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是完全符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特點,能夠?qū)崿F(xiàn)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語言與思想相統(tǒng)一的教育效果。本文通過對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困局分析,厘清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關(guān)系,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基本策略,為實施勞動教育探索可行路徑。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困局
“科學教育”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一書中的定義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內(nèi)容之一?!笨梢?,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勞動教育”并非是對學生進行物化的勞動技能實踐,也不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勞動生產(chǎn)的過程之中,而是在語言文字的學習活動中去體悟“勞動”的價值、意義和作用,當然也不排斥從文學作品中學到一定的勞動技能或方法,比如說明文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文學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的豐碩的勞動成果和勞動過程之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積極的勞動情感、科學的勞動精神等等。
一、 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困局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努力構(gòu)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勞動教育成為中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明確的確定下來。然而,在實際的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實卻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與教育困局,亟待廣泛深入的研究與解決。
(一)認識不足是“頑疾”
對于勞動教育認識不足的問題,不僅僅是學校,還有家庭、社會甚至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從我國社會教育觀念的歷史發(fā)展來看,通常流行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學而優(yōu)則仕”的“仕途化”教育觀念,演變而成社會的一種功利化教育思潮,從而形成學生勞動意識淡薄,甚至看不起勞動、輕視勞動的不良風氣,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zhì)量的標準,學校把“一本線”視為“生命線”,如此等等,都是對于勞動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戰(zhàn)略意義認識不足的表現(xiàn),在這些認識的影響下,往往只重視對文化課的教學,唯知識、唯分數(shù)、唯考試現(xiàn)象嚴重,無疑將嚴重制約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落地與實施。
(二)能力缺陷是“瓶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也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做了就能做好的。有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方法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只能采取一些簡單枯燥的說教,或者是毫無意義的形式化教學,沒有真正將勞動教育有效地深入到教學中,也沒有能夠深入到學生能力素質(zhì)養(yǎng)成的實際需要之中,更缺乏深入的研究。比如,很多語文教師把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像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樣,作為一種總結(jié)性文字、結(jié)論講授給學生,并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勞動的過程、勞動的成果、勞動的作用,沒有從意識上、情感上、精神上得到應有的熏陶和升華,因此缺乏實際教育效果。而且由于教師忙于教學,對于勞動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前也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積累和方法儲備,致使對于勞動教育的內(nèi)涵不明確、方法不得當,也不能很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勞動體驗與感受,造成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甚至被“束之高閣”。
(三)評價體制是“短板”
教學評價是教育目標達成的指揮棒、催化劑,沒有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就很容易造成教學的隨意性太大、針對性不足,教學缺乏目標指導,很容易形成“一盤散沙”的困境。勞動教育被提上教育體制范疇時間不長,國家層面沒有制定具體的規(guī)范與內(nèi)容,仍然停留在政策性指導范圍,如“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這樣的規(guī)定無法成為指導教師教學的具體化依據(jù)。其次,教育行政部門對于學校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同樣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甚至可以說沒有形成評價的工作機制,也就是說,還沒有將勞動教學作為一項教育教學評價的內(nèi)容來實施,一方面因為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依據(jù),都不愿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另一方面評價難度較大,根本沒有能力對學校實施勞動教育做出科學、有效地指導和評價。
二、 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
教育部《關(guān)于加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梢?,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成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學科,有其必然性與可行性。
(一)文學與勞動
在關(guān)于文學與勞動的關(guān)系論述中,首先是“文學起源于勞動”的觀點,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文藝起源的觀點,而且恩格斯說“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币源硕?,文學是勞動的體現(xiàn),而勞動是文學的源泉所在。其次,有學者也認為“文學起源于勞動”觀點不應該是一個結(jié)論,而應該是一個前提,認為勞動本身不是文學的全部,文學是勞動之余的一種娛樂與游戲。無論何種觀點,文學與勞動的關(guān)聯(lián)是無法剝離的。文學應是個大概念,而語文應屬其中,因此,語文仍與勞動是有著相關(guān)性的。
(二)語文與勞動教育
提及語文與勞動教育,我們不得不考慮語文的作用,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當然學好語文并不是能夠“一勞永逸”地得到一切,而是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個人的發(fā)展,要得到發(fā)展勞動是基礎。教育部頒布的關(guān)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十分明確地闡明“生活是需要勞動來進行創(chuàng)造的,自己的人生也是需要勞動來進行創(chuàng)造的”。因此,學習語文將為更好的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打下基礎。其次,語文內(nèi)容為勞動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素材。如七年級語文《賣油翁》(歐陽修)中: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本畹伢w現(xiàn)了油翁“熟能生巧”的高超勞動技藝,能讓學生們得到深刻的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
(三)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
語文教學是實施語文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勞動教育,是將勞動教育引入學校教育,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精神,比如利用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中的話:“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我信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倡導學生尊重勞動成果,比如通過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中對園林之美的介紹,“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眮砑ぐl(fā)學生對勞動成果的珍惜與尊重;教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比如運用魏學洢的《核舟記》中“技亦靈怪矣哉!”的“核舟”形象,體現(xiàn)中國古代雕刻藝術(shù)的卓越成就,鼓勵學生學習王叔遠刻舟的精湛技藝。
三、 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實施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對于勞動教育的整體性論述中主要包含了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和對勞動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以及對勞動者所應具備的勞動素養(yǎng)做出了全面闡述。為此,語文教學要以此為標準全面實施勞動教育。
(一)以文載道——增強勞動價值認同
“以文載道”是語文教學最為核心的理念之一。文學源自生活?,F(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選文,大都體現(xiàn)著各個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與勞動成果,其中無不包含有豐富而鮮活的勞動教育的內(nèi)容。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挖掘其中與勞動教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找到與勞動教育的結(jié)合點,始終將勞動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來設定于課堂教學之中,利用文章中的描寫、敘述與思想,提升學生對勞動的各種體驗、理解與感受,增加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幫助學生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精神。
例如,學習何其芳的詩歌《秋天》: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秋天棲息在農(nóng)家里。讓學生能夠從這幅淳樸而甜美的“農(nóng)家豐收圖”中,真正體驗到勞動就像是一首詩,有其偉大而豐碩的成果,像“秋天棲息在農(nóng)家里”,也活在了學生心靈深處。
(二)以文化人——提升勞動精神塑造
“以文化人”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文化滋養(yǎng)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無不體現(xiàn)出這些功能與實質(zhì)。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重在情感的養(yǎng)成、行動的自覺與精神的塑造。通過文學作品所塑造的勞動形象,培育學生“勞動最光榮”的積極情感;運用勞動題材的作文,讓學生融入社會、家庭勞動之中,體驗勞動帶來的美好生活,促進勞動習慣的形成;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深入體驗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時代性,促進勞動意識與勞動精神的塑造,培養(yǎng)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時代勞動精神。
例如,筆者根據(jù)當?shù)亍懊撠毠浴钡膶嶋H,組織學生進行主題為《脫貧攻堅紀實》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大量的調(diào)查、走訪,深入了解干部帶領群眾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事跡,不但寫出了一篇篇真實感人的報道、作文和實踐報告,而且還有不少學生自愿加入了義務幫扶志愿者團隊,在實際行動中培養(yǎng)了新一代中學生的勞動情懷,增強了勞動責任感。
四、 結(jié)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和作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勞動,人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勞動,脫離勞動我們將失去生存的依靠,因此,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參與勞動、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才能為我們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這也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必須引起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高度關(guān)注與實踐探索,真正能夠讓語文教學為全方位育人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國梅.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資料,2015(5).
[2]王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9(62).
作者簡介:
吳旭東,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