū)域法律統(tǒng)一適用與司法協(xié)同治理》,《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第184頁。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