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園園
【摘要】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睘榱颂岣邔W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漸漸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中引用了語用觀概念,那么在語用觀下語文教學活動應如何開展,特別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用觀;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一、背景
閱讀能力是公民的基本素質,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鑒于國內外母語教育的實踐證明:閱讀是母語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要學好語文,必須經過廣泛的閱讀和大量的積累。新課改后,語文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滿堂灌”的弊端,但又有些陷入了“滿堂問”的怪圈,重人文輕語用,語文味不足,出現(xiàn)了“泛語文”“偽語文”“非語文”等現(xiàn)象,皆因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新課標語文課程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币虼?,要從漢語特性的語用觀出發(fā),讓語文課回歸文本,回歸語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二、認識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用觀、主題閱讀教學策略的關系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語文素養(yǎng)的限定,我們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而語用的內涵范疇包括: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體會感情、分析概括表達方法、利用文本創(chuàng)設語境訓練表達、評價鑒賞。由此可見,語用的內涵范疇與語文素養(yǎng)是一致的,在以語用觀為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才能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語用觀下怎么才能更好地實施語文課堂?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即語文不僅要教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更要培養(yǎng)學生真實有效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語用能力)。筆者認為,在訓練學生語用能力上,主題閱讀教學策略可以做到,因為它倡導三大原則:少提問,多讀書;少講解,多分享;少做題,多記讀書筆記。這與新課改、與推崇語用觀是一致的。主題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一種能夠優(yōu)化閱讀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它統(tǒng)領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筆者認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語用觀為思想指導,以主題閱讀教學策略為方法,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學科。
三、從主題閱讀教學的課型、教學策略探究語用觀、核心素養(yǎng)
主題閱讀一共有七種課型:單元導讀課、整體識字課、以文帶文課、讀寫聯(lián)動課、自主閱讀課、基礎訓練課、總結分享課。因筆者接觸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時間不長,現(xiàn)就已觀摩過和自己展開過的課型來探究語用觀、核心素養(yǎng)。
(一)單元導讀課
單元導讀課的特征是“一個單元的總述和概述”,起到總攬作用。從整體入手,強調閱讀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有利于學生把握整單元的主題、課文的基本概況、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等,加上“兩翼”教材的補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素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主題的文本,閱讀整本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以我校陳結儀老師執(zhí)教的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與動物”導讀課型為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陳老師和學生合作朗讀背誦單元導讀小詩和相關的名人名言。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積累,加深學生對該單元主題和主題基調的把握,更好理解文本,理解是語用的基礎,利于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接著,陳老師出示了本單元學習表格,讓學生自選喜歡的一組“一主兩翼”文本進行自主學習,填寫表格。表格上需要學生提取的信息是主人公、描寫方法、情感,這符合語用的內涵范疇“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體會感情、分析概括表達方法”。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思考和表達,最后建議使用名人名言也是讓學生從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積累進行加工運用,加深記憶的同時學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以上的匯報內容符合了語用的內涵范疇“利用文本創(chuàng)設語境訓練表達、評價鑒賞”,也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小組展示完后,全班學生與老師合作改編導讀小詩,是學生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依然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核心素養(yǎng)的訓練。
(二)整體識字課
整體識字課型的特點是先讀書,后識字,讀中識字,整體識字,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核心理念是“語言環(huán)境是水,生字新詞是魚”,在“一主”教材中采取集中識字,在“兩翼”教材中采取隨文識字。二年級下冊整體識字課《大象的耳朵》為例。可以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自主識字環(huán)節(jié)、集中學習《大象的耳朵》識字、檢測識字、“兩翼”教材《魔語瓶》隨文識字、部首拓展識字、寫字。
在這節(jié)課中,老師帶學生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時是采取了多種方式朗讀,師問生答讀、師生重復強調讀、帶拼音齊讀、去掉拼音讀、男生拍手對對讀等,使用的是主題閱讀中的以讀代講策略,老師不用反復講解強調生字詞怎么讀怎么記,什么意思,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記住了生字,積累了詞語,還訓練了語感,積累和理解是為以后的學文做鋪墊,也激發(fā)學生樂學漢字、愛學漢字的興趣。這符合了語用內涵范疇的“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也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
(三)以文帶文課
