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萍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費孝通先生在談文化的歷史性與社會性時這樣說:文化的歷史性與社會性是利用社會承接替代的差序格局,即文化的歷史性,以此來加深后世對文化的認知。在藝術考古學界把文化原貌,亦稱為文化原境。它包括:文化環(huán)境、相關條件和身份等。
位于河北境內鼓山腰部的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是屬于(南)響堂山塔型建筑的上層,至今保存尚好。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唔斖獗谏戏降窀怖徦邇热鎸殙细鼾惥褚环饍傻茏觾善兴_,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四周雕八身伎樂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極樂世界。
從舉世聞名的精美浮雕以及整體石窟的塔型,不難看出,建造于北齊時期的響堂山千佛洞石窟精湛的雕刻技藝,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文化及北齊社會的人文思想觀念。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思想內涵,論文從分析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原境入手,為復現(xiàn)和重建、繼承和發(fā)展響堂山石窟樂舞文化,即北齊樂舞文化的呈現(xiàn),奠定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響堂山千佛洞石窟建造時間大約于公元551年,之后的十幾年間還在陸續(xù)修建之中。其樂舞文化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佛教體系結構中,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有兩個層級:一是思想觀念層級,眾所周知,佛教思想觀念是其核心所在,處于佛教文化最深層面;二是情感體驗層級,在佛教體系結構中處于深層。佛教體系的外部因素也有個兩層級:一是儀式活動層面,處于佛教體系結構的中層;二是組織制度層面,處于佛教體系結構的表層。
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思想是佛教文化思想的體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宇宙論。在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論”中,從事物的本源性、“自性空”到有無、相之虛妄、“無?!钡?,乃宇宙生成論。第二,人生論。人生命運為自身思想行為的回報,善惡與苦樂,自行承擔行為后果……此乃心性論;禪宗說“即心即佛”此為人格論。第三,認識論。佛教認識論指佛教解脫論和修道論具備認識論意義的思想。對真理內涵的頓悟,以非理性的直覺思維為悟道的基本形式。第四,實踐論。佛教實踐的方式主要指持戒、念佛和禪修三類,禪修的重要方式觀照中有觀心,觀理(實相,空),強調在禪修中除去妄念,復歸本心,自然悟道成佛。
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的原境內部因素的思想觀念層級,發(fā)端于原始佛教時期,北齊時期開鑿的響堂山千佛洞石窟中呈現(xiàn)的四壁千佛浮雕,據(jù)《三劫三千佛緣起》記載:“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于賢劫中次第成佛。”此乃“千佛洞”之由來。又有關于“千佛洞”之說,佛祖釋迦摩尼在降魔得道時,光芒四射,每一束光線中均端坐一佛,呈現(xiàn)在石窟四壁,數(shù)量眾多,故稱“千佛洞”。其蘊含的佛教思想究其根源,為印度佛教部派中的“法輪”,它象征著兩種精神心智和兩種精神意識狀態(tài)的統(tǒng)一。
響堂山千佛洞石窟四壁的千佛與穹頂中央的蓮花按照原境的環(huán)境劃分,其蓮花所在構成的石窟環(huán)境就是佛陀的尊位所在,那么穹頂四周圍繞蓮花藻井的八身伎樂天為原境身份及人數(shù)體現(xiàn),原境的條件為寶瓶—佛教圣物。伎樂天手持的箜篌、笛等器樂也是原境的表演條件。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浮雕寶瓶中的種子破口而出,生長出嫩芽,伎樂天情感供奉佛陀,得以佛光普照物質世界,象征著地球萬物生命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此為佛光沐浴下的仙界的情感與感覺體驗 。正如“超心思”宇宙進化論經過上升到達精神彼岸之后,開啟新的起始。當情感感覺體驗下降于“生命”和“物質”中,便可看作為一種“權力和能量”,在其中圓成自體。從佛教文化思想原境中,可看為物質的靈性,亦可看作萬物生靈,經過情感體驗的運化,即歌舞供奉娛佛,進而使人間達到四季與生命的輪回。
