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燕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和發(fā)展,對教育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在小學階段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重視講解語文知識,也要重視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最強的時期,教師可以通過經典誦讀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文章針對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經典誦讀;小學語文;實施策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每一篇經典文章都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不但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還可以提升小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等。
一、實施經典誦讀的重要性
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現(xiàn)階段,在語文教學中要以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我國實施文化強國戰(zhàn)略做出貢獻。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合理的方式實施經典誦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誦讀中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等,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讓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質,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遇見的問題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部分語文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沒有把教學目標轉移到經典誦讀上,他們覺得讓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讀幾遍經典就可以了,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涉及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教學時一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朗讀加上講解的形式,這樣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誦讀中,因此教師在實施誦讀時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參與熱情。
三、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的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導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學模式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能停滯不前,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把先進的教學裝備引入學生的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文內容合理地運用多媒體PPT、投影儀、微視頻、圖片等使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在《題西林壁》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播放有關廬山的圖片、視頻,然后再播放一些誦讀的音頻,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跟著音頻學習誦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然后再通過詢問學生有關廬山的知識引出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PPT等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詩歌的美以及經典作品的內涵,提高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讓小學生更加熱愛經典誦讀。
2.建設情境,巧設問題
現(xiàn)階段,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育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學習興趣提不起來。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例如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使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而要想發(fā)揮有效提問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誦讀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等方面,精心設計問題,在課堂活動中把握好機會,例如,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誦讀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情境,提升學生語文誦讀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誦讀,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讓學生對經典有個基本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己亥雜詩》時,播放完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誦讀,然后回答相關問題。如:“說一說通過誦讀你對古詩的總體理解。”“同學們,你對古詩的哪一節(jié)印象最深刻呢?”“古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帶著問題誦讀課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的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誦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實施分層誦讀,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主要分為6個年級,眾所周知6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所學的語文知識以及經典文化的理解也不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時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特征、所學內容等進行科學的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加熱愛經典誦讀,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誦讀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中,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有限,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帶領這階段的學生誦讀一些簡單的內容,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唐詩三百首》等,讓學生對這些簡單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不但要求學生誦讀相關文章,還要理解文章內容,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誦讀《詩經》《論語》《孫子兵法》《史記》等文章,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魅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4.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經典的國學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名言名句,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陳壽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將經典的語句記錄下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經典知識。小學語文會涉及寫作練習,在寫作中學生可以運用在誦讀中積累的經典語句,以提升自身的知識運用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當然語文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誦讀經典,讓學生把經典的語句或者是自己習慣的句子記錄下來,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典誦讀對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經典誦讀的運用,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激發(fā)小學生誦讀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誦讀,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冷梅. 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探究[J]. 明日, 2017(48):227.
[2]閆壽松. 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 中華少年(科學家), 2015(28):36-37.
[3]朱曉飛. 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 課外語文, 2015(16):134.
[4]王恒云. 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有效實施[J]. 新校園(中旬), 2016(12).