以文帶文課型是主題閱讀教學最常見的課型,也是最核心重點的課型。這里的“以文”指以“一主”教材為基礎,“帶文”指帶學生閱讀“兩翼”教材,一篇文章帶一篇或多篇文章,閱讀量大,效率高,解決了學生閱讀時間短,閱讀量少,閱讀方法單一,閱讀文本泛化,缺乏精神內核無效閱讀的問題。以文帶文課型強調“一課一得”“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即“得法”于“一主”文本,應用于“兩翼”文本。以番禺區(qū)東鄉(xiāng)小學郭妍珣老師執(zhí)教的五年級上冊以文帶文課型《圓明園的毀滅》第二課時為例。
郭老師分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齊誦,回顧往昔;重溫歷史,感受毀滅;反思自身,以史明鑒;體悟寫法,遷移運用。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郭老師給學生展示了圓明園圖片,隨著圖片,一起合作朗讀,回顧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讀完后郭老師詢問學生最喜歡其中哪一處景物,再帶著喜歡的心情讀一讀。閱讀本身就是一個領悟情感的過程,利用教學情境進行閱讀教學,不僅符合閱讀教學特點,還能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接著郭老師小結,引出作者對圓明園的評價,這是由學生找出來的,郭老師再追問:“此刻,你想說什么?”學生交流完后出示雨果的評價,從外國文人的評價激發(fā)學生的自豪驕傲之情,帶著此心情齊誦《經典誦讀》的《圓明園》,很自然地帶了文。郭老師運用的以讀代講策略拉近了學生與圓明園的情感距離,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自豪感,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承接上面的環(huán)節(jié),郭老師話鋒一轉:“然而,這一切還在嗎?”引導學生重溫歷史,感受毀滅。郭老師做了兩個預設,一個是英法聯(lián)軍的掠奪和破壞,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和激發(fā)學生(下轉第40版)? ? ? ? ? ? ? ? ? ? ? ? ? ? (上接第39版)想象掠奪破壞場景,以讀激情,激起悲痛憤恨之情,然后出示《主題讀寫》的《給巴特勒上尉的復信》的一段材料,讓學生讀完談感受,這里自然地升華了情感。第二個預設是英法聯(lián)軍銷毀罪證,通過觀看影片和師生問答讀“大火連燒三天,燒掉了? ? ,也燒掉了? ? ,還燒掉了? ? ,一共燒掉了? ? ??!斌w會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以讀代講,以讀激情,讓學生在讀中充分想象、感悟、體會,鼓勵學生表達感受。
郭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想說的話通過閱讀《主題讀寫》的《愛在廢墟上》表達出來:圓明園留給我們的是什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以怎么做?最后的一次帶文,加深學生的了解,激起痛惜之情,更讓學生以史為鑒,立足今天,從屈辱中吸取教訓,搞高學生振興中華的主人翁意識。
最后,郭老師讓學生思考,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昔日的輝煌?讓學生思考后并進行小組討論,體會對比這種寫作手法。
郭老師運用主題閱讀教學策略展開的這堂課,可以說既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也符合語用的內涵范疇“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體會感情、分析概括表達方法、利用文本創(chuàng)設語境訓練表達、評價鑒賞”。
筆者認為,以文帶文課型的“讀—說—背”都是學生的活動,從吸收到傾吐,從理解到表達,從感知到內化,將消極的語言轉化為積極的語言,符合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訓練了語用能力。帶一篇或多篇文章是利用拓展比較,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內化,文章是在同一個閱讀主題下,目標和立意不會有太大差距。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某一主題的文章之后,也就獲得了對這類文章進行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四)讀寫聯(lián)動課
讀寫聯(lián)動課型的模式是“以文帶文+寫片斷”,特點是讀為基礎,寫為延伸,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中學寫,讀寫結合。運用的教學策略是以讀代講、以寫代講。它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從讀聯(lián)想寫作內容,這是解決言之有物的問題;從讀學習寫作方法,這是解決言之有法的問題。如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第一課時讀寫聯(lián)動課型為例。
該教學設計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課前誦讀、“一主”教材教學。課前誦讀《落葉》和《童話》,既引出作者新美南吉,又提高學生的記憶速度,積累語言,促進學生情感的生發(fā)。“一主”教材學習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體感知,引導學生抓住六要素歸納文意,并說出感受最深的句子,這部分訓練了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這符合語用內涵范疇的“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也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第二部分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師生點評讀、分角色朗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對話,深入體會小鳥和大樹的友情,為第三部分的寫打基礎。第三部分是最后小鳥找到變成燈火的大樹,對著它唱起去年的歌,還兩次“看”有燈火,這時,讓學生寫一寫小鳥的心里話。通過前面的讀,情感鋪墊得很充分了,這時學生對小鳥的心情有了更深的體會,寫心里話就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自我表達的體現(xiàn),而且學生也能感受到文章雖然語言平淡樸素,但能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和內心深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四、結語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惫P者認為,主題閱讀的教學策略:以讀代講、以寫代講、以述代講、以議代講、以演代講,是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閱讀,以自己所學所思去實踐語文,又在語文實踐中反思,它能引領學生親近母語,感受母語的魅力,關注文化,尋找語言文化的根源,汲取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精華,通過體驗與熏陶,理解與揚棄,鑒賞與反思,沉淀與創(chuàng)造,形成一種高品味的精神建構,這不就與新課標所提倡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一致的嗎?要達到這個目標,要以語用觀為思想指導,語文教育的本質是語用,正像葉圣陶先生所說:“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p>
參考文獻:
[1]曹明海.樹立語文教育語用觀[J].語文建設,2014(6):7-9.
[2]潘利榮.談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12-13.
[3]姜梅紅.例析主題閱讀中略讀課文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2(25):43-44.
[4]李劍平.淺說“主題閱讀”的教學策略[J].寫作,2017(6):25-26.
[5]周雨明.精選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策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4(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