按照文化思想的原境研究,內部超思想的精神世界進化到達精神彼岸后,新的起始中,下降到身體的物質世界,從而以儀式活動達到了世間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溝通,即轉化為外部的儀式活動。保羅·韋斯的《宗教與藝術》認為:對佛陀的供奉,源于對諸佛的崇拜。而從實現(xiàn)“圣禮藝術”(宗教藝術)向著“圣化藝術”(世俗藝術)轉化。由于佛法教化的影響,開鑿響堂山千佛洞石窟的工匠,同樣既是千佛洞中的佛供養(yǎng)人,也為文化原境中的人物身份。石窟的建造其根本就是一種對佛陀崇拜的儀式活動,即天上仙境有伎樂飛天的曼妙歌舞娛佛,大地上有物質世界的凡胎百姓的香爐摩拜,人世凡間與天上仙境世界,形成一種“永不停止”供佛儀式活動,在凡間對佛陀精神世界與真理彼岸的追求和向往。
處于文化原境外部世界,有宇宙世界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組成原則已定。這就好像是一部云梯,下端沒入“物質”世界,甚至繼續(xù)往下。上則上升至“精神”世界之高處,進到了超宇宙的“絕對”之境域,佛教體系的世界觀就在于此。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原境的外部因素的組織制度層級,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原境的凡間世界
在世俗社會下的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依附于皇權而發(fā)展。北齊時期,上至皇帝權貴下到平民,崇佛之風鼎盛。據(jù)史書記載:文宣帝盛宏講席,海內髦彥咸聚天平“于是義學星羅,跨躒相架。自神武遷鄴之后,因山上下并建伽藍,又一六釋僧稠傳,文宣天保中,迎歸鄴都……”其代替洛陽為北方一大佛教中心。除都成鄴(今邯鄲峰峰)外,之盛世不限于城內,其也附近鼓山(今響堂山)尤多佛寺。
開鑿響堂山千佛洞石窟的工匠平民,在佛法的感召下,以他們特有的方式供奉著佛陀,形成自下而上的凡胎肉體的精神的升華,以佛法作為聯(lián)通凡間上升精神世界的媒介,創(chuàng)造“千佛”與“蓮花”藻井、伎樂天的物質形態(tài)作為上達極樂世界的橋梁。由此形成凡間世界實為文化原境中的環(huán)境。從皇權到平民,從平民再到佛的精神實體化身,即雕刻的“千佛”與“蓮花”藻井、伎樂天的物質世界,實現(xiàn)物質到精神世界的轉化,這個轉化為凡間世界的物質形態(tài)上升到精神,凸顯了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中,凡間世界的文化原境外部因素的組織制度秩序即皇權到平民,平民通過雕刻佛的精神實體,到達極樂仙境世界。
2.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原境仙境世界
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的仙境世界同樣也是文化原境的表演環(huán)境。它是由平民工匠對佛陀虔誠的內心表達。響堂山千佛洞石窟中雕刻的四壁千佛和穹頂中央的“蓮花”藻井,是佛陀精神的物質世界下的虛擬形象,佛陀處于石窟頂部中央,享有至高無上的“權能”,為組織的最高級別;穹頂往四周依次佛教圣物“寶瓶”和八身歌舞的伎樂天,處于次之與佛陀的地位……響堂山千佛洞石窟的樂舞文化原境佛教體系的外部因素的組織制度中,從石窟穹頂中央的佛陀,到穹頂四周的佛教圣物“寶瓶”以及八身伎樂天,再到四周的凡間世界,其佛教體系結構的外部因素組織制度的層級關系盡顯其中。
由此可見,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的原境研究,對我們正視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及歷史緣起具有深刻的價值。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化的原境,從內部因素深層核心的佛教文化思想觀念到情感與感覺體驗,再到中層外部因素的儀式活動和處于表層的組織制度,綜合體現(xiàn)了響堂山千佛洞的思想觀:泯合民族差別,弘揚世界民族間的理解和平與友愛。由此構成了響堂山千佛洞石窟樂舞文原境的內外因素,為今后進一步地研究響堂山石窟樂舞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